電視劇不一定非要明星大腕才能火,也不是非要大制作才能收視率高。好的電視劇能夠引起觀眾共鳴,能夠創造收視奇跡。被譽為中國版火車大劫案的抗戰大戲《猛獸列車》就是這樣一個熱劇,在江蘇綜藝頻道、湖南經視等地方頻道掀起一陣收視高潮之后,于10月底又要登陸黑龍江、遼寧和河南等衛視,掀起2014年電視劇收視的一個小高潮。而劇中男一號、90后年輕小生張承,這個影視圈初出茅廬的小字輩,也將隨著該劇的熱播再次走進觀眾的眼中,成為中國熒屏年代劇的90后小星星。
年代劇專業戶純屬偶然
清秀的五官、笑起來彎彎的單眼皮,這個陽光愛貧的北京男孩兒乍一眼看上去和佟大為頗有幾分相似。“不過佟大為演的大多是老實的角色,屬于暖男。我演的角色愛追姑娘,是吊兒郎當的富二代。”張承說。
的確,出道至今短短數載,張承已在多部年代大戲中擔綱男一男二,塑造了一系列經典的“富二代”形象。但這位經驗豐富的“老演員”卻并非表演專業科班出身,甚至在22歲之前都從沒想過要當演員。曾參加過“快樂男聲”的張承說:“我當時就想做歌手,要不就當主持人。”對于6歲就開始學習音樂的他而言,走入影視圈純屬偶然。
“我曾經一度覺得自己演不了年代劇,只能演現代劇。”張承說。但接拍《神探高飛》之后,在里面飾演一名戰爭年代的爆破專家,張承機緣巧合接觸了年代劇,也突破了自己曾經的看法。
“當時我真是一頭霧水,但演完了以后覺得還挺有意思,拍戲的過程很好玩,演著也挺順手。”張承說。通過這一角色,他迅速獲得了圈內認可,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年代劇紛紛找上了門。
“現在年代劇也越來越年輕化了,我接觸的好多制作團隊都希望把年代劇制作得像美劇一樣,他們也更愛用年輕演員。”張承說。用拍美劇的心態來拍年代劇,年輕的張承樂在其中。
對于自己能獲得觀眾認可的原因,張承顯得十分謙遜:“小的時候記得大家都喜歡朱時茂那樣的類型,濃眉大眼。現在也許都開始喜歡小眼睛的了,我也算是趕上了時候吧。”說著說著,張承的眼睛就笑成了月牙兒。
為拍戲6天猛減20斤
《猛獸列車》的導演黃文利曾執導過《與狼共舞》、《狼毒花》等一系列熱播劇,尤其擅長諜戰推理片,在地方臺播出時,這部劇就贏得了口碑和收視的雙豐收,成為當下電視熒屏中一匹突圍而出的黑馬。
對于張承而言,《猛獸列車》同樣也是意義非凡的一部作品。“這部戲很難。”張承說。據他介紹,由于拍攝空間狹小,大多集中于火車車廂之中,好多鏡頭只能將攝影師吊起來才能完成,比演員還辛苦。而由于空間小、劇情緊湊,情節及鏡頭上都極易出現漏洞,對全體劇組人員都是一大考驗。
自己為了角色需要,本就不胖的男主角張承下狠心減肥。“我要求自己在6天之內盡量減肥,我做到了,減了20多斤!”張承說。他的減肥秘籍就一個字:“餓”。那6天時間里,他不光不能吃飯,還得加大運動量,愣是從140多斤瘦到了118斤。直到今天,這段“苦澀”的回憶依然歷歷在目:“劇組發盒飯,整個車廂都是香味,我卻吃不了。” 張承苦笑著說。
“這孩子從小有個毛病,報喜不報憂。”張承的父親說。拍《猛獸列車》時,他腿部曾受傷、也曾暈倒住進醫院輸液,卻從未向爸媽提起過半個字,都是事后由助理告訴張承父母的。
不過苦雖苦,融洽的劇組卻給愛玩愛鬧的張承留下了美好的回憶,尤其是朝夕相處的女主角柴碧云,更是和張承成了“好哥們兒”。“所有故事都是圍繞我們這兩個角色展開的,所以我倆永遠都處于開工狀態。”張承說。
“和劇組成員就像一家人,直到今天都還經常聯系。”張承說。
娛樂圈極富愛心三好生
正在傳媒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的張承是娛樂圈中少見的“高學歷”,從小到大被稱為三好生——學習好、才藝好、人品好。而且張承從小到大極富愛心,善良成為他的成長坐標。
從小學到中學,張承的學習成績都很優秀,亦是父母和老師心目中的乖學生。高考前,因為音樂才藝拔萃,張承已經拿到了10多所高校的邀請,在高考填志愿時,自信滿滿的張承只填了“中國傳媒大學”這一個志愿,堅信自己肯定考得上這座夢中的學府,直到今天,他依然徘徊在傳媒大學的校園中,上課、拍戲、給老師當助教,他的英語極好,以至于口語流利的他還經常給外國留學生進行全英文授課。“學歷只是一方面,有文化才是最重要的,能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內涵。”張承說。
6歲時,稚嫩的張承沒有像大部分同齡孩子一樣學鋼琴、學小提琴,而是拿起了鼓棒,成為一名帥氣的小鼓手。念書期間,曾多次隨團出訪德國、意大利、奧地利等國,進行交流演出。如今雖已踏上演藝道路,但張承依然很感激十幾年的音樂訓練給自己帶來的改變。“以前我總是坐不住,但學音樂后,就能坐得住了。曾經最長一天練了十幾個小時,現在也慢慢養成了習慣。”張承說。靜若處子,動若脫兔,就是現在這名愛音樂的演員張承。
傳媒大學的同學應該都知道學校門口有一位賣鞋墊的百歲老人。這位老人每晚都會推著小車到學校西門的馬路對面賣鞋墊,直到晚上9點半以后收攤回家。張承是這位老人的老顧客,幾年下來他在這位老人那里買了400多塊的鞋墊。“不過我從來沒拿過他的鞋墊,付完錢就放回去了,老人眼睛不太好,看不清楚。”張承說。
今年8月的一天傍晚,張承為了幫兩位陌生老人高峰期打上車,就在人來人往的崇文門狂奔了25分鐘,終于為他們叫到了車。“大爺大媽上車后一直沖我揮手呢。”張承臉上寫滿了得意。
“為他人服務和他人為我服務,是一樣的道理,我就是習慣把幫助他人當作一種樂趣,因為我也常常被別人幫助。”張承說。無論是演戲,還是音樂、念書,這個充滿正能量的90后大男孩用自己的經歷證明,把喜歡的東西堅持下去,夢想一定會敲響你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