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藝節目在近兩年內獲得了爆炸式的發展,從2015年的200多檔到2016年的400多檔,不得不承認,國內綜藝市場對綜藝大眾題材的消耗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從開年的火爆到前段時間總局的嚴格管控,“限真令”“限童令”使得一些品牌型節目偃旗息鼓或重大調整,如今Q3綜藝大戰已悄然展開,經歷了一系列波折之后,我們能看到綜藝市場趨勢有了明顯的變化,很多真人秀拼體力、秀演技、編故事,脫離現實生活,或是過于嚴重的劇本痕跡,都讓觀眾產生了審美疲勞。
暑期檔綜藝市場混戰加劇,歌唱類節目如《跨界歌王》《我想和你唱》以及改頭換面的“好聲音”等占據了半壁江山;真人秀種類全面開花,有競技類真人秀如《全員加速中》《極速前進》,旅行體驗真人秀《花樣男團》等;美食類綜藝節目如《拜托了冰箱》《熟悉的味道》《星廚駕到》也接踵而至。而在大批粉絲關注中,鹿晗帶著《我去上學啦》第二季殺入暑期檔,延續第一季零差評的好口碑,被“無死角”點贊,成為綜藝市場上搶眼的節目。
《我去上學啦》第二季由愛奇藝聯合浙江衛視共同出品,是國內唯一一檔“明星校園體驗真人秀”,與其他題材扎堆的節目相比,天然有著“無競品”的競爭優勢。開播后“圈粉力”max,也不僅僅是因為鹿晗、大張偉的明星人氣,其節目題材、模式和價值觀都受到觀眾和業界的一致好評。不難看出,用力過猛的真人秀時代已經過去了,美食類節目的頻頻出現正反映出綜藝內容貼近生活的重要性,而《我去上學啦》作為“小清新”校園綜藝的代表,因為能喚起每個人的情感共鳴而廣受歡迎。透過這檔節目,還能給行業帶來哪些思考和借鑒?
1寓教于樂的“小清新”綜藝獲大眾好感
作為國內唯一的校園體驗式真人秀,《我去上學啦》不同于其他節目的“大尺度”和“爆點話題”,以一種舒適緩慢、娓娓道來、文藝清新的形象出現在大眾視野,題材上首先與眾多節目形成差異性。在第一季播出后,得到了全民好評的口碑,行業評價在節奏把控、符合觀眾審美等方面都很成功。《我去上學啦》第二季同樣為愛奇藝自制、但合作方變為浙江衛視,播出時間也升至周日檔。愛奇藝與浙江衛視在長期深度合作的基礎上,強強聯手對《我去上學啦》第二季進行了全面升級。不僅明星陣容上更加年輕化,在學校選擇上更增加了技術院校和藝術院校,涉及了更多樣化的教育領域,觀眾的期待值也隨之飆升。目前,開播兩期節目播放量已經超過2億,#我去上學啦#微博相關話題閱讀已達31.8億,“不羈學霸”鹿晗和“撩狗段子王”大張偉組成的“新大鹿”CP俘獲了無數迷妹。節目火爆的表現背后,其實是更多內涵性的原因使然。
有專家曾經指出,觀看明星在特定情境下“犯難““出丑”或是對抗、競爭,是觀眾最基礎和初級的娛樂需求,這也是大部分綜藝節目的模式核心和笑點來源,早期以棚內游戲類綜藝為代表,逐步演化出戶外真人秀的多種形式。然而隨著綜藝產業的整體發展,觀眾審美也發生變化,對綜藝節目的娛樂需求不再局限于此。現在,對于一檔好綜藝的評判標準,進階為在輕松愉快的大前提下,觀看節目還能獲得一些知識性信息,有代入感和共鳴感。《我去上學啦》是從年輕人的視角出發、以輕松的方式,展示當代年輕人對社會現象的認知,呈現多元化的表達語境。這檔節目不僅成功開辟了一個新鮮的綜藝形式,也對當下的社會教育進行了正面的催化和推廣。
相比很多自制綜藝,《我去上學啦》最大的優勢在于內容的正能量立意,講求真實。雖為明星校園體驗,但節目的情景,設置在以校園為中心的固定范圍內,校園環境本身的種種規則和程式化的生活,一定程度上減弱了“刻意”劇情化的空間,但卻讓節目擁有了足夠真實的環境和足夠真實的體驗。高中校園生活是每個人都有的美好回憶,這檔節目正是基于這種最能引發情感共鳴的主題,并且符合了普世的價值觀,同時涉獵不同類型的校園環境,讓觀眾在歡笑之余,回憶自己的青春,也能看到不同人的十七歲是什么樣子。
2自帶綜藝基因的平臺,差異化布局正能量內容
最近幾年,自制綜藝市場的發展越來越完善,在內容上,各大視頻網站也有各自的布局戰略和平臺基因。今年優酷自制綜藝《火星情報局》以“污力滔天”獲得超高關注,騰訊視頻《拜托了冰箱》仍以下飯綜藝的標簽和“何爾萌”CP人氣在綜藝市場上站穩一席之地。然而,大眾對自制綜藝最早的印象,恐怕莫過于愛奇藝平臺接連推出的“爆款”節目,《奇葩說》《我去上學啦》《大學生來了》《十三億分貝》等幾乎是自制綜藝品牌IP的代名詞。綜合來看這些節目的成功,一方面是在愛奇藝平臺優勢資源的助推,另一方面節目內核都帶有正能量的平臺基因。關注某個細分領域的內容,符合大眾審美和價值取向,與市場上已有題材形成差異化,都是愛奇藝自制綜藝的取勝法寶。《奇葩說》開辟了思辨類綜藝的藍海,關注高知人群和辯論愛好者,在娛樂的外衣下引發對真理和道德的思考;《大學生來了》關注大學生的“私生活”,真實反映出95后的思想火花和娛樂表達;剛剛播出的《十三億分貝》更是填補了方言音樂的市場空白。
同樣,《我去上學啦》完全符合了愛奇藝平臺的差異化布局和一以貫之的內容基因,“青春、知識、正能量”的三大元素百看不厭,對教育現狀的反映和關注也超越了綜藝娛樂的形式。在上周的節目中,幾位素人同學的表現十分亮眼,劉敏濤對同學發自內心的關懷感動了許多觀眾。 在觀看這樣的節目時,觀眾獲得的不是大開大合式的刺激和搞笑,而是溫暖的,會心的,能喚醒自己真實情感的開心或者感觸。對于平臺內容和價值觀,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這么說:“我們在內容和價值觀上,要更綠色一點。希望愛奇藝的內容主色調是綠色,更加青春、更加陽光、更正能量、更有愛心。我們面對的是年輕人和合家歡的類型。“根據《我去上學啦》第二季的用戶畫像顯示,不僅年輕人群被節目圈粉,很多主婦辣媽也成為觀看主力,可見,正能量的內容基因帶來的,是全年齡段的深深好感。
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無論是平臺還是節目,都將面臨優勝劣汰。今年以來,《十三億分貝》、《最好的我們》、《余罪》、《我的朋友陳白露小姐》等多部自制綜藝和網絡劇都備受好評。這些節目都符合了愛奇藝的價值觀,不以尺度博眼球,而堅持用正能量和創新取勝,這種堅持非常值得行業借鑒。
3綜藝熱的大潮下,“小清新”或成自制綜藝突破口?
面對蓬勃發展的綜藝市場,國內一線視頻網站、制作公司的投入也越來越大。有質量、有平臺、有人看,自制綜藝的火爆在情理之中。細數自制綜藝節目的基因,無不是在適應這樣一個充滿“網感”的時代,作出了“適者生存”的改變。
與傳統電視綜藝不同,網絡平臺的主流受眾群是90后、00后為代表的年輕人,要求節目互動性更強、更能讓受眾產生情感共鳴、更需要緊密貼合受眾娛樂需求。繼第一季節目收獲網臺雙紅佳績,二度出現在熒幕上的《我去上學啦》此番繼續帶領觀眾重溫鮮肉時代,體驗青春滋味。愛奇藝用戶年齡畫像顯示,24歲以下的年輕用戶占比高達66%以上。對于網絡內容而言,年輕用戶既是當前的主流消費受眾,同時也是最具個性、最“挑剔”的人群。這部分用戶通常比較注重互動和情感共鳴,《我去上學啦》第二季喚醒了年輕用戶滿滿的中學時代的回憶,通過節目回味“小清新”的校園生活,重溫青澀的學生時代,從而讓觀眾產生切切實實的情感共鳴和強烈的代入感、互動感,觀眾對節目更有感情的同時,也帶動了平臺粘性。
在綜藝野蠻生長的青春期,愛奇藝《我去上學啦》第二季用青春正能量的節目內容,符合青少年用戶口味的運營方式,以“校園體驗式真人秀”的創新模式,在2016暑期檔綜藝熱戰中繼續強勁表現。 以《我去上學啦》第二季為代表的這類“小清新”綜藝受熱捧,給真人秀市場示范了一條“小清新”正能量的綜藝模式崛起之路。同時,這也反映了行業整體趨于更理性、更健康的方向發展,觀眾對綜藝的審美能力和評判標準正在發生改變。(來源:數娛夢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