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內首部原創舞歌劇《香山之戀》在北京八一劇場首次亮相。該劇講述了老導演蘇志為了完成愛妻的遺愿,帶著他的學生和女兒,克服了困難和挫折,終將愛妻生前才華橫溢的處女作《晚秋》搬上了舞臺。故事詮釋了一個真理,即真愛終將成為回憶,生命也將隨風而去,一個人活著時的價值,才是生命的延續,如同香山紅葉,化作春泥歲歲逢,化作斑斕年年紅。
舞歌劇《香山之戀》,從編劇到導演乃至全部的音樂及詞曲、舞蹈創作均為著名音樂人、導演尹建平先生原創并一手操刀的,這在當下的舞臺表演節目中是絕無僅有的。
尹建平先生,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特邀理事、日本松山芭蕾舞團海外理事、中國舞蹈家協會終身會員、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會員、中國音樂家協會二胡學會會員、舞歌中國網首席執行官。
筆者在觀看完演出后第一時間對該劇的獨立創作和出品人總導演尹建平先生進行了專訪。
1、問:尹導,作為著名音樂人,您的許多音樂作品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比如2008年春晚的《拉二胡》、奧運十佳歌曲《世界告訴我》等,請問是什么促使您跨界到舞臺表演藝術創作了這部劇呢?能否為大家解釋一下舞歌劇的概念?另外為什么要取名為《香山之戀》呢?
尹建平:為什么叫舞歌劇?首先它結合了我個人的藝術經歷,我曾經是一名專業的舞者,后又從事歌曲創作。其次,舞歌本身也是中國傳統中載歌載舞的民間歌曲形式,大多在民間喜慶、節日和集會時演唱,如社火、秧歌、采茶調、花鼓調等。目前,國內創作的歌劇也好,音樂劇也罷,基本采用的是西方歌劇和美式音樂劇的曲式和表演風格,尤其是當中國的故事、中國人的情感用西方化的形式呈現時,真的令人感到不倫不類、難以接受。這種鸚鵡學舌、東施效顰的創作手段,我認為是不恰當也是不可取的。能不能創作一臺真正屬于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舞臺表演作品,舞要好看,歌要好聽,這些使我萌發了自己創作一部劇的念頭。這個劇是一部完全原創的、舞歌相匯、情景交融的新型劇,整劇貫穿的舞蹈與歌曲的基調是既尊重傳統文化和恒久流傳的價值,又要為傳統文化注入現代性的活力,在傳承中求新,在求新中創造。我認為它呈現了一個嶄新的藝術類型,也實現了我從藝近50年的藝術之夢。我14歲考入總政歌舞團,也算是老文藝兵了,我有一份香山情結,從1970年至今,我幾乎年年去香山賞紅,這些年我的恩師和好友相繼離世并長眠于香山腳下,他們生前都為黨和人民做出過許多貢獻,每當香山紅葉飄落時,我都會觸景生情,紅葉可以歲歲逢,人離卻不能再生,然而活著時所創造的生命價值可以是生命的延續,有感于此,我創作了歌曲《晚秋》并將這一真情實感寄托在了舞歌劇《香山之戀》之中。
2、問:請您介紹一下舞歌劇《香山之戀》的藝術特色和有哪些觀眾不容錯過的亮點?
尹建平:舞歌劇《香山之戀》在藝術上突出的是多元不失本源的特性,因為一直以來我堅持認為,我們的創作應植根于中國的文化土壤中,提煉出中國的文化特性和藝術精神,同時還要展示出中華民族文化上的包容性和多元性,畢竟文化底蘊的深厚是我們中國人驕傲的資本。因此,在舞歌劇《香山之戀》中,你會感受到舞劇、歌劇、音樂劇、話劇等元素,同時你也能領略到中國式美聲、民通、搖滾、通俗、京腔等多種唱法。我認為,它是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原創新生事物。
舞歌劇《香山之戀》在思想上突出的是勵志不失反思的特性,《香山之戀》不僅要表現唯美的意境,同時還要展現濃濃的人文關愛和對生命意義、生命價值的反思,因為香山紅葉我們可以年年見到,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說人不能碌碌無為的生活,要讓有限的生命盡可能綻放美麗,讓生命的價值最大限度地得以釋放,即便離開人世,活著時所創造的生命價值也會如同香山紅葉化作春泥歲歲逢、化作斑斕年年紅。劇中對當今社會人生觀、價值觀通過角色的鮮活表演帶給人們了一些積極的反思。
舞歌劇《香山之戀》在演員陣容上,扮演老導演蘇志的是我的好朋友蘇杰,他是一位奇才藝術家,多年來游走于戲劇、舞蹈、演唱、曲藝、影視等多種藝術門類之中,創作演出過多部藝術作品并多次榮獲國家、省、市級大獎,這個人
物原型也是以他為模板量身打造的。扮演女兒小鶴的是上海歌舞團青年女高音歌唱家伯鶴,她是美國夏威夷大學音樂碩士,在海內外曾成功舉辦過多場獨唱音樂會及聲樂講座。另外扮演Michael的玉米提和扮演小紅的朱磊也都是目前國內最頂尖的舞蹈演員,扮演老師的柳楊也是解放軍話劇團一級演員,劇中的其他人物角色及群舞演員也都是由一流演員塑造的,這些都強有力地確保了本劇的藝術造詣和節目的質量。
3、問:區別于一般的舞臺劇、音樂劇,您創作的這部舞歌劇《香山之戀》與它們有何不同?
尹建平:舞歌劇《香山之戀》全劇共分八場,包含20余首音樂作品,以戲中戲的手法體現著時空的轉換以及回歸舞臺本真的意境美,劇中的歌曲既有通俗又有美聲,內容既包括流行又涵蓋詩詞,這些歌曲全部都是由我本人原創的。另外,劇中的絕大部分角色都是由舞蹈演員擔當的,
這也極大區別于一般的舞臺劇、音樂劇。我常說,形體無國界,舞姿有民族;音符無國界,旋律有國家。我在舞歌劇《香山之戀》的創作中,盡可能地將中國舞特有的形神兼備、手眼身法、剛柔并濟、情技交融、氣韻貫通的身韻之美和中國歌回環往復、委婉優雅、抑揚頓挫、蕩氣回腸、余音繞梁的旋律美相融合,可以說是在傳承中創新的一次大膽嘗試。對于中國舞的身韻美和中國歌曲的旋律美,我堅持強調的是傳統精神,
而不是重復傳統的舞姿或者音調;我提倡的是要在深刻領悟民族身韻和旋律精髓的同時,著力于中國舞歌現代包裝形式的探索。
4、問:舞歌劇《香山之戀》劇中的主要人物您是如何構思的?都代表了什么?
尹建平:舞歌劇《香山之戀》,整個劇圍繞著男主人公為完成亡妻夙愿、克服挫折與困難,最終實現夢想的故事情節而展開,在人物塑造上,主人公蘇志和他的學生們具有著對藝術無怨無悔的追求及崇高信仰;女兒這一角色代表著留學海外心在祖國的海歸一族、女兒的男友追求真愛的情節感人至深;女學生小紅的男友精神空虛、追求物欲享受,是一部分當今缺乏理想的年青人的化身;老師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責任心為該劇注入了鮮活的正能量。
5、問:舞歌劇《香山之戀》的舞美設計和燈光運用非常有特點,簡潔唯美、意境十足,請您介紹一下是如何做到的?
尹建平:近年來,舞臺表演隨著商業化運作的泛濫,在制作投入上愈加追求大投入、大手筆、大制作, 堂皇壯麗的場面、豪華先進的裝置、光怪陸離的燈光、華麗變幻的服裝,俯拾皆是。我感覺這些都已經偏離了舞臺表演藝術的的精神與本質。如何正本清源,回歸舞臺藝術追求意境的本質,無疑應成為現階段舞臺劇不可回避的第一要務。在中國傳統藝術中,簡潔是傳達神韻的重要手段,簡練不等于簡單,而是形象高度的概括。我們這部舞歌劇《香山之戀》,采用立體空間打造視覺的多層次,拋棄奢華的布景和笨重的LED,轉而靈巧自如、功能多樣的舞臺設置,景片采用分段、條塊、幾何式景觀制作,并將燈光采用表情化的處理,充分體現了舞臺藝術的意境之美,通過中國傳統美學的特點把物象重新排列、組合、留白、簡約、凝練,這種獨特的表現手法,不失為一種中國特色的舞臺劇新模式。
6、問:您是如何看待舞臺藝術的?您的追求又是什么?
尹建平:當今在文藝方面,全社會的關注點主要放在娛樂文化、影視文化、網絡文化方面,對于舞臺藝術的傳播幾乎邊緣化,然而真正有藝術品質的舞臺藝術永遠是引領和提升人們審美情趣與品味的載體。世界上所有文明發達國家的人民,無不將舞臺藝術視為殿堂以及最高的精神享受,對舞臺藝術的崇敬也充分體現著一個民族的良好素養。我經常說,人性善惡兩面,
這一天性是改變不了的,但是能夠滋養、提升善良的潤滑劑唯有藝術,因為藝術永恒的坐標是美、善、真,我強調的不是真善美,是因為人們只有向往美才會向往善,更會實現真。有了美善真,才會最大可能的緩和、緩解貪婪無度給人類和自然帶來的破壞;只有美善真,才會使人類在掠奪與敵視的矛盾深淵中得到一絲慰藉與平衡,讓人類不至于周而復始地為戰爭與貧困付出慘烈的代價。所以說,人類矛盾表象的背后其實都是人性的問題,倘若人類能更多的向往、呼喚、崇尚藝術之美,那么這個地球會平和、平安很多,因為美善真才是人類賴以依存的精神家園。一個仰望藝術之美的民族,也必定是一個精神強大和充滿希望的民族。
下一步我計劃將舞歌劇《香山之戀》做進一步的精雕細琢,在國內演出的同時將該劇翻譯成英文、日文等多國語言,在人物塑造上和舞蹈的編排上下功夫,力爭達到國際水準,展開對外交流,讓舞歌劇這個原創本土劇目形式走向世界。“跳紅中國舞、唱響中國歌”是我今生的追求,讓中國的舞歌藝術在世界的舞臺上絢麗綻放更是我美麗的中國夢。
編后語:
采訪完尹建平導演,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無論是舞歌劇《香山之戀》還是尹導那份對藝術的執著堅守都深深地打動了我,“讓有限的生命綻放美麗,讓多彩的靈魂釋放燦爛,哪怕短暫的瞬間也不負此生。”這也是對這部劇最好的詮釋吧。人間大愛本無價,楓葉凝香皆有情,讓我們一起親身感受舞歌劇《香山之戀》,靜享心靈的舞蹈,聆聽生命的歌聲,領悟藝術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