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個家族品牌來說,“富不過三代”是小伙伴們慣性預言,同樣,眼球經濟過剩的娛樂時代,小伙伴們也是為綜藝節目的發展模式操碎了心。就拿曾經火爆到連隔壁老王都跟著嗨的中國好聲音來說,雖然紅紅火火走過了四年,2016年對它們來說,卻是一個多事之秋。年初就因為版權之爭話題不斷,此后又繼續被爆華少不再繼續主持,而繼加多寶、百雀羚等廣告金主宣布退出第五季好聲音之后,近日有媒體博主爆料,蒙牛、韓后、途牛等最新冠名、特約、互動贊助商也陸續退出好聲音。
廣告金主紛紛退出好聲音,在行業人士看來,其實也在意料之中。早在今年1月,唐德影視以6000萬美元(約合3.89億元人民幣)的高價獲得了“好聲音”節目模式在中國的獨家授權,Talpa宣布不允許任何公司在沒有授權的情況下再制作第五季《中國好聲音》的時候,就已經注定了這一系列變數為品牌商與好聲音的合作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雖然燦星文化公司表明第五季已經得到廣電總局的許可將繼續播出,但對品牌商來說,比起高昂的費用及版權爭議風險,也許更重要的是,在一成不變的娛樂營銷不再像過去那么稀缺有效的時候,品牌商要做的是該如何尋找營銷新突破點。
而就目前整個行業的趨勢來看,綜藝營銷的先期紅利期已過,一檔節目包打天下的模式早已成為過去式,電影、網劇、移動互聯網跨界倒是成為新的風口。在這種情況下,隨著觀眾對同一節目產生審美疲勞,以及好選手越來越難找,外界普遍預測新一季好聲音的收視會不如以往,節節攀升的冠名費顯然與節目本身的商業價值存在矛盾。
正所謂天下無不散的宴席,隨著廣告金主的不斷退出,2016年對于好聲音來說的確是一道坎,在沒有正版好聲音模式的加持下,本土版的“好聲音”將陷入原節目里轉椅、剪刀手Logo、盲選模式、Battle等經典元素不復存在的尷尬局面。本土好聲音該如何逆襲,是否可以繼續火下去,則成為這個夏天最值得關注的行業熱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