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檔綜藝節目的“大戰”已經紛紛落下帷幕,在風頭漸落后細數,各色明星們的八卦與炒作之余,似乎剩下的也并不多。而把視線從明星身邊繞開之后,我們發現了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的大型互動節目《寶慶尚品我與中國第一次親密接觸》,在好看的同時讓觀眾打開視野,在青年人的朝氣之余體現人文關懷。作為一檔電視節目,它引人入勝,作為一扇窗口,它又令人思考。
不同以往的中外交流:遇見地球村
《寶慶尚品我與中國第一次親密接觸》的主角是來自全球15個國家的16位留學生,漢語水平也高低不齊。在節目中,他們與遇到的普通中國人們進行溝通、嘗試共同體查和感受,而觀眾們也在其中,看到了中外文化不同以往的交流碰撞。一位觀眾看后很吃驚:“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有這么多年輕的老外會選擇來中國、學中文。”這也是很多觀眾的直接感受。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我們和外國人之間的溝通障礙已經越來越小,而且隨時都有可能產生交集。貴州山區的農村都會忽然來了一群大洋彼岸各種國度的朋友,在這小小的地球村上,誰和誰都有可能遇見。
這也是一次沒有硝煙的“真人秀”,在節目的流程設置上,摒棄了勝負淘汰賽制的慣用套路。取而代之的是每一期,都是留學生們根據自己的意愿選擇:從福建沿海漁村到內蒙的塞北大漠,從陜西華陰老腔到北京大董烤鴨,從浙江義烏淘寶村到深圳創城,從最偏僻的山村到最繁華的都市……《寶慶尚品我與中國第一次親密接觸》帶領留學生們深入中國各個地方,以陌生外國人的視角,來認知現實版的中國。
共同體驗,與世界握手
留學生們學習漢語的時間長度并不一樣,比如其中水平最好的于中美,說話聲調語氣都幾乎是標準的北京人;也有好幾個留學生需要一邊想一邊努力找準每個字的發音。在這種情況下,與普通中國人們的交流溝通該如何進行?節目組表示,最重要的是體驗和接觸,只有接觸才能了解,才能感受,才能溝通,才能互動,才能建立情感,這是節目最核心的元素。
而他們做到了,每期節目,留學生們都要和一些普通中國人們進行兩天相處,有時是學習一門技藝,有時是了解一個行業,有時是介紹一群人。在這些共同勞動、聆聽故事、努力嘗試和促膝談心后,觀眾們能多次看到跨越國籍的友誼,臨別時的眼淚和不舍。在這時,語言不那么順暢都變得無關緊要,因為共通的情感才是跨越一切的橋梁。
從遺產傳承到人文關懷
《寶慶尚品我與中國第一次親密接觸》12期的主題選擇經過了認真的考量,其中的華陰老腔、中華傳統手工藝、武當山功夫等都是有著悠久歷史傳承的寶貴文化遺產,外國留學生們在面對這些精彩的呈現時紛紛驚嘆不已,而這也是對我們自己的一個提醒:文化遺產的保存和傳承需要一代代人的關注和付出,我們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不能忽視了這些源遠流長的傳統瑰寶。
除卻文化遺產的傳承,這檔節目也更多地把著眼點放在了人文關懷上:從貴州留守兒童到一線消防戰士,從荒漠治理到中國醫療現狀……都是中國這個龐大國度上的一些細小部分,然而卻是了解中國的好切入口。而關于在南京大屠殺中對中國人實施救援的國際友人探訪,更是討論了最崇高的人道主義命題。正如觀眾在微博上討論時所說,“這檔節目跟其他綜藝節目的最大區別,就是看完之后,你想了解的事反而更多了,連外國人都要來體驗中國的很多事情,我們自己反而忽略了……”
《寶慶尚品我與中國第一次親密接觸》的12期節目已落下帷幕,留學生們在中國的學業仍然繼續,而這檔充滿正能量、國際視野與人文關懷的節目,也在這個夏天為我們打開了一扇別樣的,觀察中國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