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夜店club里,在服裝店、咖啡廳、在電臺節目里、在電影配樂中,你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很多時尚品牌的公關活動也已經習慣于邀請一名DJ來進行打碟表演。圍觀一個人戴著耳機,站在旋轉的圓盤或者一些有很多按鈕的機器前,也成為各地音樂節觀眾必不可少的娛樂項目。國內為數不少的流行歌手也紛紛與電子舞曲制作人合作,推出混音版歌曲。電子音樂已經成為一個標簽,它可以代表一個藝人是否符合當下潮流,也可以代表一種生活方式。
看城中那些時髦年輕人們喜歡聚眾在周末,扎進某個昏暗的俱樂部,跟著那些幾乎沒有人唱的機械聲音,搖頭晃腦整個晚上。夜場比酒桌舒適,也比酒桌氣氛暗昧,它讓買醉變得更加合情合理。Party成為了和演出現場完全不同的社交場合,它可以讓你停留得很久,讓你顯得更加成熟也頹廢,它是最佳的緩解工作壓力方式之一。而商業夜店奢靡浮華的氛圍,也是愛好虛榮的國人炫耀的最佳地點。這時音樂已經成為一種陪襯,一種助燃劑,它不是最重要的,卻也是必不可少的。 無論在何種場合,電子音樂的動靜皆宜,無形與可塑性之強的魅力,是其它類型音樂所無法代替的。
在世界范圍內,類似Tomorrowland、Sensation、Ultra Music Festival等大型商業電子音樂節發展趨勢依舊迅猛,甚至已取代以樂隊演出為主體的傳統型音樂節,成為歐美年輕人最主流的娛樂方式。荷爾蒙伴隨著音樂飆升以及粉絲的瘋狂尖叫,EDM DJ瞬間化身為巨星,身價水漲船高。
Forbes雜志曾公布了一份世上最賺錢DJ名單,一位名叫Calvin Harris的DJ從去年6月起的12個月期間,夜店登臺演出、商業代言和音樂版稅等收入,共賺進6,600萬美元。EDM 的流行,甚至改變了一個城市的經濟結構。
而這股旋風也毫不遲疑的刮進了中國,根據今年10月國際音樂峰會(IMS)公布的電音產業報告預測的數據,“2011年到2015年中國內地電音演出活動的總承載力增長了3倍,”該報告中提到, 夜店和音樂節規模與數量的急速增長是該電音活動承載力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報告還列舉了中國某電音節由 2013年觀眾規模為16000人左右,經過兩年的快速發展,該音樂節不僅擁有兩個舞臺,其觀眾承載力也增至3萬到4萬之間。
此外,在所謂“地下”及獨立的電子舞曲場景中,音樂與情懷,是數據之外,另一個至關重要的東西。如今在上海、北京、包括成都、重慶這些擁有地下俱樂部的城市中,每個周末都會有不同類型的派對在發生。近兩年,也有越來越多世界范圍內很有知名度的 電子音樂人、DJ出現在中國,在那些或大或小的club里進行表演。國內本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有機會去歐洲接受音樂教育,把新思潮新技術帶回來。不少電音制作人非常樂于發掘屬于中國的聲音,他們建立自己的廠牌,通過網絡讓自己的作品在短時間內被廣泛傳播。一內一外兩個世界正在逐漸的靠近!
而一家新新興起的音樂文化機構, “麥愛文化My Music ”就在此刻出現了。它以專業從事演藝經紀,版權管理,音樂節企劃、運營,音樂制作、全媒體推廣等一體化服務。同時與意大利著名電子音樂品牌saifam發起戰略合作關系,通過多達8萬首音樂版權的引進、以及境內外藝人聯合推廣等形式參與到當下電音潮流之中。
在未來的一年中, “麥愛文化My Music ” 計劃運用自己獨家資源,邀請來自意大利、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多國音樂人共同參與他們舉辦的音樂沙龍、Workshop、流行電音節、電音派對、以及與藝術、科技、時尚多平臺跨界合作項目和品牌公關活動,同時通過培養扶持年輕電子音樂人、DJ、聲音藝術家、電子樂隊及歌手,多角度全方位來推動電音文化在本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