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把這句話套用到兩岸三地的人民群眾對于某人某事的評價上,許多時候同樣適用。
一個神段子是這么從側面總結兩岸三地的口味與觀念差異的:大陸的電視劇喜歡說底層的快樂生活和官僚的英明神武,臺灣的電視劇喜歡說豪門的奢華生活和草根的奮斗之路,香港的電視劇喜歡說中產階級的職場生活和人際關系。
看起來是這么回事,在這個神奇時代里,更多的鮮活案例似乎也一而再再而三的證明著。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被稱為“中國狼爸”的廣州人蕭百佑,親手用棍棒將三個孩子“送”進了北大,他在倡導“快樂教育”的今天,常備藤條和雞毛撣子,用最傳統的方法來教育孩子,堅信“不打不成材”。在一片爭議聲中,兩岸三地的觀點多有不同:大陸人說,對,就應該這樣,不然怎么戰勝高考嘛?香港人說,孩子是用來鼓勵的,不是用來打的,成不成才很重要么?臺灣人的說法則是,怎么能這樣,用一杯奶茶來哄哄孩子不是會更好么?
這種教育理念上的差異,實際上折射了雖然同樣都是黃色皮膚的華人,但思維觀念上的差別仍然無法忽視。那么,如果在電視熒幕上,“狼爸”蕭百佑式的人物密集登場,公開大膽的向億萬觀眾“說”出自己的故事時,又將會是一種怎樣的場景和激烈的觀念碰撞呢?
比如,曾經以“美女作家”之姿來參加《非誠勿擾》吳瑜,會不會再次因為她的言辭大膽犀利而備受爭議?被吉尼斯紀錄評為“世界毛發覆蓋最多的人”的“毛孩”于震寰,在他講述自己起起落落的冷暖人生時,收獲的將僅僅是觀眾的同情么?還有浪子回頭的前黑幫大佬呂代豪,當他在電視機前亮相時,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他的評價多半會是多有不同吧……
要驗證這樣的疑問并不難。實際上,所有這些時代的標簽人物,都將于這個周末(4月5日)在山東衛視播出的《精彩中國說》一一亮相。這檔被稱為“國內首檔演講劇真人秀”的電視節目,將把所有這些或溫暖感人,或曲折離奇,或挑戰底線飽受爭議的人物故事,以“說話”作為切入點,用最簡單的形式讓更多普通人說出自己的夢想,讓更多的人愿意在舞臺上勇敢發聲,也讓他們的聲音被越來越多的人聽到。
這注定是一場情緒糾纏與思維碰撞的雙重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在《精彩中國說》上,站在這些有著鮮明個人印記的演講者面前的,是同樣來自兩岸三地的重量級導師——表演藝術家王剛、綜藝女王曾寶儀、新生代跨界藝人柳巖、亞洲超級演說家梁凱恩。他們的“碰撞”和對選手的點評,將會擦出怎樣的火花,誰又能完全預料得到呢?
一檔電視節目能帶給我們多少,或許因人而異,但當激烈的觀點碰撞不斷呈現時,它或許最終能教會我們——當我們看見一副美景的時候,嘴里道出的是風采飛揚的詩句,而不僅僅只會“臥槽”二字。而這,大概是《精彩中國說》能給你的意外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