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下午,名為[看見另一種可能]的[看理想]看片會在北京盛大舉行,優酷土豆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偉東、理想國出版社創始人劉瑞琳攜手節目核心策劃人梁文道與陳丹青現場齊齊亮相,兩位文化大家的好友張亞東、朱學東、史航、陳曉卿等20位知名文化人也悉數到場鼎力相助,更有眾多網友慕名專門前來“試吃嘗鮮”。看片會上播出了[看理想]第一季的代表內容,三檔為梁文道、陳丹青、馬世芳量身定做的節目驚艷亮相,而梁文道和陳丹青更直面現場網友的第一手評價。據了解,[看理想]系列節目將于4月10日在優酷和土豆雙平臺正式上線。
為年輕人定制文化內容 優酷土豆拓展垂直分眾市場
在今年1月的戰略發布會上,優酷土豆集團和理想國出版社正式宣布將在互聯網高品質文化視頻內容方面展開深度合作。而作為互聯網與文化內容結合的開創者,中國最大的視頻平臺與高端文藝的理想國,關于此次跨界合作在獲得巨大關注的同時,也承擔很大壓力。今天的看片會上,劉瑞琳在代表理想國發言時,首先表達了自己忐忑的心情,笑道:“1月份我曾經說,我們不是做視頻,而是來改變視頻的。現在想想覺得這句話太不知深淺,今天看片會尤其緊張,有點丑媳婦要見公婆的感覺。”
而楊偉東則透露[看理想]系列節目在優酷土豆集團內容非常受重視,自然壓力不小,但同時也很坦然,“做互聯網視頻,我們永遠在探索,自制內容還有哪些沒有做過。之所以選擇跟行業最頂級的人合作,就是不給自己后路。”他講到為什么要參與制作類似讀書、繪畫、音樂這種相對小眾的深度文化內容,表示,“電視臺要保證收視率,很多類型的節目不能做,但互聯網不一樣,比如優酷土豆集團,我們有七億用戶,中間有幾百萬上千萬的用戶可能會對這些內容非常感興趣,這些垂直的內容消費用戶,他們背后的商業價值很有想象力。越精準分眾的用戶,粘度越大,他們會為這部分文化買單。”
“如果我們的探索成功,其實也可以給到這個行業更多選擇。互聯網是否就是只能做大綜藝大娛樂的內容呢?”楊偉東表示對于此次跨界的結果非常期待,他更透露,已經有商業品牌表達了對于商業植入的興趣,后面會專門召開發布會公諸于眾。
梁文道戶外走讀遭“炮轟” 接受意見反“嘲”高曉松
發布會上,作為節目出品人和核心策劃人的梁文道,向到場嘉賓和網友簡單介紹了三檔節目的籌備過程,緊接著看片會的重頭戲正式開始。現場播放了《一千零一夜》、《局部》、《聽說》三檔節目的單集完成片內容,此次跨界而生的[看理想],將如何“看見另一種可能”,終于首度揭開神秘面紗。
其中,首先亮相就是梁文道擔任主持人的深夜讀書節目《一千零一夜》,發布會上播出的這集,介紹了意大利國寶級作家普里莫·萊維的經典作品《被淹沒和被拯救的》,講述二戰“死亡工廠”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沉痛歷史。與之前梁文道主持了8年的讀書節目《開卷八分鐘》不同,《一千零一夜》除了更加深入的剖析書本所要講述的那個時代,和梁文道對于經典著作的獨特理解外,更是把創新的將場景轉移到了深夜的戶外。而視頻中,梁文道身穿一襲黑色的斗篷在城市里游蕩,在音樂總監張亞東親自操刀的深沉旋律中,正式開講。
然而這種“走讀”的方式,卻遭到了現場觀眾的吐槽。來自網絡的很多熱心觀眾,以非常認真的態度提出了不少意見,比如邊走邊講的形式分散了注意力,拍攝地選擇在什剎海地鐵站讓人不解,不清楚和介紹的作品有什么關聯,更有觀眾指出,“梁文道在節目中的著裝也如‘死神’一般,讓人覺得奇怪。”
對于大家的質疑,梁文道現場大方接受批評并感激觀眾的直白,“今天看片會就是來接受拍磚的。”對于邊走邊讀書這樣的形式是否恰當,他解釋說從節目創作的角度,制作團隊也還在探索,“死神裝”其實只是隨意穿的。“有關拍攝地點,其實是有過考慮,希望能夠通過我們很習慣的城市熱鬧的一角,對比書中描述的非人的環境。”
當有觀眾將《一千零一夜》和其他一些談話類節目作比較,梁文道笑著說,沒有想過跟蔡康永搶觀眾,被觀眾吐槽的他也開啟吐槽模式,“我是高曉松節目的觀眾,但是我也不知道他的節目看點在哪里,就是兩臺機器對著他拍。真的不能理解。”
《局部》自帶吐槽功能 陳丹青想和網友玩彈幕
相對于《一千零一夜》,陳丹青擔任創作并主持的《局部》在現場播放后收到好評。這是一檔以畫家之眼觀看藝術杰作的節目,看片會上播出的內容名為《死亡的勝利》,陳丹青沒有把視線停留在藝術的鼎盛期,而是仔細解析了相對不起眼的文藝復興早期作品,還結合了中國早期敦煌壁畫和北魏石窟壁畫,表現了早期作品的單純、雄大與氣魄。
節目里除了有關繪畫作品和繪畫史的講解,陳丹青風趣毒舌的語言風格,在看片會現場引發陣陣大笑。如果說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是遭到觀眾吐槽的話,陳丹青在《局部》里簡直是自帶吐槽功能。提到自己意外看到畫作時驚喜得像變回小孩子,他引用木心先生的話:“所謂元氣,就是孩子氣。”更提醒觀眾,“諸位請好好守護心里的孩子氣——假如你還有的話。不同意?也好,你肯定很有學問,很成熟。”更評價達芬奇的《最后晚餐》并不是最好的,其他很多畫家都畫過《最后晚餐》,各有各的好,“所以美術史其實很勢利。這份勢利,以后可以專門講。”“畢加索那點意思,嚇不著我,他要是見了云岡石刻,倒恐怕牛眼睛瞪出來,嚇個半天吧。”
而在看片會現場,陳丹青更是直接吐槽自己的片子像是“老干部作報告”。但是這種風格顯然很符合新世代網絡的語境,而陳丹青也不憚表示,很想和網友一起玩彈幕,期待聽取網友五花八門的意見。
此外,音樂類節目《聽說》是為臺灣地區資深電臺DJ馬世芳量身定做,出身音樂世家、看遍臺灣二十多年來樂壇盛衰的馬世芳透過華語流行音樂,講述中國臺灣歷史與青年文化演變,試圖啟發大家對臺灣流行音樂的思考。而現場播放的第一期節目講述的就是中文流行音樂史上傳唱最廣、流傳最久的作品之一《橄欖樹》。節目中馬世芳用他溫柔的聲音娓娓道來,從幾經波折完成的歌詞,到齊豫首張專輯的主打,再到遭遇臺灣地區主管部門文化審查和強制改詞,最終仍然成為華語樂壇經典的歷程,這種講述方式也得到了現場觀眾的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