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若干年前的3Q大戰開始,互聯網領域的“封殺”與“反封殺”就成為一種常態。尤其是在“撕逼”一詞普及之后,網友終于找到了一個感性的詞匯來形容這種品牌間類似跑馬圈地的爭斗。前不久音樂類的App終于也被拖下水——微信大筆一揮,讓網友無法再通過蝦米音樂、天天動聽和網易云音樂等App向微信朋友圈分享歌曲。
此后自然少不了一場文案質量頗高的“撕逼”。其中,微信對“封殺”以上App的理由表現得義正詞嚴:“涉及盜版問題”。而網易云音樂則指責騰訊是為保護QQ音樂的市場份額。這種羅生門式的相互指責已經見怪不怪,但真正令人關心的是,被微信“封殺”的App是否會面臨份額的流失,或者說能否在朋友圈分享歌曲,對用戶選擇音樂App的影響有多大?
在事件發酵過程中,不少品牌都跟風推出自己的文案借勢炒作了一把。而百度音樂卻一直默不作聲,看似是錯過了一次曝光的好機會。不過就在今天,百度音樂App進行了一次版本更新,其中最大的變化在于將去年12月首推的智能場景電臺功能進行了一次擴充。場景電臺的數量從之前的十幾個飆升到數百個,基本覆蓋了絕大多數用戶想得到和想不到的生活場景——所以說百度音樂在這次封殺事件中錯過了借機營銷的機會,是不是因為正忙于開腦洞想場景專注于產品功能創新呢?
智能場景電臺是百度音樂App從去年年底開始主打的創新功能。借助移動設備上的傳感器(sensor),根據當前的時間、位置,配合對用戶使用習慣的分析,來智能識別出用戶所處的場景,并向用戶推薦最合適的場景電臺以及最合適的歌曲。最初智能場景電臺只有“起床”、“工作”、“運動”等十幾個相對最高頻和日常的場景。這次擴充,增加了更多維度的場景,同時也對很多場景進行了細分。例如起床這個場景,除了普通的“起床”外,還增加了“該死的鬧鐘”和“賴床”等有點小情懷卻又不乏任性的場景。與情緒有關的場景中,既有“開心”、“輕松”這類普通情緒,也有“醉了”、“治愈”這種只有網絡人群才能體會的奇葩心情。
在所有的音樂App中,電臺基本是必不可少的功能,它讓用戶多了一種無需進行太多操作的選曲方式,并且還可以期待聽到一首意料之外好歌的驚喜。百度音樂智能場景電臺則在此基礎上,又讓用戶能在所有或絕大多數生活場景中,都能找到一個相應的電臺來與之對應,擁有隨身攜帶的BGM(背景音樂),以進一步提升用戶聽音樂的積極性,也更符合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聽歌習慣。
現在回到前面的問題:社交平臺的封殺對音樂App有多大影響?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考慮一個更基本的問題:用戶為什么要在手機上裝一個音樂類的App?是為了聽音樂還是為了在社交平臺上分享?顯然前者才是音樂App的本職工作。當然這需要有足夠齊全的曲庫和更新機制,同時還需要一些既讓用戶樂于接受,又與別人不同的差異化優勢。而無論各個音樂App的獨特優勢是什么,其實目的都在于讓用戶更愛聽音樂,更愛玩音樂。
由此看來,一個社交平臺的封殺似乎遠不能決定音樂App的前途。與其揮舞版權保護的寶劍,不如多去思考如何讓用戶離不開音樂和音樂App——當然,版權也是要尊重和保護的,無須什么高大上的理由,起碼可以讓自己少一些麻煩。
這幾天汽車品牌之間“山丘體”的廣告撕逼正在如火如荼。參戰的品牌雖然挖苦對手,但也更注重體現自己的賣點——這是音樂App們可以借鑒的做法。對于普通用戶來說,封殺之爭、版權糾紛,帶給他們的都只有喧鬧和不便。他們更愿意在一周后的年夜飯里,打開百度音樂App的“春節”電臺,聽幾首應景喜慶的歌曲。
當然,也并非所有的撕逼大戰用戶都不關心,比如最近諸多品牌都在比著發紅包。而沒有摻和之前封殺風波的百度音樂,這次據說也要“參戰”了。看來即使在互聯網時代,“人民群眾需要的就是我們樂于奉送的”也依然是不變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