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浙江衛視買韓國RM版權之后,熱議和爭論就不曾間斷過。鄉親父老們都發現最近最紅火的游戲就是“撕名牌”,公司年會撕聲一片。連王思聰舉辦party都要有這個環節。而這“撕”其實是從韓國超一線綜藝節目Runningman 紅火起來的,國內《奔跑吧兄弟》買下版權后也好好地燒了一把。
滿城盡是撕名牌猶如當年紅火的三國殺桌游一樣帶動了一大片線上和線下的商業機遇,如果草根想依靠這股“撕風”吹起來,又該如何去做?小米的眾籌精神能否借鑒到娛樂綜藝,又如何借鑒?
綜藝精神的本質是娛樂自我,是一種帶著足夠自信下的自嘲。
其實無關演員主持是否大牌,每個人的身邊都有那么幾個特別好玩的逗比,讓人在過著辛酸生活的同時見到他們心情就一級棒了
人人皆可綜藝。
但為什么不是每個逗比都會火?為什么《奇葩說》《快樂大本營》這樣的好綜藝寥寥無幾?
因為普通草根是不會有媒體資源,不會有精良的制作團隊資源,也不可能有時間去精心策劃等等等等。但是如果動動腦子,借力打力,草根的綜藝完全也可以靠著眾籌發家。
2月14日,在西方情人節這天《一封傻叉的來信》(之后簡稱《傻》)在愛奇藝,土豆等視頻網站悄然上線,看似略顯粗糙的節目,背后卻隱藏著制片方的精心構思。
在演員選擇方面,除了全能藝人高婭媛之外,其他演職人員包含了學生,有自由職業,還有互聯網公司創始人等各類職業,雖不是職業藝人,一個個卻都是早已習慣各類路演,站臺,采訪的各自領域達人,表演自然,親民。
而在推廣和運作上,完全采用了眾籌思維。從一開始,運營團隊就將《傻》定義為眾籌的綜藝節目,演員是眾籌的,甚至節目內容也是眾籌的,在拍攝制作完成以后并沒有對外放出最終版本,而是故意選擇先在土豆上放出 “黃金吐槽版本”的節目,讓觀眾各類吐槽,不知不覺,有些觀眾開始“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用彈幕對原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同步節目組開通了微信,微博,獎勵紅包,讓最有意思的“吐槽”和“彈幕”被評選。在激發用戶積極性的同時,也讓視頻不斷的被優化,嘈點越來越多,觀眾也看的越來越盡興。
萬言堂打造的小米的成功已經證明了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腦洞大開的時代,若還是保守陳規,遲早會被時代的狼口所吞沒。眾籌綜藝的可行性是否得到論證,還需要時間來檢驗,但是不斷勇于創新的精神是可嘉的。
誰都可以逗你玩,你也可以逗任何人玩,逗比精神難道不就是娛樂精神最好的詮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