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以來,樂視公司動作頻頻:旗下樂視影業和好萊塢達成13項重要電影合作、計劃全員持股50%、樂視移動拿到5.3億美元首輪融資......不斷的消息利好,幫助樂視一次次登上頭條。
然而,恰如中國那句老話,“福兮,禍之所伏”。風頭正勁的樂視如今也遇到了麻煩。備受關注的影片《消失的兇手》原定于11月26日晚20:30在樂視超級電視上做超前點映(院線上映時間為11月27日)。部分樂視會員還相約CGV星聚匯影院同步參與線下體驗。然而,此時卻忽然得到各大院線聯名抵制,甚至以撤片或減少排片相威脅的消息,最終樂視影業不得不取消了這場超前點映活動。
在傳統電影產業與互聯網不斷融合的當下,這一事件有著特殊的意味,也更加引發外界的好奇。究竟此事來龍去脈到底如何,背后又有怎樣的利益糾葛?
樂視電視超前點映大片?院線 say no!
事件的起因應該要追溯到一個月前,10月27日,樂視CEO賈躍亭宣布,樂視將在全球首推超前點映模式,讓廣大樂迷早于線下電影院提前觀看到最新的電影。他還透露,未來樂視每年將提供8-10部超前點映的3D大片,樂視影業出品的《消失的兇手》會成為該模式的首次嘗試。
在樂視超級電視上提前點映大片不僅將是對傳統觀影模式的一次顛覆,也是廣大樂視會員的超級福利。為此,樂視先后通過樂視超級電視、樂視網焦點圖和會員短信推送等方式,不遺余力地推廣此事。然而,樂視方面在強化線上會員利益的同時,也觸動了傳統電影產業的敏感神經。
11月26日,網傳北京新影聯影業公司發布緊急通知稱,出品方樂視影業未通知院線及影院有關超前點映該片的事宜,故建議所有影院從27日起取消該片的所有排場。新影聯影業還稱:“此行為嚴重損害行業及市場的健康發展。”
隨后,橫店院線也發布了《消失的兇手》全部撤場的緊急通知。此外,金逸、中影星美等影院亦發通知稱“暫緩排映”或“暫時不排此片”。
26日下午,重壓之下的樂視影業發布聲明,稱為了消弭誤會,維護影院原先利益,決定取消原定于26日晚8點半上線的《消失的兇手》超前點映活動。就這樣,樂視原本希望讓《消失的兇手》成為觀影史上第一部在影院上映之前就在電視上點映的影片,但這一計劃最終不幸流產。
業內人士分析稱,樂視和片方的這一做法,挑戰了電影發行交易的慣例。線下院線覺得他們的利益被侵犯了,所以才抱團抵制。
左手院線 右手會員,樂視的權衡術
樂視一直是“互聯網+電影”的積極推動者,其左手是院線合作方,右手是樂視會員,自身則位于中間。在用創新不斷顛覆傳統模式的過程里,最難的就是找到三方利益的平衡點。一旦利益略有失衡,挨板子的非樂視自己莫屬了。
不過依我看,在這次的抵制事件中,樂視可謂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因為樂視做出超前點映的決定,正是希望照顧院線方和樂視會員的雙重利益。
首先,《消失的兇手》超前點映堪稱中國觀影模式的一大創舉,通過前期傳播擴散,已使影片獲得超出預期的關注度;其次,這次活動有較高的參與門檻,大概只會面向5萬名相關樂視會員進行超前點映,所以絲毫不會影響線下院線的觀影規模。這和此前發行方慣用的“小范圍提前試映”的宣傳策略不無二致,只不過將放映平臺從影廳搬到了更為互聯網化的電視終端上。
一直以來,樂視致力于在會員服務中“打破屏幕壁壘”和“線上線下一體化”。比如在《九層妖塔》正式上映前三天,樂視會員就得到了提前觀看線下點映的機會。因此,此次超前點映可看作樂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把線下優質內容同步到線上,通過樂視超級電視“影院級”觀影體驗,實現內容到服務的進階。
不過,樂視或許沒有料到傳統院線方的“玻璃心”,院線頗為強烈的抵制活動偏離了它的預期。這時候,樂視影業只能自己站出來致歉,來保證影片的如期上映。此外,樂視還對利益受損的會員做出補償,無條件送出“2張電影票+1個月全屏影視會員”。
樂視當然清楚,用互聯網思維持續提升電影產業的價值,同時促進自身會員生態的不斷進化,這絕非一朝一夕的努力。意外既然已經出現,當下只有顧全大局,重新回到平衡點。這回縱然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樂視也只能平衡再平衡了。
中國電影的“互聯網+”:道阻且長
無獨有偶,國外也發生過類似的抵制事件。去年9月,Netflix宣布將和哈維-韋恩斯坦以及IMAX公司合作共推《臥虎藏龍2:青冥寶劍》,于2015年8月28日在Netflix網站和指定的Imax影院同步上映。然而,包括AMC在內的頂級院線紛紛表示,將聯合抵制此片在美國上映。
為此,Netflix首席內容官薩蘭多斯曾發感慨,“我們在做的任何事都絕不是為了反電影業。我有強大的信心,如果電影業能進入同步發行的模式,觀影體驗也會良性競爭。人們需要更多的選擇,或許這之中電影院得犧牲一點,但總的來看,會有更多的電影能被觀眾看到。”
樂視或者說中國的電影業不正面臨相似的境遇嗎?
數據機構調查結果顯示,目前電影觀眾的主流全部集中于“85后”至“90后”。他們處于移動互聯網的中心,他們眼中的電影不僅僅存在于巨大的影院屏幕上,還有PC、手機、電視屏和平板電腦。
截至目前,中國的網民人數達6.5億,其中絕大部分都是電影產業的目標人群。而中國的影院屏幕總量大約有3萬塊。雖然屏幕數量貴為世界之冠,但國內影院的上座率僅為15%,約為美國的一半。這意味著傳統線下院線提供的服務,遠遠不能滿足巨大的觀影需求。
近年來,包括BAT、樂視等互聯網公司積極投身電影產業,為電影市場注入充沛資金流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的優質內容和創新。比如樂視影業,不僅和張藝謀、徐克、陸川等大牌導演獨家簽約,還積極推動中國電影IP和好萊塢的合作。
正如樂視員工在抵制事件發生后所說的那樣,“顛覆不會缺席,他只是遲到了而已。”在可見的未來,互聯網必將取代傳統的電影發行模式,也將把電影終端從單一的影院屏幕延伸至多屏。這還會產生另一大變革,那就是推動互聯網付費模式的興起,這會是樂視會員等從業者的巨大機遇。
互聯網不會傷害傳統電影市場,反倒是傳統利益集團應該思考如何以包容、進步姿態擁抱互聯網。“道阻且長,行則將至”,用這八個字來形容中國電影的“互聯網+”進程,或許是最適合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