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特網訊 www.cmodel.com 打開電視機,名目繁多的中醫養生節目亂花迷人眼。看似同樣是傳遞中醫學知識,普及傳統中華文化,那么第一部系統發掘中醫藥文化的紀錄片《本草中國》,與這些傳統養生類節目,到底有何區別?
從一開始,《本草中國》就要徹底與中醫養生節目“劃清界限”。這部于5月20日起登陸江蘇衛視周五晚間黃金檔的誠意紀錄片,不宣傳說教,不危言聳聽,不平庸低俗,更不摻雜市場訴求,《本草中國》要向傳統養生節目說NO!與明確定位老年人的中醫養生節目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本草中國》用工匠精神和傳統文化吸引年輕人,將醫理藥理的博大精深娓娓道來。
不宣講說教
將醫理藥理背后的文化娓娓道來
對于普通大眾而言,獨特的中醫藥文化題材,充滿魅力的同時也略帶神秘感,甚至社會輿論上的玄妙解讀方式,都讓云集將來攝制團隊,一時帶有些許茫然。《本草中國》總導演干超曾坦言,作為一個年輕的紀錄片攝制團隊,不可避免地對中醫藥帶有一定距離感。最終打動他的,正是醫理藥理背后蘊藏的傳統文化。
“這兩年看的紀錄片特別多,一部是傳播很廣的《壽司之神》,另外一部是紀錄片大師小川紳介的作品《滿山紅柿》。最打動我的只是其中的一句話,‘秋天柿子成熟的時候,只會把樹上一半的柿子摘下來,另外一半留給過冬的鳥吃’。”干超表示:“就是因為這句話,一部紀錄片能承載民族的文化認同和生命觀。”
拋棄宣講說教和人物傳記的《本草中國》,采取了與《舌尖上的中國》一樣的故事切入:把深奧的中醫藥文化,融入到普通藥工、藥農、藥師和醫師的真實故事當中去,與現實生活無鋒對接。在第一期《時間》節目中,《本草中國》便用故事與人物做線索,串聯起紅花、藏紅花、紅曲、天麻、霜桑葉和陳皮六味藥。再配以精煉字句描述重要用途,輔之從生長采摘到炮制入藥的全過程,最終打破了大多數紀錄片枯燥無味的常規觀感。
“深度和趣味并重,紀實和藝術相結合。”干超表示。
不嘩眾取寵
將個體記錄與群體描述完美結合
以深邃悠久的中華文化為指引,《本草中國》必然不能危言聳聽,嘩眾取寵。采用主題式分集的播出形式的《本草中國》,試圖從不同維度,全面展示中醫藥的博大精深,以及那些守護中醫藥傳統的藥人故事。《境界》、《時間》、《分寸》、《相遇》、《雙面》、《年華》、《沉浮》、《解構》等十個主題,將構成《本草中國》第一季的最主要內容。
為將個體記錄與群體描述完美融合,干超帶領團隊耗時兩年,做足田野調查:“看過日本的紀錄片之后,我總是想,我們中國何嘗沒有這樣的工匠精神,何嘗沒有這樣的生命關懷,何嘗沒有這樣博大精深的文化,只是我們做紀錄片的時候,有的時候可能太看重一些表面繁華的東西,可能沒有真正地深入到文化的肌理去做一些研究。”
在沉浸到每一味藥材的尋找,每一個醫者藥人的尋訪當中時,干超和云集將來的團隊逐漸“進入到藥人的生活甚至觀念”:“這兩年的時間,把我們創作團隊的很多人都從根本上改變了,這個改變并不僅僅是觀念,還有很多對自然、對天人合一,對中國文化,對生命觀念的一種變化。”
最終出爐的《本草中國》的“野心”很大,要做“多平臺、跨媒體、跨文化的紀錄片”。
不呆板老套
用“工匠精神”吸引年輕觀眾
按照綜藝真人秀的慣常定義,“全素人”的中醫藥紀錄片《本草中國》,處處透露著與周五衛視爭奪戰的“格格不入”。業內外的討論之聲不絕于耳,其中熱議度最高的話題之一是,為什么一檔不乏中老年收視群體的中醫藥節目,非要擠入黃金檔期,與一票熱門綜藝爭奪年輕觀眾?
如何吸引年輕收視群體,從節目制作之初,就是縈繞在干超腦海的問題。“我不說人的問題,只講這個藥本身。我最近在看《雙面》那一集,藥有很多是‘藥食同源’的。有些藥可以從毒藥轉成良藥,比如說像麩子;有些藥又是生熟異質的,炮制和不炮制完全不一樣,比如說人參,也有種植人參和野山參。從我的角度來說,這些都非常有意思。”干超表示:“年輕人對工匠精神很著迷,這部片子確實是既有文化的堅守、又有工匠精神在里面。所以我們對《本草》,還是很有信心的。”
而《我在故宮修文物》在彈幕網站的意外火爆,同樣給予干超強大信心:“《我在故宮修文物》在電視上播的時候并不火,但放在了彈幕網站上卻火得一塌糊涂。80、90后聚集的網絡平臺,就是很好的宣傳陣地,能讓更多年輕人關注中醫藥和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像B站這種有彈幕的視頻網站,也有利于直接了解現在的年輕觀眾對于這部片子的看法和建議,有助于進一步拍攝。”
正如《時間》熱播后的一句熱門評價,《本草中國》為什么能吸引年輕人?因為它讀懂了年輕人愛看故事而不愛聽說教的心理,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