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小夕
2016,堪稱網綜爆發年。傳統電視內容的制作者紛紛觸網,一片新大陸正在被開掘。正在優酷熱播的《暴走法條君》也誕生于這樣的背景。
事實上,這并不是聯合出品方唯眾傳媒制作的首檔網綜,作為最早在互聯網上成功探索網綜的專業內容供應商之一,對于網綜的制作和傳播自然有著自己獨到的理解。
《暴走法條君》目前已經累積到6億的播放量是網民用鍵盤投出來的票。忠實的粉絲會發現,這檔節目并不是一出來就完爆,而是在不斷的發酵和調整中累積人氣。
甚至從近兩期開始,節目在形態上悄然發生了改動和變化,原本由普通人“演”出來的“被告”和“案件”,變成真實的“指控”和“辯護”,而原本的“被告律師”嘉賓們則現身說法坐到了“被告”的位置上,在被“指控”的過程中,也要為自己“辯護”。
張大大和陳漢典,分別作為“被告”在最近的兩期節目中被一一“指控”,當真實的嘉賓成為被告,盡管僅僅是一種角色的改變,但觀眾會發現節目從內核到氣質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
節目更真實更具可信度,同時所有人的參與度也更高。更重要的是,在網感和娛樂感依舊強大的同時,真實的話題和故事更激發出了不少的真性情和感動,這檔娛樂脫口秀的內涵順勢得到升華和延展。
第一季還未播完,就根據各方反饋進行動態調整,這種速度正反映出了網綜內容生產背后的邏輯。
動態升級,“明星大律師”成被告更真實刺激
毫無疑問,《暴走法條君》的創意大膽且頗具創新度,英美法系的法庭模擬場景的設定,與節目初衷相契合。
辯護律師團、大法官、陪審團審判這些假定角色的設計在頗具趣味性的同時也與節目本身辯論的訴求相吻合,而被告的罪責是否成立也正是節目試圖要去辨析的話題。
話題的選擇與當下網友關心的主題息息相關,無論是“朋友圈裝逼罪”還是“男友摳神罪”,無論是“閨蜜綠茶罪”還是“游戲癡漢罪”等等,都是最切中當下網友痛點的話題。如此,才能引發足夠的共鳴,這一點,恐怕是所有談話類節目渴求達到的理想狀態。
為了達到更真實也更有代入感的效果,《暴走法條君》在首季還未播完的時間點上便進行了力度不小的改變,將原本由普通人表演出來的原被告角色,換成了真實的嘉賓,其中不乏當紅明星。而對他們的“控訴”,也來自真實的反饋。
比如對“張大大迷之自信罪”的控訴就并不是空穴來風,原告方列舉的一項項證據也正是網友和觀眾對張大大本人有所吐槽的地方,比如百度百科里夸大其實的介紹,比如在節目中頻頻搶戲,張大大本人身上所有背負的爭議都在節目中被擺在了“法庭”之上討論。
直面,是對這些被“控訴”嘉賓唯一的選擇,正如張大大要直面別人對其迷之自信的控訴,陳漢典要直面很多懷疑和對其不切實際夢想的冷嘲熱諷。
以往在舞臺上一直以諧星面貌示人的他們,開始慢慢卸下所有的偽裝和面具,直面自己的真實內心和想法。
張大大迷之自信的背后其實蘊藏著對自己身份的找回與認同,以及努力要實現目標和理想的動力;陳漢典的所謂白日夢不也是對自己更高的目標和更好的追求嗎?
直面爭議與吐槽,讓整個場域變得更加真實也更加刺激,甚至有很多時間點上會讓嘉賓感到尷尬,讓觀眾感覺到揪心,但這種勇敢的直面,也激發出了更多源自內心的真實。
在這里,嘉賓沒有了偽裝,也無處可逃。脫下面具之后,呈現一個更真實的自己,很多觀眾也能夠從中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和內心的投射。
不玩尺度玩溫情,玩鬧中有了真情流露
網絡綜藝的定義和邊界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但當下有一種誤解,好像網絡綜藝的特質和標簽就應該是尺度,這是網綜吸引眼球的必然條件嗎?顯然應該不是。
網絡文化的相對開放性讓其表達方式更加輕松和靈活,《暴走法條君》極具網感,表達方式靈活且很有網絡代表性,但仔細看會發現,背后的議題和流露出來的核心價值觀才是更吸引人的地方。
對于《暴走法條君》來說,話題更具真實性也就注定無論是舉例證還是辯解,都是基于真實發生的事件,如此從邏輯到內容都具備了厚實的基礎。而在一來一往的辯論當中,情感逐漸流露,溫情取代尺度,以情動人,開始成為這檔節目的特質所在。
在看似玩鬧的綜藝屬性之外,《暴走法條君》在形態變革之外試圖找到情感表達的方式和路徑,并竭盡所能去完成價值觀的傳達,而這才恰恰是能夠保證其長久發展的基礎和動力所在。
事實上,任何的電視綜藝節目,要想真正獲得關注和認可,價值觀引領是共通的特質。當年的“超女”“快男”之所以受到年輕人的喜歡和熱捧,靠的是營造了一個年輕人逐夢的舞臺,表達的是對年輕人夢想的理解和尊重;“爸爸去哪兒”的火爆也正是契合了普通人對家庭觀念回歸的渴望;而“好聲音”在熒屏上受到觀眾的歡迎,還是讓人們看到了平凡人夢想的偉大。
無論是電視綜藝還是網絡綜藝,都需要在娛樂化的外表下真正做到以情感人和價值觀引領,而網絡綜藝在價值觀和情感層面的探索,擺脫以往粗糙和淺薄的刻板印象,在當下的環境下更顯難能可貴。因此,《暴走法條君》一系列的積極嘗試和創新無疑極具借鑒意義。
網綜缺少深度?“法條君”搞笑+正經向縱深開掘
網綜大發展時期,總會伴隨著很多的嘈雜和無序,因此在很多人看來,網絡綜藝還是無法承擔起“主流”的大任,無論從內容層面還是文化層面上來講。
但事實其實不該如此。網綜是當下年輕人最愛的節目形態之一,對年輕人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網綜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和發展,廣度和寬度之外,深度必不可少。
改版后的《暴走法條君》之所以讓很多人看得驚喜,正因為其在搞笑之外,多了一層正兒八經的主題探索,并在這一過程中試圖向縱深開掘。
在新近一期節目中,陳漢典的“白日夢”罪被宣告無罪。現場“陪審團”在聽了雙方的辯論之后,一致認為,陳漢典的所謂“白日夢”值得鼓勵。一個看上去永遠的配角和丑角是不是有資格去獨挑大梁主持綜藝節目,是不是有資格去和女神出演偶像劇做主角,這些都是節目中探討的話題。
這個社會總是有很多聲音讓人要有自知之明,但多少夢想成真的故事也表明,人要有更大的夢想才有可能走得更遠,或許陳漢典現在的際遇和能力與自己心中隱藏的那個夢想還不完全匹配,但他正在不斷朝著這樣的目標前進和努力。這樣的價值觀念其實正是觀眾所需要,也是能夠感染很多平凡人的痛點所在。
從看似嬉笑的辯論中傳遞主流價值觀,《暴走法條君》的精心改變讓節目表達這樣的訴求變成可能。網絡就沒有可能梳理正確積極的價值觀嗎?答案當然不應該是否定的,價值觀表達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但殊途卻可以同歸。網絡節目的價值探索也是一個亟待持續思考的話題。
無疑,《暴走法條君》即時性、漸進式的創新方法和傳遞正向價值觀的探索和堅持,為井噴的網綜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積極的思考和借鑒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