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國各大電視臺嘗到了選秀競賽類節目對于增加收視率有“奇效”的甜頭之后,一代代的選秀節目就如“后浪把前浪拍死在沙灘上”般層層迭代,花樣百出。出了超級女聲,又有快女、快男,而后進化到中國好聲音和最美和聲;歌唱市場創意殆盡,各種“真人秀”節目趁勢遍地開花,什么中國夢之聲、中國夢想秀,乃至助畢姥爺穩固江湖地位的星光大道;真人秀沒得玩了,演說類節目就成了目前最受關注的全新節目形式。
山東衛視推出的原創演講劇節目《精彩中國說》在上周日的首次亮相,在演說類節目的陣營之中,精彩中國說只能算是初出茅廬的小弟,之前已經有超級演說家、我是演說家以及青年中國說等節目各自打下了一片江山。那么,精彩中國說到底有何勇氣在演說類節目的大蛋糕上切下一塊變成自己的市場呢?
演講劇形式多元,話劇歌舞演講靈活呈現
其實將《精彩中國說》算作演說類節目并不準確,準確定義應該是“演講劇真人秀”節目。它的節目形式,在演講的基礎上加入了表演,用豐富表演來延展演講的內容,讓演講的情緒更加飽滿,故事更加有可視性。
與其他演說類節目相比,《精彩中國說》更像是《說出你的故事》、《中國好聲音》、《超級演說家》、《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情景劇等多種綜藝節目的一種混合體。
但形散神不散,節目還是貫穿著演講類節目的精髓,只是在呈現方式上更加多元化。比如在作家吳瑜關于女人如何修成一個有智慧的“狐貍精”演講中,為了更直觀的呈現“智慧”在處理夫妻關系中的重要作用,就插入了一段微型話劇,讓觀眾更容易搭上演講者的“頻道”。最后后演講者與話劇表演者的共舞,更讓人拍手叫絕。
而在毛孩于震寰的演講時,更首創性的允許演講者背對觀眾和導師來講述自己的故事——形式的靈活多變,其實更適合演講者來盡情抒發自己的感情,達到演講的最佳效果。
對于演講中加入表演這一創新,在著名傳播學者尼爾·波茲曼的著述中能夠找到足夠的依憑支持這一創新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尼爾·波茲曼認為,隨著社會文化與傳播的不斷進步演化,到了現代,人們的畫面理解力與畫面帶來的想象力更強了,而相應的是人們對于單純語言表達的邏輯理解能力正在逐步下降。過去人們可以聽長達數個小時的林肯總統演講,并為之鼓舞與傾倒,到了現代,美國總統競選都越來越多運用各種可視化手段來幫助聽眾理解自己演講中邏輯復雜的政治意圖,可見“聽”對觀眾的刺激不足而要求更高了。
從這一點來看,《精彩中國說》創新性在演講中加入情景劇,將能更好幫助觀眾理解演說者的演講精髓、更好地融入演說者的故事中,對觀眾而言,這一形式其實也是一種“貼心”得幫助。
真人真事真性情,平凡之中見偉大
節目的另一大亮點則是,演講技巧對于導師評判演講者并不重要,而演講者是否“有故事”,是否動真情,確是一項選擇的重要標準。
第一期《精彩中國說》中的七位演講者有人是導演,是作家,有人因自己一身的毛聞名世界,有人是殘疾的理發師,也有人是曾經混跡黑幫,而后幡然悔悟的古惑仔。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普通人,他們講出來的全是自己的故事,故事中有光榮與夢想,有悔恨和救贖,雖然他們之前默默無聞,但當他們站在臺上講述時,他們就撼動了觀眾的靈魂。
以首期節目中亮相的楊國慶為例,他就是一個非常普通的農民,因為偶然在北京昌平爬山的機會,看到了七十八年前南口戰役留下的戰壕,從此便被觸動,開始了長達九年對南口戰役戰爭遺物的收集以及對老兵的尋訪。而這種堅持還將延續到下一個九年、再一個九年...楊國慶的夢想,就是建立南口戰役戰爭紀念館,讓人們不要忘記過去,讓逝去的英魂得以安息與慰藉,讓老兵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關懷。他的夢想,艱難也很偉大,他的故事贏得了節目現場所有人的感動與敬意,柳巖為之哽咽,王剛更是站立為他敬了個軍禮。
而《精彩中國說》中,像楊國慶一樣的選手還有很多。他們用小人物的視角去講述自己的故事,讓正能量通過電視傳播向社會,這些精神中有改邪歸正,有自強不息,有助人為樂,也有默默奉獻……《精彩中國說》已經不單單是一期電視節目,更像是一種心靈的“凈化器”。
與其他同類型的演講選秀類節目相比,《精彩中國說》應是其中最“真性情”的節目——真人、真事、真情。因為真實,營銷和炒作都會顯得“畫蛇添足”,不用刻意去雕琢的故事,才最能觸動觀眾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