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到今年,如果還沒有“在90后的陪同下觀看”過《奇葩說》,你很“有可能委屈,也可能不服”地被獻上一雙金星式的白眼,順便收獲一句“U can U bibi”。從這短短一句話中所包含的流行語,你就不得不承認,這檔叫做《奇葩說》的“中國首檔說話達人秀”有多火。
從單向傳播、到雙向互動,再到如今的全方位互動,如今國內的綜藝節目已經快速進入了綜藝3.0時代。純網綜藝也從“小成本、粗制作、略低俗”的刻板印象中解脫出來,升級進入“大投入、精制作、媲美甚至超越電視綜藝”的新時代。
而在同樣被冠以“現象級”的幾檔爆款綜藝節目中,《奇葩說》又因為它的斐然成績更顯與眾不同,成為這兩年呈井噴之勢的綜藝節目中最獨特的一支。
用數據給“純網綜藝”一個最好的定義
當《奇葩說》第一季以2.6億次點擊量收官時,人們紛紛將這個純網生的綜藝節目當成了一個新的現象,獻上咋舌、贊美、或者質疑。而當第二季《奇葩說》在上周宣告收官后,這個數字已經陡然成為了6.2億,并且依然在不斷地增長之中。按照觀眾們對于第三季的迫不及待,《奇葩說》在未來成為一檔播放量突破10億、20億的現象級純網綜藝完全是指日可待。
而與6.2億播放量并列出現的,還有:最高一期的播放量,1.61億次;百度指數,27萬+;微博日均搜索,3萬+;微博話題總閱讀量,20.2 億;官方微信閱讀總量,96.9萬人次……在第三季度30多檔綜藝節目相爭的“慘烈”局面中,鮮有對手能夠望其項背。
在今年6月的“視頻進化論”論壇上,愛奇藝拋出了一個全新的詞匯,“純網綜藝”,純粹的互聯網綜藝節目。在這場論壇上,時任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的馬東直言,“純網綜藝即將迎來黃金時代”,對此,他的闡釋是,互聯網視頻平臺已經成熟,用戶數量完成原始積累,廣告商的態度也明顯轉變。
而在漂亮的數據支撐下的《奇葩說》,無疑成為了愛奇藝“純網綜藝”的最佳代言。在這些數據中,沒有了“收視率”,取而代之的“百度指數”、“微信閱讀”、“微博話題”,則無一不是觀眾真實意愿最直接、最實時的反饋。即使在節目播出之后的十幾個小時之內,與《奇葩說》相關的話題都能穩居微博熱搜的前列,足見節目的招徠粉絲的能力與粉絲粘性程度之強。
來自觀眾的認可,就是節目最好的背書。
背靠平臺相互借力,實現商業價值更大化
因為愛奇藝的《奇葩說》、《愛上超?!?,騰訊視頻的《Hi 歌》、《你正常嗎?》,優酷的《曉說》、《侶行》等等節目的出現,2014 年被稱為視頻網站自制綜藝的元年。而其中最先跳脫出來,有能力與一線衛視綜藝一較高下的,唯有《奇葩說》。
成功的背后,則體現了愛奇藝強大的平臺之力。據艾瑞提供的數據顯示,愛奇藝的視頻日均播放次數已經達到了11億次,總時長超過1.9億小時,覆蓋1.8億臺設備和約1.5億個獨立用戶。
一方面,愛奇藝依托5億平臺用戶,連接內容生產者,為其提供經驗、資金和技術的幫助,以不斷提高的優質內容生產能力,滿足用戶日益提高的審美需求。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就曾在2015中國網劇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品質是愛奇藝的明確追求,愿意為此在制作上做特別大的投入,甚至是突破電視劇的天花板”,同樣的,對于自制綜藝,為了追求品質,愛奇藝出手也毫不吝嗇。
擔任《奇葩說》主持的馬東曾評價這檔節目“通過節目傳達年輕人的語言方式、內心世界和價值主張,并通過娛樂的形式來傳遞價值、沉淀文化”。從內容的層面上,這段話很好的總結了《奇葩說》成功的原因:娛樂化,有文化。
而另一方面,愛奇藝連接廣告主,依托于創新的互聯網營銷技術,為純網綜藝的商業變現提供了更廣泛的空間。
有一個有些妙不可言的現象是,《奇葩說》的廣告,也是觀眾喜愛這個節目的原因之一。深諳年輕人喜好的馬東總是用說段子的方式念廣告,在博得觀眾一笑的同時又與節目內容很好地聯系上,毫不突兀。如此更多樣、更靈活、更新穎的植入方式讓品牌更有曝光的融入內容、讓內容價值最大化的前提下融入品牌,助力品牌與內容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交融與整合。
根據Admaster的數據統計,《奇葩說》第二季的冠名商有范App在第一期節目上線后下載量即增加了500萬;廣告商伊利谷粒多天貓超市營業額一個月增長了8倍;在網絡上主動提及雅哈咖啡品牌的內容95%與《奇葩說》相關;東風標致308S 品牌回想指數176.5;M&M’s巧克力的品牌回想指數180??吹竭@樣的成績,廣告商已然擠破了《奇葩說》的門檻,而自然地,通過節目的帶動,愛奇藝平臺的貼片廣告也會獲得利好。
把IP掌握在自己手中,轉變視頻網站盈利模式
在視頻網站興起后的很長一段時間,燒錢買版權的經營模式使得各家都陷在賠錢賺吆喝的處境之中,一直找不到合適的盈利模式。也正是因此,長期被版權所累的視頻網站在關于綜藝節目的這場混戰中更清醒得意識到了掌握IP的重要性,作為愛奇藝自制綜藝的“開山之作”,《奇葩說》的原創性就從根本上奠定了它成功的基礎。
如今衛視大火的幾檔“現象級”綜藝,幾乎無一不是從國外購買的版權,雖然這幾檔節目憑借著幾乎“天價”的廣告費用能夠獲得良好的收益,但金子塔尖畢竟位置狹小,更多的則是我們沒能看到的節目。而版權費用往往在開始制作之前就消耗了節目巨大的成本,積重難返,打水漂的案例比比皆是。而另一方面,國外有相當成功經驗的綜藝節目往往模式固定,甚至都配有一本厚厚的“指南”,有時“細化”也是一種“僵化”,與原創節目相比,總是少了一份靈活性,接地氣的程度遠遠不及。
相較之下,省去了貴價的版權費用,《奇葩說》把錢都實打實地花在了節目制作之上,一方面邀請到了囊括了蔡康永、高曉松、金星、吳宗憲、大小S、柳巖、黃健翔、侯佩岑、林心如、陳小春、廖凡、吳莫愁、大鵬等等大咖在內的嘉賓,另一方面則把后期制作做到極致,給予節目最好的品相。超過1億的廣告費用隨之而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除此之外,《奇葩說》依托平臺自制,與觀眾形成最為直接的對接,從話題、評論、吐槽、彈幕中迅速獲得反饋并作出最合適的調整。這個“90 后”的制作團隊以良好的網感,理解著互聯網上觀眾的行為邏輯,并且根據內在邏輯,設計出符合網民行為、意愿,能夠讓他們無礙接受的創意。“婚后遇見此生摯愛,要不要離婚?”“沒錢要不要生孩子?”“整容會幫你成為人生贏家嗎?”等辯題無一不是直戳網生一代觀眾的痛點。
事實上,在優質內容的議價能力越來越強的今天,掌握IP才真正掌握價值,否則永遠只能被版權制約,無法生成完善的盈利模式。一味地購買一方面是大量的消耗,另一方面也面臨著被過橋抽板的危險,只有將IP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細水長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