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綜藝節目一直以來都是大眾喜聞樂見的一種節目形態,但是,近幾年來,隨著市場上同質化內容的大量出現,觀眾對于這類節目也逐漸出現審美疲勞,觀眾需要在享受音樂和娛樂的同時,也希望感受到節目所帶來的新奇特。而隨著視頻網站原創自制內容的增加,音樂綜藝類節目也成為熱點,從滿足“網生代”受眾為核心,視頻網站的音樂綜藝節目,也開始引爆大眾,這或許將改寫當前音樂綜藝的市場格局。
最近,由愛奇藝打造的純網綜藝節目《十三億分貝》,用“方言+音樂”的組合,以“直播+點播”的模式,塑造了一種節目的新形態,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方言居多、文化多樣的市場,“方言+音樂”迅速引起了共鳴,大家在感受親切的同時欣賞這些鄉土氣息很濃的音樂,也開始在社交網絡進行分享,同時還吸引了眾多傳統企業豪擲重金冠名植入,《十三億分貝》會成為下一個現象級的綜藝節目嗎?
網絡音樂綜藝重塑綜藝新格局
傳統電視臺打造現象級綜藝的核心點在于模式、明星,以及平臺三個方面,且缺一不可。首先,模式要有核心競爭力,比如是明星演唱還是大眾演唱,比如是 “轉椅子”還是“拍按鈕”,是迅速淘汰還是組隊再戰,是以歌手為賣點還是導師為賣點等等,這樣的模式能迅速的吸引觀眾的關注點。第二,選擇明星,什么樣的明星,參與什么樣的節目,明星是不是有足夠的動員力,有現場感,需要根據節目的特點選擇有該類特質的明星。第三是平臺,平臺不僅需要承載節目內容的播出,還需要結合自身平臺優勢,放大相關的內容,還要能夠承載廣告主的營銷目標的實現。因此,從套路上來看,無論是衛視平臺的綜藝,還是視頻網站的綜藝,都需要在這些方面下功夫。
但是,如果比較一下會發現其中的模式差異。傳統電視臺的綜藝節目,帶有非常濃厚的“包裝”,從節目的節奏、錄制的模式、選手的出場、導師的引導等等,都帶有較強的“戲劇編排”效果,節奏緊張,甚至每一次節目必有結果的模式,讓很多觀眾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快速的卷入劇情,然后快速的結束。這種緊迫感,形成了引爆點,但是每一期節目模式雷同,除掉在音樂選秀的賽制上設計制造持續度之外,要想吸引規模化人群的長期觀看,有一定的難度。
而以“網生代”人群為核心的視頻網站的純網綜藝,在模式上則更開放和多元,由于視頻網站不受播出時間時段的制約,打破了傳統的規矩和框架限制,可以更為靈活的將節目內容呈現給觀眾。例如,《十三億分貝》,以直播+錄播的形式,把節目拍攝時的花絮都一覽無余的呈現給觀眾,同時,節目當中無論是主持明星大張偉或是汪涵,還是參賽選手,都是以本色出演,讓觀眾娛樂的同時能夠更加貼近真實,這是一場沒有精心排練編劇的音樂展演,觀眾會自動進入劇情,同時,也不會造成觀看的“緊迫感”,從而讓觀眾可以非常輕松的心態去融入到節目中。
從《中國新歌聲》的“導師主導”和“結果導向”的模式,到《十三億分貝》的“娛樂導向”和“選手與導師的互動模式”,音樂綜藝節目開始出現了分水嶺。同時,從高大上的“普通話”“粵語”“英文歌”的主流音樂,到挖掘地方特色鄉土氣息很濃的“方言音樂”,《十三億分貝》也突破了傳統音樂綜藝節目的主流模式,而進行了一個市場的重新定義,這個定義,起源于“網生代”,但是面向的卻是中國地域遼闊的大江南北的受眾,非常容易引起大眾的共鳴,而使用“慢節奏”的長時間軸的優勢,讓觀眾對于節目的制作過程更了解,更真實,從而獲得更高的關注度。
網絡音樂綜藝的原生性社交效應
對于電視臺的這些綜藝節目而言,要想在互聯網上擴散,節目組還需要另辟平臺,要么和視頻網站進行版權分銷,要么需要設置話題,在社會化媒體上建立陣地,從而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傳播和擴散。而網絡綜藝節目起源于視頻網站,本身屬于自帶傳播的“網絡IP”,具有原生性的社交效應。尤其像 《十三億分貝》將方言唱歌搬上節目,形成了一種與傳統綜藝節目的反差,容易迅速引起社交媒體的擴散。
比如,湖南音樂人廖佳琳寧鄉話版本的《Rolling in the Deep》、重慶音樂人高林鑫的《小面》,還有邵陽妹子劉乙如的一首《loser》都引起了網友的瘋狂轉發,撒貝寧也在《十三億分貝》中變身全能綜藝搞笑男,吃檳榔被噎、接連表演胸口大碎石和銀槍刺喉等搞笑舉動都讓他火速成為新晉“網紅”。
從傳播效果來看,網絡音樂綜藝的潛力不亞于傳統衛視的音樂綜藝節目,而且由于其發揮空間大,可以被二次創作和延展的內容更多,這些“方言“本身可以開發的潛力也很大,因此,類似《十三億分貝》這樣的網絡音樂綜藝,從細分的角度找到了一個新的綜藝細分的入口,從而使其有機會在未來可能成為現象級的網絡綜藝節目。而對于中國如此多元的文化而言,這樣的節目還有著文化流動和文化融合的價值,讓各地方言可能會成為一種新的流行語言,當人們把生活場景中的見聞、體會,用方言化的藝術手法表達出來,會讓接受者感到格外生動,未來還可以圍繞各地方言,打造更加細分的方言音樂節目。
純網綜藝改寫廣告常態
《十三億分貝》的另辟蹊徑,也給很多品牌開拓了新的營銷思路。因此,在泛娛樂時代,如何因時因勢地探尋綜藝節目的娛樂營銷新模式,《十三億分貝》也給出了新的答案。
傳統綜藝節目的廣告形式較為單調,多數是以冠名、口播、插播、植入等形式展現,而純網綜藝在廣告營銷上不斷玩出了新花樣,例如,花式口碑、現場品牌互動,以及與內容相關的深度植入等。
例如,在《十三億分貝》中,除了品牌LOGO和產品的常規露出之外,節目組還為廣告主們量身定制了專屬的花式口播,在每期節目中,作為MC的汪涵跟嘉賓們會無意識的主動安利客戶產品,節目組還別出心裁的將口播編成rap串到“江南皮革廠倒閉了”的魔性節奏里。除此之外,作為節目的一部分《十三億分貝》中,最亮眼的廣告機會莫過于音樂本身與廣告的融合了。例如,將營養快線產品植入到情景劇表演《姐姐》中,既提高了廣告的趣味性,也讓廣告實實在在的成為了內容本身的一部分,為節目之后的廣告表現形式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結合點。
另外,廣告趣味植入方式還有理財APP愛錢進將自己的大數據產品特性融入到節目的實時直播數據分析板塊中。在選手進行表演過程中,OPPO手機前置攝像頭作為一個機位進入后期剪輯,體現手機攝像的高清美顏功能,還有立白香皂粉的隨機抖包袱梗等。
在《十三億分貝》與娃哈哈的合作上,品牌與平臺進行了更為多維互動的營銷模式,例如,娃哈哈集團向愛奇藝十三億分貝開放包括激活π、營養快線、晶鉆水在內的數個主銷產品近二十億瓶的瓶身資源宣傳,通過“瓶瓶有獎,愛奇藝大片免費看”的互動活動,吸引消費者持續關注,不僅提升了愛奇藝的用戶關注度,同時也提升了娃哈哈產品的市場熱度與銷量,做到真正的互利共贏。
現象級綜藝需要現象級的廣告主,娃哈哈作為一個過去更多依托于線下和傳統媒體營銷的品牌,選擇了《十三億分貝》的合作,也為傳統品牌與互聯網綜藝節目平臺的融合樹立了新的標桿。
作為一個新品類,音樂類網絡綜藝節目的“現象級”趨勢將會越加明顯,而《十三億分貝》將是這個品類中新的黑馬,或許成為比肩《中國好歌聲》的純網綜藝節目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