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方式緊接江湖地氣,段子內容折射社會熱點,話題延伸“深藏功與名”,獨到觀點深窺民間萬象……這樣時常讓網友發出“再給我兩分鐘~”不舍哀嚎的節目正是 PPTV聚力近期推出的自制網絡互動脫口秀《天天“逗”文濤》。尤其是近幾期節目中,竇文濤更加自然地融入了對“姚貝娜離世”、“周董完婚”等熱點事件的情感價值判斷,讓觀者共鳴爆表,點擊率與傳播聲量持續飆升。節目時長與錄制地點的隨性變化也將PPTV聚力極具應變力的自制能力和“生活態”的品牌理念極致發揮。
憑借網絡脫口秀節目載體性質的相對自由,竇文濤將多年來在輿論開放的工作環境中形成的“敢想敢說”的作風在《天天“逗”文濤》節目中貫徹到底。“幽默但不低俗,噱頭足但不嘩眾取寵,有立場但不惡意譏諷”,這是他一貫的風格。不管是由武媚娘“割胸”后重播大談唐朝婦女衣著的活色生香和唐明皇與楊貴妃的后宮秘事,還是從山西貪腐女市長楊曉波落馬痛哭追溯通奸罪、流氓罪的法制淵源,竇文濤的目的不是隨手拈來十九禁的段子逗笑觀眾,而是想引起大眾的關注并去思考這些事件的是非因果和社會影響,希望通過眾人的力量形成對輿論和行為的正面導向作用。
著名作家王延平看過《天天“逗”文濤》后也在微博發文《竇文濤不是“逗比”》中稱贊到:“竇文濤不只是“敢說”,而且很有智慧,視野很廣,能說到點子上,很多網友喜歡他,是因為他智慧地把實話說了。”而且“竇文濤不只是說,那是把事情扒開皮了地說,不像大陸很多脫口秀只是圍著皮說。”由此可見竇文濤觀點的針砭時弊,字字珠璣,傳達著一個評論人最真實的感受和發人深省的情感價值觀。
舉個例子,竇文濤在某期節目中就青年歌手姚貝娜離世引發的關于記者的“禿鷲習性與專業激情”的新聞倫理之爭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一個人在專業上追求完美本無可厚非,但有時這種追求會不自覺地觸及另一些人的底線。記者如果不拿那份工資,他和讀者也許沒什么兩樣。”一定程度上表示了對記者同行的理解。甚至分享了自己20年前去殯儀館內部做報道時,殯儀館工人隨意對待尸體的駭人視覺沖擊帶給他的觀念的改變。他認為這種情感價值觀的沖突是社會分工造成的。但也不排除某些職業者的“專業精神主義”和馬克思提出的“人的異化”問題。正如很多網友觀后評論說的“站在道德制高點去批評記者固有不妥,但絕不能掩蓋記者的錯誤。記者可以理性但不是冷血,要用合理的方式得到新聞,并對另一方有所尊重。”“世間哪有絕對的對與錯,但不管矛盾有多深,如果各自遵循基本的職業操守,對生命有起碼的敬畏,這個問題也就根本不會成為問題了。”這些便是竇文濤滔滔不絕12分鐘想要傳達的價值觀:尊重與理解,這是社會長久發展、人類和諧共生的基本。
而作為目前最接地氣的網絡互動脫口秀,PPTV聚力《天天“逗”文濤》除了在節目內容上有各種引人注目的閃光點外,在節目制播的模式上也越來越自由化,將“碎片化自制”的概念演繹到極致,再次凸顯出PPTV聚力平臺爐火純青的自制實力。最典型最微妙的變化從節目時長和錄制地點的自由轉換就可以看到。
時間上,原本計劃3-5分鐘的觀點分享如今默默延長到8分鐘、10分鐘、12分鐘,一氣呵成,全程無尿點,讓人大呼過癮。竇文濤常常因話題強大的關聯性向外延展發散,或結合不為人知的史實、或聯想坊間八卦細聞,或回憶自己親身經歷,從古到今,由淺入深,侃到深處,不能自拔……甚至可能像在《周杰倫婚了,龐麥郎火了》那期節目中一樣毫無征兆地唱一段《我的滑板鞋》亮亮嗓,告訴你驚喜絕對不止三分鐘。地點上,從首播時傳遞維港跨年盛況的高檔餐廳到常被唐朝婦女像搶鏡的墨香四溢的私人書房,從與特邀嘉賓普及顏值吐槽“整容”的電視臺LED布景到講“習大大教年輕人早睡覺”時倚靠的臥室床頭……毫無疑問的是,《天天逗文濤》總有方法將屏幕前的你拉近再拉近,向朋友一樣自由隨性地談天說地,交流人生感悟。
正如PPTV聚力最新的“生活態媒體”品牌理念傳達的那樣,《天天逗文濤》節目正循序漸進,不斷將“有態度的娛樂”融入用戶的生活,以精致的自制內容傳播正向的情感價值觀,讓生活多點歡樂多點正能量,期待日后PPTV聚力《天天逗文濤》更亮眼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