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昨日,《十三億分貝》順利收官。在音樂類節目扎堆的如今,該節目以“方言+音樂”為內核,從細小的方向切入,成功開創了音樂題材的新視角。不僅如此,《十三億分貝》同樣是愛奇藝首次在純網綜藝上嘗試“直播+點播”的錄制方法,打破了已有網綜的制播模式。從播出效果來看,《十三億分貝》不僅成功實現了對于方言文化的傳播,同樣,該節目創造的“方言IP”或許也會成為未開純網綜藝內容開發的新范式。
一首花鼓戲版《Rolling in the deep》唱紅了廖佳琳,唱紅了湖南寧鄉話,同樣唱紅了《十三億分貝》這個節目。該節目在跨越了二、三季度,播出歷時長達2個多月,終于在上周迎來總決賽。其中,廖佳琳更是憑借這首Rolling in the deep登上了至尊金曲獎的寶座。當很多觀眾認為該節目的第一季就此完美收官的時候,就在這周,《十三億分貝》又播出了真正的完結篇,并頒發了人間精品獎、最愛金主爸爸獎、最讓原創絕望獎在內的多個奇葩獎項。
作為一檔以“好玩”為包裝,以“文化”為內核的節目,《十三億分貝》憑借其優秀的原創內容、創新能力,加之愛奇藝自身的平臺基礎,以及成熟的直播模式和合作機制,成功成為了音樂節目中的“爆款”。據悉,截止到節目昨日節目收官,《十三億分貝》的播放量已破三億,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達到近20億,而節目中的歌曲在網易云音樂的播放量也已高達一千萬。在純網音樂綜藝領域內,愛奇藝《十三億分貝》無疑是在多個方面交出了成績客觀的答卷。
“方言+音樂”打造差異化綜藝矩陣,在“弱競技,高娛樂”中保護方言文化
在目前的綜藝市場中,音樂是互聯網和電視爭相制作的題材。無論是唱歌類選秀,還是星素結合的歌唱PK,音樂類綜藝總是跳不出“競技”的同質化怪圈。但《十三億分貝》在剛開始的時候,定位就不只是一檔音樂節目。
而當初選擇制作這樣一檔節目,起因是由于出身于湘南的馬力和汪涵,在方言文化保護方面的一拍即合。文化保護在中國向來存在弊端,年輕人很難接受晦澀和傳統的傳播方法,因此隨著互聯網的盛行,網綜內容的多元化,汪涵便想到與馬力以“方言+音樂”,并加之低門檻,全開放,強娛樂,弱競技的這樣年輕人喜歡的表達方式,在娛樂中對方言文化做到潛移默化的傳播效果。
事實證明,愛奇藝《十三億分貝》作為一檔網綜中的“泥石流”,節目中大部分都是以音樂為內核的,不污且搞笑的娛樂效果。在嘉賓方面,也選擇了大張偉、撒貝寧等多位主持風格清奇,對于音樂又有造詣的“老司機”來帶動氣氛,節目無論從環節還是細節上,都沒有刻意通過網綜的尺度來博取眼球。而該節目的選手也來自于天南海北,他們都擁有過人的音樂天賦,并可以將音樂月方言巧妙的融合,創造出多首膾炙人口且廣為流傳的“神曲”。
在娛樂化過于濃重的綜藝環境中,愛奇藝《十三億分貝》也無疑是一股清流,打破了音樂綜藝所謂“娛樂元素”,真真切切將“方言文化”作為核心要素進行節目設計。作為一檔方言歌曲節目,愛奇藝《十三億分貝》無論是在神曲的傳播度上,還是節目本身的影響力上,其本身都達到了對方言的一種保護作用。就像曾有評論人說的,當一檔綜藝節目具備了一定的社會責任時,它才能憑借全民基礎,根基扎得更深,路走的更遠。
愛奇藝開放合作機制“玩”出爆款,成熟平臺基礎帶動節目效應
馬力和汪涵在“方言”節目上的設想,第一時間就得到愛奇藝節目開發中心總經理姜濱同樣的一拍即合。
愛奇藝在網絡綜藝方面,向來擁有超前的判斷力。早在2015,愛奇藝節目開發中心總經理姜濱就正式發布了愛奇藝網絡綜藝的開放合作模式。姜濱曾表示,開放型合作的核心是內容,該內容需要符合網絡環境的內容邏輯、用戶定位準確、態度明確有價值觀以及內容本身有可持續開發的延展性。
而此次《十三億分貝》也正是在此“開放型合作模式”下誕生的。《十三億分貝》首先在內容的選擇上,用“方言”與音樂題材相結合,開啟了音樂綜藝的新元素,符合了愛奇藝對于網綜內容創新的意愿。同時,該節目在文化傳播的屬性和娛樂效果的設計上,也都符合互聯網大眾群體對于節目在“娛樂”和“價值觀”上觀賞需求。且世界各地方言千萬種,方言的傳播需要長時間循序漸進的堅持,而純網音樂綜藝發揮空間大,可延展的內容更多,在此基礎上“方言”網綜便具備了極大的開發的潛力。因此,就愛奇藝對節目的選擇向來具有前瞻性上,愛奇藝《十三億分貝》這樣的純網音樂綜藝,從整個音樂大題材的角度,尋找到了一個細小的切分口切入,并帶有強烈的文化屬性,囊括了更大觀看群體,這些因素足以令愛奇藝相信《十三億分貝》在未來或成為一股“清流”的現象級的網絡綜藝。
而從宣推方面,作為視頻網站平臺,愛奇藝無論從會員數量,還是平臺對于純網綜藝成熟的宣推模式,都為《十三億分貝》的成功打下基礎。據了解,在《十三億分貝》的播出過程中,愛奇藝不僅通過平臺首頁,對節目進行專題和首頁的聯合強力推薦,同時也聯合了愛奇藝會員,奇秀,泡泡,音樂頻道等多個部門,組成了完成的全資源宣推矩陣,以此對節目進行最大范圍內的宣推和全方位運營策略;并且,愛奇藝在節目衍生上,也將全程曝光海選過程,最大效用的推動《十三億分貝》的熱度發酵。
在平臺優勢資源支持和愛奇藝IP生態各環節協同發力下,愛奇藝《十三億分貝》爆發出極強的話題發酵潛力。自《十三億分貝》開播以來,該節目在微博話題關持續走高,微博相關閱讀量破20億,過萬網友對其進行討論。超高的話題度,帶來的是網絡力量的反輸出,諸多“路人”網友開始跟著熱搜進行節目相關內容的搜索。與此同時,節目中廖佳琳演唱的湖南花鼓戲版《rolling in the deep》、高林鑫演唱的重慶話版《你要啷個》等選手創作的方言神曲,也引發了朋友圈的刷屏狂潮,來自全國各地的人開始對其轉發點贊,甚至諸多網友從音樂客戶端下載資源試聽。而明星賈乃亮、鮑春來、譚維維也在微博追逐了“神曲自來水”的風潮,爭相模仿神曲的演唱和選手表演時候的微表情,引發粉絲的一眾追捧,連帶將《十三億分貝》推上話題的風口浪尖,帶來的不小的流量觀看。
截止到收官,從3億的流量表現、整個節目對于方言文化傳播的影響力,業內外口碑來看,“方言IP”都表現出了正勁的風頭。看來這檔節目無論從在IP矩陣差異化上,還是“開放型”的合作模式上,均稱得上是愛奇藝的一次成功嘗試。
“直播+網綜”多平臺切入,純網綜藝制播模式開啟新高度
在《十三億分貝》中,汪涵、撒貝寧經常跑到對手“大黃宮”里面,去明搶自己喜歡的方言歌手,比如唱西安方言歌曲的范煒曾遭到撒貝寧語炮式的哄搶,同樣的,大張偉和黃綺珊也多次跑到”澡雪山房”,雖然雙方最后都空手而歸,但這些娛樂化的橋段也全部都通過直播,讓觀眾第一時間感受到了錄制現場搞笑和熱鬧的氛圍。
自從直播火熱以來,許多網綜節目都嘗試加入直播元素,但是能夠將直播、點播相結合,并獲得不俗的影響力和節目效果的,愛奇藝《十三億分貝》確實做到了首次。總導演馬力曾經向記者透露,《十三億分貝》在直播的環節設計和技術操作上難度比普通錄制節目超出許多。雖然如此,但不得否認的是,它確實也為愛奇藝在純網節目制播模式的創新上進行了成功的試水。
雖然直播已經縱深滲透進互聯網的每一個角落,但《十三億分貝》仍是愛奇藝首次試水在網綜中加入直播元素,該節目也是國內首檔在錄制的同時增加直播方式的音樂綜藝。姜濱曾透露,《十三億分貝》的整個直播過程,從技術的搭建,到內容邏輯的建立都是非常艱難的磨合的過程。“我們原來的長項其實是點播,我們現在要做的是用直播帶來素材的多樣化組成不一樣的點播內容,這是我們的內容邏輯。” 例如在節目中,汪涵和撒貝寧聽從直播網友慫恿,前往隔壁大張偉和黃綺珊的直播室“大黃宮”去挖墻腳,這樣的效果均是直播的互動性可以帶來,但點播的單一觀看性而不能帶來的。姜濱表示,互聯網要做的就是互動,要和年輕用戶有共鳴,把內容和網友的評論以及現場嘉賓主持的及時反饋結合起來,這樣產生的效果是電視臺做不到的。
從試水的效果來看,《十三億分貝》獲得了累計在線互動訪問人數超過300萬的戰績,觀眾對于節目的互動也十分積極,而直播甚至為后續節目帶來了聯動性效應,這樣成功的嘗試,也印證了,純網節目與直播內容相結合,“錄制+直播”的全新流程與方式,從長遠來看是可以進行效仿和復制的。該節目同樣也為愛奇藝在開發全新純網節目上拓寬了思路。姜濱就曾在《十三億分貝》的發布會上表示:“愛奇藝未來或還將繼續加碼純網綜藝與直播技術的互相結合。尤其是在成熟網絡直播技術基礎上,對平臺的純網綜藝進行的嘗試,更好的實現用戶與平臺間的雙向互動。”
毋庸置疑,在音樂類節目扎堆的如今,《十三億分貝》以“方言+音樂”為內核,從細小的方向切入,成功的開創了音樂題材的新視角。而該節目在純網綜藝上嘗試“直播+點播”的錄制方法,也進一步突破了愛奇藝成熟的制播模式,為其網綜的開發和宣推都開啟了新思路。作為一檔擁有群眾基礎,文化傳播潛力,和創新制播模式的節目,或許我們可以期待,《十三億分貝》會在成為純網綜藝內容創新的新范式的同時,也成為愛奇藝網綜矩陣中又一成功的“方言IP”類型,成為“網綜N代”最有力的后備軍之一。(來源:烹小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