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合拍的電影《夜鶯》在10月31日上映以來,雖然口碑不錯,但票房成績并不理想。這樣一部情感細膩,有故事,有感悟,又有中國風情的電影,如此的市場表現不得不再次令人思考,《夜鶯》這樣的影片路在何方?
爺爺去哪兒?
導演在中國住三年 拍現代中國給西方人看
法國導演費利普·彌勒最令中國人熟悉的電影就是12年前的《蝴蝶》,片中那爺爺帶淘氣的小女孩尋找蝴蝶的故事,讓很多影迷都被法式溫暖所感動,該片至今也是耳熟能詳的法國電影之一。
2011年,彌勒學了中文,然后跑到中國長住了三年,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來拍出一部讓中國人看著很親切的電影。《夜鶯》的故事架構與《蝴蝶》相似,依舊是爺孫倆和小動物,但進行了很大程度的中國化改變,它從北京老人們最熟悉和傳統的“遛鳥”開始,將現代社會獨生子女的嬌慣、農村父母與城市兒女之間的隔閡、老年人的孤獨等等都用一個溫暖而感人的故事展現出來,它不像《白日焰火》那么極端、也沒有《歸來》的沉重,它拍的不是過去,而是現在的中國。
《夜鶯》有著法國電影的細膩和幽默,但同時你看到的是中國特色:桂林的山水,三江的風雨橋、程陽侗寨等廣西風光;北京的四合院、老人們的遛彎嘮嗑;中國人“落葉歸根”的理念等等,這些都是最典型的中國元素,而影片的內核更是落在家庭、親情和愛之中——通過西方人的眼光看中國,用普世的世界觀、以小見大的方式,或許更能符合好萊塢的口味,代表中國內地“沖奧”也更加適合。
為何沒人看?
盜版猖獗是一大毒瘤 上映時被商業大片夾擊
《夜鶯》自10月3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后,票房成績并不理想,要知道該片的海外票房并不差,甚至在法國已經放映了8個月,那為什么在中國沒人看呢?
其中最直接的問題還是國內的盜版橫行。該片原定于5月在內地上映,但沒想到檔期一拖再拖,直到10月31日才與內地觀眾見面。但其實《夜鶯》在海外早已上映,法國3月、韓國10月5日,早在內地上映之前,網絡上已經流出非常清晰的盜版全片,而盜版對于這種以故事、劇情為主的文藝片來講就是一場噩夢,因為它沒有特效,沒有大場面。
如果說盜版還不是最致命的原因,那么這次在內地上映的檔期也是非常不利的,前有斯嘉麗·約翰遜的《超體》,后有同天上映的《忍者神龜:變種時代》,再加上甄子丹的《一個人的武林》等商業大片,影院又以盈利為第一位,所以給《夜鶯》的排片自然也就很低,沒多少排片,排了場次也不好,沒人看其實也是沒地兒看,票房怎么可能高?
文藝片該怎么辦?
各方應該共同努力 請多給《夜鶯》們一些空間
2014年對于華語電影來講似乎是一個文藝片的復蘇期,從年初的《白日焰火》斬獲柏林金熊開始,《歸來》、《黃金時代》、《忘了去懂你》、《夜鶯》等文藝佳片紛紛在院線上映,大導演和大明星的加入讓這些影片獲得了比題材本身更多的關注。但除了《白日焰火》的票房成功,其他大部分文藝片的市場表現都不如人意,眾星云集的《黃金時代》也是血本無歸。
其實,要解決這個問題還需多方面共同努力。從制作角度講,片方還需繼續提升文藝片的品質,目前的文藝片是有不少佳作,但或多或少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對題材不太吸引大眾的影片來說,品質過硬到一定程度也許就不一樣了。從宣發角度講,少用一些只為抓眼球的招數,比如床戲等,別歪曲了文藝片原本的思想,要引導觀眾對文藝片的認識。從放映角度講,可以針對文藝片做一些特殊排映,比如長線放映、藝術影院等,讓文藝片在市場中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從觀眾角度講,在觀看大量商業片的同時,也可以適當調整,換一種類型的影片去欣賞,也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感受。此外,政府有關部門也可以多出臺一些對文藝片扶持的政策,讓文藝片創作者們更有信心和后盾。
只有這樣,才能讓好的文藝片在市場中得到其本該有的收益,形成良性循環。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國內電影市場更加合理和完善,才能讓中國電影在票房和藝術性上都取得更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