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特網訊 www.cmodel.com 在“得綜藝者得天下”的衛視競爭格局中,于5月20日登陸江蘇衛視,每周五晚9點檔播出《本草中國》顯得“骨骼驚奇”——這是迄今為止,第一檔沖進一線衛視周末黃金檔的紀錄片;這是第一部系統發掘拍攝中醫藥文化的心血力作,試圖帶領觀眾來一場探尋生命奧義的隔空對話。
《本草中國》無疑具備“攪局者”的資本,云集將來紀錄片團隊第二次出發,歷時2年,4K攝制,兵分8路,帶著敬畏之心足跡遍布30多個省份,最終完成對近50味藥材和中藥人故事的探尋與記錄。那么,被譽為“每集都能當電影看”的《本草中國》,到底是如何煉成的?
關鍵詞:最權威
國家衛計委鼎力支持
“青蒿素”之后,中醫現代化成熱點
周末,早已成了真人秀的戰場。尤其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周五黃金檔,歷來是各大衛視爭奪收視率的角斗場。看似題材窄眾甚至有點曲高和寡的《本草中國》,不僅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也有望迎來人文情懷的一次突破。
“一直以來,一線衛視黃金時段鮮有紀錄片播出,做紀錄片壓力非常大,但也總想爭口氣。”《本草中國》總導演、云集將來傳媒CEO干超直言:“從我們紀錄片人的角度來說,紀錄片應該在最黃金的時段播出,它能夠承載國家當下需要的價值觀。我們的想法是,我們在傳遞知識和文化的力量,也引領人們進入一個塵封已久的世界。”
艱難籌備過程中,《本草中國》得到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支持,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業指導,中國人口文化促進會等權威單位和組織的推薦。“擁有最科學的體系”,讓攝制組信心倍增。
借鑒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青蒿素是中醫藥給世界的一份禮物”的傳奇經歷,《本草中國》在揭秘的過程中,探訪了幾處現代化中醫機構,發現高科技的提取技術也是促使中醫藥現代化的重要途徑。“在精密數控和嚴格監管之下,通過煎煮、濃縮、顆粒技術等一系列步驟后,可以打造適合快節奏生活的濃縮沖泡中藥。”干超表示。
關鍵詞:最專業
揭秘最牛攝制團隊
上天又入地,靠技術更要靠意志
《本草中國》是云集將來紀錄片團隊的“心血之作”。總導演干超帶領他的團隊,從南到北、自西向東,從廣東化橘紅到東北野山參,從西藏紅景天到崇明西紅花,從新疆紅花到內蒙甘草,從玉龍雪山到黃河故道,攝制組在本草的引領下,探尋隱沒于山林、高原、戈壁、沙漠等不同地域的中藥人與本草的動人故事。
“要有敬畏之心”,是干超面對媒體采訪時,頻次最高的句子之一。對他和他的團隊而言,攝制《本草中國》最難的并不是技術,而是對意志的考驗:“環境艱苦一點但是我們能夠忍受,因為我們拍紀錄片的煤礦也下,風吹雨打都不是問題,但是在拍這個片子的時候,我們覺得其實非常難,有些地方它不是靠《貝爾》的那些技術,一棵樹40米高加一個滑輪就把另外一個人拉上去,很多不是靠技術實現的,更多是靠意志。有很多藥是在山巔之間、在巖石和巖石的峭壁之間,在常人不可想象的環境下生長的。”
兩年間,《本草中國》的8路攝制組,用上了4K、航拍、水下攝影等高端設備與技術,足跡遍布了全國30多個省市,最終完成對“人與本草情緣”的一次次真實探尋。
關鍵詞:最溫暖
傳統與現代碰撞
用故事切入,與現實生活情感對接
與《舌尖上的中國》異曲同工,《本草中國》同樣試圖用人物和故事為線索,以“本草”為切入口,再以溫暖真實的視覺力量,挖掘和記錄隱遁的中醫藥故事。
《本草中國》第一集《時間》,就通過種植藏紅花的老村長、孤獨堅守祖業制陳皮的老字號傳承人、回到農村老家種植天麻大學生,呈現藥材從生長采摘到炮制入藥的全過程,讓觀眾領悟到每一味中藥背后,中藥人為之付出的心血和他們平凡生活中的不凡故事。
從事手工制作紅曲的浙江桐君堂老藥工王良春,因為現代發酵技術成熟,可批量生產紅曲,不得已只能放棄了古法制作紅曲的方式,最后只能將制曲工作放入了博物館;大學讀設計專業的田旭林,畢業后放棄了城市生活,因為對天麻的鐘情,他回到了偏僻老家,種起了天麻;家人旅居國外,自己留在廣州打理陳李濟陳皮生意,陳永涓的孤獨堅守,是為了“把陳李濟的牌子親手擦亮”……
讓傳統與現代發生對撞,“曲高不和寡”是《本草中國》的鮮明特質。干超感慨,最觸動他的是王良春:“他把最后一次手工制曲的工具捐給了博物館,工具被放進了展柜里,玻璃蓋子蓋上時那‘哐’的一下,我感到有什么震徹到了我的心里。”
關鍵詞:最挑戰
探尋植物生命奧義
類型差背后,有望重塑周五檔氣質
當一部純正的文化紀錄片從一眾綜藝中“殺”出,《本草中國》肩負著電視人對于文化題材的創新探索,也以身作則地豐富周五檔的熒屏,滿足觀眾新的觀看需求。節目未播先火,討論之聲不絕于耳——它憑什么征服江蘇衛視這樣的一線衛視平臺?又憑什么人氣去和綜藝真人秀爭奪年輕收視群體?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在綜藝節目中,主打“類型差”的《本草中國》有望開辟新天地。《舌尖上的中國》早已有成功先例:記錄中國傳統文化的紀錄片就像是一股清風,不僅區別于當下眾多節目,而且是年輕人了解中國文化的一個契機。2012年《舌尖上的中國》火爆全國,正是打了這樣一個“類型差”。
出品方上海篤影文化傳媒CEO孫煜則直言,“類型差”的背后更是“需求差”:“目前不是真人秀一統天下,而且觀眾的收視習慣需要引領,會有很多人對《本草中國》這類文化作品有需求。《本草中國》作為一個傳統中醫藥文化紀錄片,在這個綜藝市場中獨樹一幟,猶如當年的《舌尖中國》一樣,可能會成為觀眾對明星綜藝節目審美疲勞后的一種全新選擇。”微信關注:中國娛樂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