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業影評人士認為,電影《使徒行者》從上映以來票房成績穩居榜首。很可能是因為和《使徒行者》的香港基因有關。
在觀眾的追逐下,《使徒行者》并沒有“謙虛”讓位的勢頭,跌幅控制與大盤能夠最為保持一致,在沖破4億后,今日預計依舊能夠保持3000萬水準。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港片都有這樣的幸運。但是目前提及的這三部有“香港”基因的片子確實也領跑于票房的前幾名。
一、香港“基因”是青春的回憶,不是影響票房的直接因素
真的是“基因”起了作用?實則不然。《使徒行者》改編于2014年風靡一時的TVB電視劇《使徒行者》,是當年最輝煌的港片印記之一。而古天樂、張家輝、吳鎮宇以及因劇爆紅的“歡喜哥”許紹雄等幾名香港演員,網絡曝光程度遠不及當年被追捧的程度。
對于電影,之前就有“港片已死”的說法。在很多人心中, “香港電影”是個微妙的存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內地影迷通過盜版,參與了香港電影的巔峰和余暉。加之隨著國內電影的發展,讓越來越多的觀眾認為:“香港電影”已經成為青春和回憶。《使徒行者》并不是帶著香港“基因”和青春回憶重返大熒屏,更多的是帶著港片的情懷,以及電影的深刻理解。
作品源于電視劇原作,但更超出原作。在表演上,張家輝、古天樂神演技折服了觀眾。無論是兩人賣萌時候像大小孩,打斗的時候虎虎生風,“帥出經典”。
二、小鮮肉效應并非是影響票房的唯一因素
如果說,香港“基因”是片面的說法,那么粉絲效應就不是無稽之談了吧。近年來,小鮮肉不斷受觀眾追捧。然而,影迷們并不全是為了“小鮮肉”買單。
提起“小鮮肉”想到的應該是《盜墓筆記》的鹿晗和井柏然,韓范兒明星臉,白白凈凈,帥氣的程度五個加號。然而,《盜墓筆記》的粉絲們還是帶著批判的眼光,看看鹿晗和自己想象中的人物是不是一般模樣。當然,《盜墓筆記》單日1000多萬的成績,多多少少還是要倚仗小鮮肉們的,但是同時,離不開《盜墓筆記》強大的IP及影片的品質,電影終歸是電影。
今年6月,李安在電影節上曾經提出這樣的觀點:“大家搶明星,這是當務之急,而不是在內容上做好的發揮和追求。這樣久而久之,市場已經把這個明星定了,你只需要交貨就可以了,不管它好壞,這是一個陷阱。”
明星不是萬能的,電影品質如果不過關,一百萬個鹿晗也挽救不了票房。好在《盜墓筆記》比較用心,影片質量大大加了分。影片效果還是可圈可點的。
三、多樣化宣傳方式是提升電影票房的利器之一
當然,除了影片自身的粉絲效應,內容品質之外,宣發也是影響票房的重要因素之一。
基于全媒電影營銷推廣平臺的E票網,暑期與《使徒行者》《盜墓筆記》《危城》進行了線上搶票、APP分發、微博活動及部分線下活動。
E票網H5主力頁
中國移動和生活App
通過創新的票務推廣方式讓更多的觀眾了解到了三部電影檔期及拍攝陣容,E票網暑期首戰告捷。三部電影穩居票房前列,特別是《使徒行者》,E票網首先在影游互動方面做出了突破,將其IP牽線給了國內某知名游戲公司。在電影上映之際,游戲方也給電影做了大量宣傳,吸引大量游戲玩家進入影院觀看影片。
另外,E票網還通過360助手,中國移動及中國聯通平臺、到家美食會、E票網公眾賬號等強勢推廣,為《使徒行者》票房強力助推。結果表明,這些宣傳效果得到了市場的有效回應。
而在《盜墓筆記》的推廣活動中,E票網通過對影片的精準定位,迅速描準用戶群,將用戶鎖定在文學類粉絲上,并與亞馬遜Kindle電子書商店官方合作,電子商城所有的推廣位都有《盜墓筆記》的身影。這對帶動原有IP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用看似特定的群體拉動影片票房的同時為平臺帶來了大量的新增用戶。這顯然是雙贏而有效營銷模式。
Amazon PC端首頁廣告位
據了解,E票網擅長跨界營銷,對于互聯網,電影精準營銷有多年經驗及豐富資源。在全國200個城市合作2800家影院擁有千萬級粉絲。曾與500部影片進行深度合作。并且擁有超過1000家的行業合作平臺。根據每一部合作的影片調性準確定位,匹配最優資源與影片整合跨界營銷。曾成功為《后會無期》《澳門風云3》《楊貴妃》多部電影做過營銷案例。(來源:E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