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的“國慶七天樂”,在國內外市場締造著各種消費奇跡,中國電影市場同樣被引爆,今年的十一黃金周票房達到了18.5億元,相比于2014年同比大幅增長 70%以上。從去年以來占比節節上升的在線選座平臺,無疑是這個最強票房國慶檔的重要推手,其中微影時代的增幅最為迅猛,票房占比已經達到全國總票房的25.28%,描繪出正在演變的電影銷售渠道的新趨勢和格局。
來自微票兒票房分析平臺數據顯示,今年國慶檔電影票房的每日大盤成績均在2.6億元上下,首日總票房更是突破了3億元。《九層塔妖》、《夏洛特煩惱》、《解救吾先生》三部由微影時代聯合發行的國慶檔影片,票房達到了12.1億,約占國慶檔票房的62%。
《夏洛特煩惱》再上演《大圣歸來》逆襲神話
依據票房統計,《夏洛特煩惱》位居第一,以5.92億的票房逆襲上位,是國慶檔的最大驚喜,這也是微影時代繼《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之后,再次聯合發行的又一部“黑馬片”,實現了票房的二度逆襲。同時,代表著國產視效大片新高度的《九層塔妖》也有著不俗表現,是三四線城市的觀影群體的最愛,助推著票房的穩定增長。相較而言,上映前宣傳攻勢凌厲、被寄予了極高期望的《港囧》則表現平平,沒有能夠達到市場預期。
《夏洛特煩惱》的成功,印證著中國電影市場的消費結構轉型:從年齡結構層上,電影觀眾平均年齡下降,觀影人群處于迭代過程中,大學生已經成為電影主力消費群體,互聯網對電影的市場影響力逐漸增強,青春片、粉絲電影等類型影片得以大行其道。
奪得國慶檔冠軍的《夏洛特煩惱》改編自舞臺劇,是一部小制作影片,沒有大牌明星,在前期宣傳投入上也不大,但是憑借制作團隊對青春懷舊、年輕網民口味的把握和對笑料的成功運用,以良好的口碑在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網絡平臺上持續發酵,最終在國慶檔實現對大制作的《港囧》的“超車”。
而《港囧》因為系列前作《泰囧》的驚人表現,同時在宣發上大張旗鼓,懷舊營銷、創意發布會、借勢營銷等變著花樣地刺激人們的眼球,被廣泛寄予了厚望,甚至給出了20億票房的樂觀預測。然而老套的故事、混亂的邏輯、情節設計的生硬,一路下滑的口碑最終毀了《港囧》,在國慶檔的表現遠遠低于人們的預期,預估的總票房基本成為泡影。
三四線城市觀眾逐漸成主力 助推《九層妖塔》票房高漲
而另一部獲票房佳績的《九層塔妖》,是導演陸川轉型后的首部商業電影,云集了趙又廷、姚晨、李晨、唐嫣、李光潔等一眾明星。作為今年國慶檔唯一的一部特效大片,《九層塔妖》講述的是一個探險和打怪獸的故事,影片最為大膽的地方就在于對于特效大場面以及怪獸的塑造,被稱為是國產特效大片的代表作,并獲得了主流觀眾的普遍認可。
值得注意的是,電影院作為商業地產的標配,跟隨地產商的市場擴張普及到了三四線城市,擴大了電影的消費群體,三、四線城市觀眾已逐漸成為觀影主流,他們的觀影喜好對電影票房的競爭起到了重要的決定因素。《九層塔妖》盡管在劇本改編方面讓原著書迷意見頗多,但是明顯超出國產影片水準的特效,還是贏得了三四線市場觀眾的熱情追捧。而影片的聯合發行方微影時代旗下的微票兒平臺,憑借對全國500個城市、4500家影院的有效連接,目前已全面覆蓋三四線城市人群,共為該片貢獻了33%的高票房。
微影時代大數據為影片發揮重要作用
《九層塔妖》和《夏洛特煩惱》所取得票房成功,無不印證了根據影片內容鎖定主力觀影人群的重要性。而這一過程中,隨著互聯網化程度的深化,電影在線選座平臺的作用也不容小覷,微影時代利用大數據的資源和分析能力,在影片上映前,即根據影片情節對用戶屬性做出分類,并制訂了個性化營銷方案,使信息投放更為精準,進而大大提升了票房轉化率,助力影片票房的大獲成功。
近年來全國觀眾的觀影熱度有增無減,前三季度的國內總票房已突破320億,而國慶檔也從2011年的3億,擴大到了今年的18.5億,中國電影市場真正進入了黃金年代。而《九層塔妖》和《夏洛特煩惱》這類現象級影片的出現,也給電影制作者和投資者帶來了可以參照的市場標本,特別是《九層塔妖》這樣的大制作特效片,也讓市場各方對于國產特效大片的信心倍增,引領這種類型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