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總是說得好,“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老百姓的夸獎”,尤其在這個社交媒體網絡遍布人手的時代,“我手寫我口,我手寫我心”,“手機代表我的心”,每個人都可以說話,每個人都可以點贊或吐槽。資本買得到票房,卻買不到“口碑”,而相反,好口碑卻能促成高票房,那些所謂的“票房黑馬”都是“自來洪水”沖出來的結果,當然前提就是影片質量要好。
《葉問3》不是“黑馬”,因為它從開始就不具備“黑馬”的賣相,因為“黑馬”剛出現的時候是沒有“賣相”的。葉偉信導演、袁和平動作導演、甄子丹主演的動作系列片一看就是有“賣相”的,而且找了張晉和泰森加盟,高高的顏值和滿滿的看點。尤其讓葉問回歸到一個男人作為丈夫和父親的角色,讓我們看到一個人的溫情、無助和深情,他就坐在那里,點一支煙,嘆一口氣,也能站起來打一次木樁。“是誰來自山川湖海 , 卻囿于晝夜、廚房與愛”,如果說《葉問1》和《葉問2》講的是“山川湖海”,那《葉問3》就是“晝夜、廚房與愛”了。
它雖然沒有“黑馬”的賣相,卻有著“招黑”的氣質。前兩部被“黑”利用民族主義、愛國情懷賺票房,第三部說家庭和身邊人的時候又被“黑”絕癥煽情,大家不能提,小家不能說,葉問作為一個人的層面也就這么多,何必苦苦相逼呢?觀眾說在《葉問3》中看到了香港,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看到了柴米油鹽的生活,不再是傳奇的武俠,也不再是怒吼的反抗。你永遠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同樣的,你也永遠無法讓一個無愛的人愛你,他們對所有國產電影都排斥,生怕玷污了自己的“圣三位一體”。對于一部商業院線電影來說,票房是重要的衡量。
電影《葉問3》先于中國內地市場在香港和海外先行上映,雖然招致不少非議和傳聞,卻是總制片人施建祥的策略。像《速度與激情7》《星球大戰7》一樣,沒有選擇全球同步上映,而是在一個地區積累票房、累積口碑,這算是一個支點。也同這兩部影片一樣,《葉問3》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上映,收獲了票房和口碑,拿下了2015年度華語電影海外票房冠軍,更在東南亞等國打破了華語片歷史紀錄,創下無數個“歷史第一”。美國《環球時報》這樣評價影片簡單的故事情節,相當成功地把每一場打斗串聯在內。打斗場面干凈、有力而且明顯經過了精心設計;《洛杉磯時報》也表示:動作編排巧妙,還有出乎意料的情感深度,和其前作一樣令人難以抗拒。葉問處在功夫斗爭的暴風中心卻寵辱不驚。甄子丹展現出了這種優雅和寧靜。
我們的媒體常常感慨國產影片在海外獲得大獎或好的口碑而在國內遭到冷遇,這是觀眾水準的問題;這一次《葉問3》在海外既有口碑也有票房,在國內也受到熱捧,反倒成了被攻擊的對象,何其怪哉!
“買票房”“幽靈場”,這次質疑在之前大熱的《港囧》和《捉妖記》上都曾經出現過,只不過這次“倒霉”輪到了《葉問3》。面對這樣的情況,其實更應該關注電影本身。不能因為在淡季有高票房就說不正常,不能因為在真相還不明了的時候就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