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最喜聞樂見的娛樂形式之一,電影一直以其超高的魔力和魅力吸引著大眾趨之若鶩。與此同時,圍繞電影周邊展開的平臺和產品層出不窮。從早期的電影網站、售票平臺到如今移動互聯網時代下通過APP和微票兒購買電影票,看電影從以前的一票難求,變為而今的時尚簡單。這不僅僅是人們娛樂休閑形式的改變,更是生活方式的變遷。
隨著大眾在電影消費上的不斷加碼,也催生了更多公司呈現巨大商業化價值。據最新消息,擁有微信錢包“電影票”、QQ錢包“電影演出票”和“微票兒”APP的移動票務平臺微票兒已經確認完成C輪融資,相比前兩輪融資而言,此次15億人民幣的融資,可謂創造行業歷史上一筆最大融資金額。除了原股東文資華夏、騰訊、萬達、引力跟投外,包括信業基金、紀源資本、南方資本、諾亞歌斐、新希望等多家新股東加入。
翻查之前的新聞不難發現,微影時代在2014年7月開啟A輪融資,當時獲得了數百萬美元投資。在2015年4月,又獲得來自騰訊產業共贏基金、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和萬達集團的1.05億美元投資。距離上論融資成功不到7個月便再次得到行業青睞。本輪融資結束后,微影時代的市場估值已經接近100億元。
那么,對于目前中國移動票務市場的垂直領域而言,電影票市場為什么總能贏得資本市場青睞?微影時代對于電影票市場而言,意味著什么?
第一,投資不能只看眼前,要看長遠。
記得股神巴菲特曾就投資行為說過一句極其經典的金句:“如果你只顧著眼前的利益,勸你不要玩股票或做投資。因為投資不是短期盈利的買賣。”的確,就像中國的老話,放長線才能釣大魚。微影時代之所以能夠融到這么多錢,與其在在線選座領域的影響力和占有率持續增加不無關系。我們注意到,微影時代在不斷地連接場景與內容。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內覆蓋了4500多家影院及90%的觀影人群。進駐了1200多家劇場、體育館和展館。當然,這得益于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微信社會化的分享屬性。不過要知道的是,在傳統電影時代,無論你怎么努力,都很難達成這樣的夙愿。
與此同時,在今年的國慶檔,微影時代在中國電影票房的份額占比突破25%,即每四張電影票中,有一張來自微票兒平臺。微影時代在今年參與投資了多部電影,大家耳熟能詳的《十萬個冷笑話》、《大圣歸來》、《洛克王國4》、《少年班》、《黑貓警長》、《九層妖塔》等皆在其中,所投資影片已創造近20億票房。很明顯,微影時代走的是“內容+平臺”的生態道路,通過優質內容吸引用戶關注,再通過購票平臺和產品讓用戶駐足。而這些足夠亮眼的票房和市場份額,恰恰說明了這種模式的巨大潛力。能夠帶來超遠利益,相信這也是投資人看中微影時代的一大重要原因。
第二,生態化商業模式,帶來回報性與可持續發展。
微影時代自從獨立以來,發展穩定。而CEO林寧也推出了“爆款產品抓用戶,資本鏈接抓行業”的獨特商業模式。上文提到,像《大圣歸來》這些電影可謂爆款,也成為今年電影行業中的一匹黑馬。將發行和營銷緊密結合,進而帶動口碑,這是眾多電影非常希望看到的。也正因如此,《大圣歸來》在首日排片只有7.25%的情況下,卻迎來了票房的牛市,最終拿下將近10億的票房戰績。然而在電影上映期間,刷爆朋友圈可謂是對該電影最為真實的寫照。這其實也展示出微影時代在渠道發行和品牌推廣方面的價值所在。
當然,對于文化產業而言,只注重了電影產品本身還遠遠不夠。記得在傳媒大學攻讀文化創意專業時,導師就曾經不只一次的要求我們要用全面而立體的眼光來看問題,文化創意產業,除了有創新和創意,還要使其成為產業。當時,還不太明白這其中深奧的道理,不過看看今天微影時代的所作所為,似乎可以找到對這句話的些許解讀。
的確,來自不同力量的投資進入,給微影時代帶來了電影之外的更多血液。騰訊在社交領域的優勢毋庸置疑,無論微信還是QQ,無論錢包還是支付,都給微影時代在產品端提供了人氣和保證。值得一提的是,微影時代宣布聯手諾亞財富、歌斐資產成立初始規模20億的文化產業基金,這對于創造優質電影內容,推動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更具重要意義。因為只有將所做的事情產業化,才能真正帶來回報性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事實上,中國電影在經歷多年的培育后,已經初步形成用戶消費喜好和習慣。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影院,證明消費者開始關心和注重文化領域和精神領域的消費。微影時代之所以能夠融到15億人民幣,表面看是巨大潛力帶來的長遠利益回報,實際上是投資人對微影時代“爆款產品抓用戶,資本鏈接抓行業”的生態化商業模式的認可。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社會只有形成生態,才能帶來長久發展,才能贏得投資人的青睞。這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產品加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