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綜藝市場全面爆發的一年,各大衛視和視頻網站都意圖在創新上謀篇布局。只憑借明星入駐、提升制作等方法,已經不足以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無論是新生節目還是品牌綜藝,都開始在立意和模式上尋求突破。回顧Q2及近期的綜藝市場表現,《奔跑吧兄弟4》和《極限挑戰2》穩居“大小王”地位,其他節目紛紛打出不同的“主題牌”,強化自身的特色,如《拜托了冰箱2》作為“下飯綜藝”仍受寵愛,《來吧冠軍》和《非凡搭檔》因其體育題材契合奧運年也獲得不錯成績,而旅行類、競技類、歌唱類等綜藝亦亂花迷眼。同時,這一階段自制綜藝的數量也急劇上升,據統計僅今年六大視頻網站的重點項目就有30檔之多。
上周,《吐槽大會》因三觀觸底慘遭下架的事件無疑給綜藝創新敲了一下警鐘。尤其是自制綜藝,節目立意一旦割舍了真、善、美的正能量,也就脫離了創新的正確軌道。以愛奇藝為例,其今年上線的《奇葩說》、《大學生來了》、《十三億分貝》分別聚焦社會話題、大學生群體和方言文化,在行業中具有引領意義。此外,其與浙江衛視聯合出品的明星校園體驗式真人秀《我去上學啦》第二季,僅首期播放量就突破了1億。作為唯一一檔涉足教育領域引發中國教育現實討論的自制綜藝,《我去上學啦》出自鄭蔚領銜的愛奇藝達爾文工作室之手,以“青春、知識、正能量”為核心特點,在一片綜藝紅海中殺出重圍成為口碑之作,自有其深層次的一些原因。那么,在資深記者、綜藝節目模式專家、教育學博士、高校教師、重點中學教師、新東方名師等組成的跨界觀察團眼中,《我去上學啦》第二季較一般綜藝節目又有著怎樣的獨到之處?
林沛 媒體人,記者
——“平衡好真實性與綜藝感,節目的意義才能夠超越節目本身”
Q:與您了解到的眾多綜藝節目相比,您對《我去上學啦》第二季的印象是什么?
A:最近在周圍的同事、同行中,對“最近什么綜藝能看”做了一個普遍的小調研,最后得出的結論是:《非凡搭檔》和《我去上學啦》第二季。不要小看“能看”這個詞語,對于看多了拼明星、拼假大空的節目來說,這是很高的評價,尤其是在眾多“現象級”節目的包裹下,《我去上學啦》第二季算得上制作精良、不夸張不浮躁,就憑這點值得很多個贊。
大家點贊這檔節目主要出于這么幾個原因:一是代入感強,來自于所有人都曾經歷過的高中生活,無論是排隊打飯、上課吃零食還是下課逗同桌。從這個角度,比起一些高大上的、博人眼球的項目,《我去上學啦》里的生活更加刺激好玩,讓人躍躍欲試。
其次,有些細節能看出節目組的用心。一是“送”張丹峰老鼠,對張丹峰怕老鼠的事節目組應該是提前做了功課,禮物從同學的手中送出,這個情節就很有校園的感覺。還有花字,這是節目最有特色的部分,雖然現在真人秀節目的花字都很不錯,但這檔節目可以看得出來,后期小伙伴真的很懂80、90后的心,很搞笑也很接地氣,幾乎就是我們上學時會用的詞!請加兩個雞腿。
另外,在制作方面,節目用了不少固定攝像頭,盡最大可能保持了一種真實的紀錄性;游機配合的也很穩,整體畫面質感非常好。至少,節目組的拍攝手藝是毋庸置疑的。
我覺得鄭蔚老師的團隊在制作節目上,也不必過多與其他節目進行比較,《我去上學啦》的優秀之處正在于恰到好處的綜合了兩種綜藝的優勢:電視綜藝的手藝+網絡自制綜藝的網感。當然,如果非要相比的話,可能是跟電視綜藝比網感,跟自制綜藝比電視級的制作水準。
Q:您在制作方面很肯定《我去上學啦》第二季,那您覺得節目還有哪些不足呢?
A:在觀看的時候,也許節目的真實性到底有多強是常常被質疑的。愛奇藝《我去上學啦》第二季特意多元化地選擇了外語學校、藝術院校、技術院校,可能本身都是氣氛活躍的院校,但明星遠離校園多年,進入校園后也表現出鮮明的個性,這與大多數我們所熟悉的管理嚴格、嚴肅的學習氛圍有一定沖突。在情節開展上,如果節目能交待下明星學習的動機和心態,會更有信服力。
Rebecca Ning 北京L國際學校教師,教齡5年
——“孩子們需要偶像,更需要學會如何建立愛與信任感”
Q:您在看過《我去上學啦》第二季后,覺得對中學教育有什么啟示呢?
A:我平時會看一些綜藝節目,感覺這檔節目整體正能量的意味很濃,也能帶來一些積極的影響。節目選取了非常正面的幽默的文藝工作者,對于學生來講,他們需要的不僅僅是新生代偶像,也需要一些成年人的閱歷經驗和沉淀的內涵,這種偶像帶來的示范作用,效果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好。
另外,節目中有一個情節令我印象很深刻,也反應出一個很真實普遍的教育現實問題。劉敏濤邀請某同學的家長來看孩子的話劇演出,其實現在很多的孩子都沒有安全感和信任感,尤其在寄宿學校里,學生和父母的關系疏遠,會對人格養成有一定影響。希望之后能在節目里看到更多環節去契合這個主題:愛與信任感的建立。比如多通過集體活動,同學與嘉賓一起復習功課等,建立班級和團體間的協作信任。
Q:您會希望節目到您所工作的學校進行錄制嗎?在國際學校的教育狀態會與節目里的學校有什么不同?
A:如果節目組來我們的學校,我會更希望他們對學生有新的促進作用。比如在建立友誼、信任之外,能幫助孩子們塑造理想。理想,這個非常重要,因為在中國式的教育下,大部分孩子不知道學習的目的,找不到學習的動力。明星嘉賓來到孩子身邊,如果能給以身示范,帶來有關人生和理想的一些意義,也是非常好的。
我目前還沒有在傳統中學的任教經驗,看了這檔節目后,感覺對不同中學類型的教育差異有了很直觀的感受,比如杭州外國語中學的學習氛圍非常濃厚,不過現在還只看到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知識的部分,也很希望能看到知識教學之外,是如何培養學生禮儀、道德等人格教育方面的部分。另外,杭外傳統的實踐課施肥的部分還真是讓我吃了一驚。
其實我們都知道杭外是非常好的學校,跟他們比起來,國際學校的學生可能思維更活躍一些,眼界也很開闊,大部分孩子很清楚自己熱愛的是什么,受到的限制也很少,但是在吃苦、堅強這些方面,就會弱一些。如果下一季《我去上學啦》能選擇一所國際學校進行錄制,可能也會有很不同的效果哦。
亞楠 英國萊斯特大學教育學博士
——“中式教育VS英式教育,戰況看來該更新了”
Q: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您認為《我去上學啦》的節目模式與中學教育的融合程度如何?
A:國內目前對于教育這一概念比較認可的理論是葉瀾教授提到的: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可以說教育起源于人的交往活動,在互動過程中,榜樣的力量對于心智處在生長時期的青少年來說至關重要。明星以一種體制外的帶有光環的身份,進入已經非常系統化的教育體系中,其示范意義是超出平常的教學行為的。所以在制作這類節目的時候,藝人選擇對于學生的影響是很有必要慎重考慮的,像鹿晗這樣非常青春陽光、敏銳好學的形象,很容易成為學生的模仿對象,起到良好的示范效果。
Q:根據您的觀察,《我去上學啦》反應出的中國中學教育與國外中學教育有哪些不同?
A:其實在去年,BBC一檔著名的試驗紀錄片《中式學校》引起了全球范圍的關注。英國的教育體制存在諸多弊端,而在國外看來,中式教育固然成果斐然,但也顯得有些極端。我記得節目中有個細節,出生在美國的ABC潘瑋柏在杭州外國語入學考試英語成績卻很差,可以看出英美教育與中式教育的一大差別,在于是否結果導向,簡單來說就是應試的目標。《我去上學啦》中輕松豐富的校園生活,其實能夠向更多人展示,中國的教育機制也在向多元化轉變,我希望有更多的國外觀眾看到這檔節目,了解國內目前真正的教育現狀。
彭侃博士 樂正傳媒副總裁,綜藝模式研究專家
——“所有成功的節目其實都是能擊中觀眾某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
Q:在您看來《我去上學啦》第二季與其他綜藝節目有何不同?或者說您認為其競爭優勢是哪一點?
A:這檔節目跟別的自制綜藝,電視臺綜藝不太一樣,雖然是視頻網站的團隊制作,但是要同時在一線衛視和一線視頻網站播出,所以要找到平衡點,而這個平衡點其實是很難找的,因為兩種平臺的觀眾屬性還是很不一樣的,而《我去上學啦》能夠找到這種平衡,為兩種平臺的觀眾都接受,甚至將衛視和網絡的受眾進行了有效互補,是很難能可貴的。
我覺得它的優勢主要是體現在立意上,所有成功的節目其實都是能擊中觀眾某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而《我去上學啦》選擇了重返十七歲高中生活這一主題,是擊中了大家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青春、懷舊、校園生活,這都是很能引起共鳴的元素。在嘉賓的選擇上,總體來看也是成功的,大張偉最令人印象深刻。而鹿晗的表現也跟在《奔跑吧兄弟》那樣的競技類真人秀中截然不同,我認為表現得要更出彩,更自然。
時木 新東方名師,教齡6年
——“原本害怕學生過度追星,但其實學生在與明星相處中學會了人際關系的一課”
Q:以您多年的從教經驗和對學生的理解,《我去上學啦》第二季的節目模式會對學生有什么影響呢?
A:剛聽說《我去上學啦》這檔節目的時候,我對它的形式其實是有一點懷疑的態度的:把已經成年的明星請回學校拿著攝像機跟拍,是不是會有點假?會不會破壞被拍攝學校學生的學習節奏?本來作為老師就怕學生過度追星,這樣把明星請進校園,是不是會起到誤導學生的作用?節目播出之后就帶著疑問去看了一下,發現我的疑慮可能有點多余。首先節目選擇的明星形象非常積極好學,在不同學科也都有閃光表現,更能夠給學生起到正面的榜樣作用,并且通過明星參與課堂和課外活動等形式,會讓學生對原本枯燥的一些學科和學習項目產生一些興趣,全然不會對學生的學習造成影響。令我意外的是,杭州外國語等學校的學生對于身邊出現的明星處理得非常好,而明星們也很能和學生很好的和諧相處。看來,青少年學生能通過這些節目對原本在娛樂產業鏈中聚光燈下的明星有更好地理解:其實他們也是和我們一樣的人,并在相處中,學會了課本知識之外有關人際關系的一課。
秦帥 布魯塞爾自由大學博士,《鳳凰國際智庫》全球觀察員、《觀察者》專欄作家、
——“潛移默化地傳達出知識的重要性,潛在影響力已經超過了綜藝的形式”
Q:在您看來,《我去上學啦》作為一檔綜藝節目具有怎樣的社會影響力?
A:首先,節目值得稱贊的地方在于準確地抓到了青少年日常生活外的心理需求。一個初高中的孩子,除了睡覺,每天超過80%的時間都是在學校度過。這種節目是在他們最熟悉的場景里拍攝的,因此只要朝真實化的方向努力就會獲得成功。其次,一個節奏適中,長度在70分鐘左右的節目對于青少年來講是比較舒適的。接下來,從插播的廣告、節目界面、語言風格、嘉賓篩選來看,主要收視人群應該是集中在一二線城市的初高中生和明星的鐵桿粉絲,人群的定位也就決定了節目的影響力輻射范圍。
事實上,這種明星互動的真人秀對于青少年的影響力很可能內容本身的所蘊含的價值早已超過節目的表現形式,任何細枝末節都可能成為第二天學校里的熱門話題,潛在的社會影響能力其實非常非常巨大。
作為一款針對青少年群體的綜藝節目,價值過高和內容深刻無益于它的傳播,但是毫無營養又會讓這款節目陷入過度娛樂化,失去長久發展的根本,因此我相信如何把握這個尺度成為了制作方最頭痛的工作。從我看過幾期節目來看,節目中的一個沖突點是:明星脫離校園已久,有一些簡單的知識明星可能不會,而在與中學生一同上課的過程中,明星通過努力,甚至課后用很長時間溫習,慢慢學會了這些知識。這種習得的過程通過鏡頭很好地展現出來。再換句話說,這個節目在核心價值觀上可以說是根正苗紅。從一個成人的角度,如果我有孩子,我會支持他/她去觀看的。
Q:您對當下國內的自制綜藝有什么看法?
A:本人最早關于自制綜藝的印象也來自愛奇藝的《奇葩說》。《奇葩說》的觀眾群體可能更多的是高中和大學生,以對抗的形式將嚴肅的社會話題進行解構。《我去上學啦》風格完全不同,更專注于12-20歲的青少年核心觀眾。每個節目有不同的目標,有良性競爭關系,但受眾有差異化之后,自制綜藝的突破就會容易很多。
張敏慧 北京市第五中學教師,教齡10年
——“如何激勵和引導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看節目時最大的代入感”
Q:請問《我去上學啦》這檔節目在您的學校有“粉絲”嗎?大家是怎樣看這檔節目的?
A:作為一名中學教師同時也是大張偉的粉絲,我在業余時間一直追看《我去上學啦》這個節目。盡管是一檔娛樂節目,但由于職業習慣,在看節目時我總會帶入教學場景: 比如當我遇到大張偉這樣的“問題學生”該如何處理,在鹿晗這樣的“學霸”面前如何既鼓勵又不讓其過于膨脹。我的學生已經是00后了,這一代的學生大部分已經有強烈的自我個性和認知,如何激勵和引導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可能是我看節目完在歡笑后更多的思考。同時,節目中各種有趣的教學方式,也值得在實際教學中參考。我在課下和同學聊過這個節目,同學們對這檔節目還是很喜愛的,甚至有同學告訴我,本來對地理學科不太感興趣,但看過張丹峰在地理課的出彩表現,現在已經開始對這一學科有了興趣,我想這也是這個節目為教育行業做出的一點貢獻吧。
熊彼得 知乎大V,編劇
——“作為綜藝小清新,卻充分反映出教育體制與個人性格間的戲劇沖突”
Q:您說《我去上學啦》第二季是綜藝“小清新”,那在您看來它的槽點在哪里?
A:目前大部分綜藝主打日復一日的煽情、賣慘、讓人憂心忡忡,通過嘩眾取寵的撕逼炒作,販賣不和諧,人為制造爆點。《我去上學啦》作為綜藝“小清新”,它好清純,好不做作,自然而然的發生,有趣可愛,輕松有料,如果說槽點,應該就在教育體制和個人性格間的沖突了。
學校教師代表的傳統教育,藝術明星所代表的特色教育,兩者之間對立補充,有矛盾就有故事,彼此相輔相成,順理成章的產生無數笑點、爆點、重重呼應下,自然地成為人們都愛看的有內容的綜藝。
在節目嘉賓上,也十分有趣,鹿晗有相當多的迷妹迷弟,他們主要在初高中大學里,正在經歷著人生最美好的時光,大張偉的迷妹迷弟們都已經成為了社會青年,或偽朋克,成為當前最主流的消費群體,很多網友表示,“學生時代誰沒有個像大張偉一樣的同學呢”他表現欲強烈,賣萌耍帥,觀點鮮明,同時立場堅定,十分有趣,是一個極有特色的爭議偶像人物,鹿晗是優秀的三好校草,那么大張偉就是把握輕重緩急的核心人物,節目選角十分成功,令節目節奏與重心都非常恰到好處。
通過這些藝術人物,他們鮮明的個性,緩解傳統教育對人的禁錮,也通過他們的學生時代,給枯燥的學習,注入美育的文化基因。尊重嘉賓、尊重學生、尊重觀眾,在我看來是這檔節目最大的成功。
李昆叡 臺灣龍華科技大學講師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博士
——“清新的實境節目,realityprogramming是更易于引起興趣的教學方式”
現今的教育學習是多元的,而非單有文字。舉凡音樂、圖像、影視視頻若經由設計后皆能含有教育的意義,reality programming便是其中一種易于引起興趣的教學方式,而藉由明星藝人的加入使吸睛的效果更加顯著,而其說唱逗笑的演出則能使本節目避免陷入沉悶的巢臼。《我去上學啦》節目節奏明快或許略失于詳盡,但考量到節目時間與學校數量眾多,這也是無法避免的瑕疵,但明快的節奏也使得本節目的內容不拖泥帶水。藝人選角的范圍多元讓觀眾所觀察得有豐富的視角層次。
本節目主要有兩個亮點很明顯:其一在于可以讓年輕學子早一步瞭解不同學校的特色及硬體措施,讓其選校時除了分數數字外得以有另外的參考選項;另一方面讓家長也可以更瞭解現在學校裡的活動與學習方式減少與孩子的生活隔閡。另一個優點則在節目中時不時跳出的標語,部分帶有很大的勉勵意義,讓學生在娛樂時也接受到美德的薰染。
現在實境節目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播出,但為了吸引觀眾,節目內容越來越夸張不實,藝人的演出則照編劇的安排有失自然也偏離了該實境的常態。
目前《我去上學啦》仍然是一部清新的實境節目,也期待他能繼續持續下去,發揮寓教于樂的功能。
結語:
通過上述采訪,不難發現,在觀眾和行業對綜藝節目的審美標準日益提高的當下,不僅“現象級”綜藝不易出現,品牌型綜藝的口碑維持也是一大難題。從業內專業人士和教育界人士的反饋來看,《我去上學啦》第二季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評。究其原因,仍然在于其深厚的正能量內涵,節目在注重細節的基礎上,完全表達出希望將藝人形象和節目內容為學生起到榜樣作用的積極意圖,更深層來說,節目對教育現狀的真實反映,強化了社會對教育問題的關注,還能讓每一個觀看節目的人感到真正的溫暖和共鳴。
誠然,對綜藝節目尤其是自制綜藝而言,“網感”很重要,趣味也頗為關鍵。但如何做到從立意上發掘正能量,無疑才是當下浮躁的綜藝圈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來源:藝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