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月傳》的收視率是否真的如東方衛視聲明所說的被污染、被分流,需要有關部門的徹查。但比播出平臺爭《羋月傳》收視率這種一時之快更可怕的,是不遵守合同的違規和任性——掐頭去尾、擅自剪輯以加快進度,原本3分鐘的預告甚至被拉長至10分鐘。照此下去,好好的一部《羋月傳》將被玩壞。
《羋月傳》開播三日,收視率連連“爆表”,這樣的好成績也在情理之中;然而三天來,播出平臺為爭奪收視排行榜全國總冠軍的“暗戰”一觸即發,種種慘烈攻守和驚天逆轉,招招都在意料之外。
《羋月傳》開播首日,北京衛視以全國城市網1.9%的收視率一舉登頂冠軍,東方衛視以1.8%緊隨其后。一劇四星時代,東方和北京兩家衛視就是默契的合作伙伴,經常合作操盤年度大劇的拼播。一劇兩星時代,聯手豪擲拿下“羋月”,彼時的合作基礎牢固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很多更加財大氣粗的友臺面對上海和北京的強強組合,也只有望劇興嘆的份了。如今《羋月傳》不負眾望收視超群,原本應該是兄弟倆偷著樂,其他省級衛視在旁眼饞艷羨的,誰料卻是另一番暗流涌動。
先是第一天收視排名出爐后,東方衛視率先“發難”,非常罕見地發布收視污染造假公告,直指“外地衛視”以中斷收視信號和現金購買方式,污染了東方衛視《羋月傳》的收視率。鑒于發布時機和內容明確指向《羋月傳》播出,這份措辭強硬的公告中虛指的“外地衛視”也就意味深長地被認為有了實際指向。特別是第二天,東方衛視《羋月傳》的收視率發生了“大逆轉”,以0.3%的優勢反超北京衛視,這一結果又被理解為“徹查收視造假”的威懾起到了作用。盡管第三天北京衛視再次反超,但似乎沒有人再理性分析這其中的真實原因,各種黑幕說甚囂塵上。
事實究竟怎樣?到底是誰背后作怪?真相亟待有關部門徹查后公布。但是,從目前公開的信息來看,此事確實有些蹊蹺。有業內技術人員發技術帖普及了一些常識,首先,“人為中斷IPTV信號,相當于威脅到國家播出安全的法律高度,以此為手段來污染收視率,就算造假者再瘋狂,也不敢玩這么大的,還是現金收買或者直接改數據的土辦法比較‘安全有效’,所以,設備故障的可能性更大”;其次,“IPTV的數據雖然在收視率統計中也占一定份額,但相當有限,不足以影響整個大的收視結果”;第三,公告中說,“一段時間以來,有各種渠道反映,在上海地區部分街道社區有不明身份的人以高額現金形式,要求相關電視用戶每日鎖定收看‘外地××衛視’”。這樣的情況有沒有?以目前收視率市場造假的猖獗來說,可以相信是有的,但是收買數據的“外地××衛視”究竟是哪家并沒有明說,卻給人直指北京衛視的印象,有沒有偷換概念呢?不得而知。事實上,從數據上看,當日真正數據異動的是某南方衛視的二輪劇,無論如何,東方衛視的公告起到了一石二鳥的效果。公眾長期對收視率造假的認識及對現有數據的不信任,也對這起事件被微妙地放大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如果上述事件只是假想的“戰略”競爭,那么戰術上兩家衛視的慘烈“暗戰”確是真實發生、顯而易見的。眾所周知,除了特別忠實的本地觀眾,一般觀眾選擇播出平臺通常是以“掃臺”的方式,進度快是挽留觀眾的殺手锏。所以刪減片頭片尾、正片內容自行剪輯以加快進度等“違規”做法長年累月已經成為見怪不怪的“常規”。從目前來看,東方衛視掐掉片頭片尾,在進度上領先北京衛視近十分鐘;播出第三天,一向堅持保全片頭片尾的北京衛視沒有播貼片廣告,以“自殘”方式追回進度;中間情節是否存在剪刀手?有好事網友發帖對照兩個臺的截圖,有的沒的鏡頭還真不少;另外,按照播出合同,每集后的下集預告是3分鐘,兩家電視臺你追我趕,都有拉長現象,東方衛視有一天甚至預告了近10分鐘內容。照此下去,不敢想象等到81集大結局,好好的一部《羋月傳》是怎樣一副被玩壞了的面貌。
其實,《羋月傳》能有今天熱播的果,從四年前的《甄嬛傳》就已開始種下因。對于這樣一部真正擔得起現象級的作品,特別是在原創式微、堂堂正劇萎靡不振的惡劣環境下,需要包括播出平臺在內的主動愛護,才能共同成就觀眾心目中的經典。漫漫81集的長劇,三天只是個開頭,一時收視率的高低可能確實關系著很多相關人的實際利益,在這種極致灼熱的利益炙烤下,選擇才顯得尤為考驗操守——誰選擇尊重作品、尊重觀眾、尊重合約、尊重公平,誰才能最終贏得尊重。唯有更多人抱此希冀,才能保全一部完整、清白的《羋月傳》。畢竟,如果偌大的中國容不下一塊安安靜靜的屏幕,是創作者也是觀眾的最大悲哀。
東方衛視:《羋月傳》上海收視遭分流
12月2日下午,東方衛視官微發布聲明,指出11月30日20點30分左右,東方衛視在播出電視劇《羋月傳》過程中,上海楊浦、長寧等地區出現IPTV東方衛視信號中斷,許多上海觀眾無法正常觀看,收視受到嚴重影響。經IPTV緊急處理,信號于22點20分左右恢復正常。東方衛視正在會同有關部門調查故障原因。
東方衛視聲明還指出,近一段時間以來,上海地區部分街道社區有不明身份的人以高額現金形式,要求用戶每日鎖定收看外地××衛視。
東方衛視聲明認為,此舉反映出極少數省級衛視在年底沖擊收視率的指標,采取不正當競爭手段,對作為收視樣本重鎮的上海本地收視數據進行了嚴重污染,分流了自己、上海本地頻道以及許多衛視的收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