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16年6月15日,由愛奇藝出品并全網獨播的網綜節目《大學生來了》開播6周,播放量已超1.6億。在很多節目還在研究怎樣通過大尺度的娛樂效果提升收視的時候,《大學生來了》卻以越來越走心的口碑贏得數據和評論的雙贏。這不禁讓更多的人好奇,這檔國內第一個大學生專屬的青春觀點秀,有何魅力之處?
好節目傳遞正能量 網友夸越來越走心
綜藝仿佛從2012年開始了一場無限循環的資金、明星、話題的較量之戰,“形式大于內容”的格局并沒有得到質的突破,反而呈現明星左右節目的趨勢日盛,相比歐美綜藝、日韓綜藝,國內綜藝的明星力量可以左右一檔節目的生與死,節目自帶的傳播思想與品質并沒有被多次提及,那么綜藝傳遞內容的正能量思想,回歸節目的本質從何而來?
2016年一檔以90后大學生及社會新鮮人為主的網綜節目,在爭奪激烈的綜藝視頻行業脫穎而出—《大學生來了》,它并沒有只在如何提高收視上面進行深耕,反而在近期的節目中頻頻傳播正向內容,呈現一個節目最本質最用心的內容正能量。
例如在南北大學生互噴大會一集中,薛之謙深情告白前妻,讓人看到即便是最后沒能走到底的愛情也可以留下美好的回憶,而不是一定要分手后成為仇人;當薛之謙在別的節目中受委屈,甚至連完整演唱一首歌的愿望都被剝奪,節目不僅令他實現夙愿,還請來了寶島小女神歐陽娜娜為其伴奏;張大大作為薛之謙的好友,在節目中溫暖回憶兩人交往的點滴,讓人相信即便是浮躁的演藝圈,也有很多的人在真心交朋友;在“我愛你和你沒關系”的工具人主題一集中爾康不求回報的固執堅持感動了所有人。
“可以堅持喜歡她是一件很偉大的事”,“有人大聲告白,有人暗自關懷,剛看完大學生來了,看的好想哭,真的明白了那句話,所有的深愛都是秘密.......”從短短幾句觀眾的留言,可以感受到用心的做節目,其實普通大學生的故事也可以引起廣泛的共鳴,而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品質影響。
6月15日的《大學生來了》討論了“上大學后最想做的事”,好幾位大學生的父母到場,讓兩代人彼此聽到對方的心聲,大學生與父母生活了十幾二十年,因為太清楚父母的底限和軟肋,所以從小就開始了和父母花式耍心機的漫漫長征路。不許我們談戀愛,我們就打電話假裝討論數學題,偷偷維系著羞澀的感情;不許我們看小說,我們會餓著肚子省下餐費買金庸古龍,在自習課上讀個過癮;不許我們吃路邊攤,天知道我們沖進了多少油膩的小館就為了一口雞排兩口肥腸…在成長與被成長的道路上,大學生的渴望往往是與父母矛盾的交疊,由此更是讓《大學生來了》起到了溝通孩子和家長的橋梁作用。
每集均播放量超千萬 穩居各排行榜前三
從5月3號播出第一集節目,截至上周,《大學生來了》的總播放量已經超過1.6億,單集播放量超過1000萬。微博話題#大學生來了#閱讀量已接近6億,引發近300萬博友熱議。節目穩居百度綜藝風云榜TOP前三名,并排在純網綜藝TOP1。與此同時,節目自播出后持續搶占微博綜藝榜、網絡綜藝榜、教育榜單等多項社交媒體話題榜榜首。
微博網友的評論中,類似“大張偉薛之謙合體之后這節目就越來越精彩了”、“很久沒有被這么感動到了,都是心里住著天使的人,善良、執著、不悔,沒有踏出那一步,也許是怕受傷害,也許是不想傷害任何人,但每個人中有那么些遺憾”、“看了周爾康道具人那一期的大學生來了真的要淚奔,希望每個人付出的真心都有回報然后也不會辜負別人對自己的好”……
不僅是90后想不到,估計他們的父母和老師也想不到,現在的網絡綜藝居然如此令人“放心”,現在的綜藝節目居然也能這么感人。(來源:互聯網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