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愛奇藝出品,娃哈哈營養快線總冠名的原創音樂綜藝真人秀《十三億分貝》完美收官,作為愛奇藝今年重磅投入的節目,《十三億分貝》打破常規的音樂綜藝節目的模式,“方言+音樂”的主題,“直播+點播”的節目模式,明星與選手的本色出演等創新,都在重新定義音樂類綜藝。而如果看收官數據,節目總播放量已破3億大關,同名微博話題收獲超13億次閱讀量,引發124.2萬次討論,稱霸各大榜單,已成為2016年網絡綜藝節目當之無愧的收視冠軍。作為網絡綜藝節目,這個節目是否能代表未來綜藝節目的一張新的方向?方言+音樂會開啟一個新的音樂范式嗎?
中國版“鄉村音樂”真人秀的想象力
在20世紀20年代,在美國南部曾興起了“鄉村音樂”的浪潮,這些音樂都來自英國民謠,是美國白人民族音樂代表,鄉村音樂的特點是曲調簡單,節奏平穩,帶有敘事性,具有較濃的鄉土氣息,親切熱情而不失流行元素。而在中國的流行音樂中,“鄉村音樂”并不是一個主流的品類,甚至,很多人踏入大城市之后, “方言”或許只有每年回家才會去使用的語言。
而《十三億分貝》將著眼點放在方言類的音樂上,不僅可以讓更多這些流傳于鄉間田野的鄉土之音在中國傳唱,更重要的是還有助于喚起更多的的人對于“方言”的關注,通過一季接一季的節目更迭,“方言音樂”將可能借助互聯網視頻平臺而引發更多人的關注和研究,進一步可以成為中國音樂元素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當然也是這個節目能夠被這么多的人關注的原因,因為她撩撥的是人們的鄉土之情,關注的是民間的流行音樂。未來可以想見的是,對《十三億分貝》走出來的這些草根歌手進行包裝,將類似美國鄉村音樂一樣,將可能打造出一個新的音樂流派。
從題材角度來說,方言音樂這個題材具備的張力和延展空間是值得期待的,因為,方言音樂背后代表了中國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如同《舌尖上的中國》所展示的中國美食文化一樣,方言音樂代表的則是每一個地域的人對于生活的一種感悟,或者是一種地域文化的表達,這些文化一旦放到全國的平臺上,其可以延展出多種音樂的形態,將可以豐富中國流行音樂的元素。
制作模式的革新和改變
到底什么才是互聯網視頻綜藝的特質?傳統的音樂綜藝,大部分都是“競技”模式,比如《中國新歌聲》和《我是歌手》等,基本都是以設置懸念,激烈的競技、PK模式、導師互爭等等模式來吸引觀眾。快節奏、套路感都成為這些綜藝節目的特點。無論在過程中設置多少懸念,在劇情中穿插多少故事,都是為了服務于競技性目的,所有的故事和懸念都是作為選手PK的場面。
這樣的音樂綜藝節目看多了,觀眾其實也會有疲勞感,雖然有激烈的PK,但是,節目的玩樂趣味和真實性卻會因此大打折扣。而《十三億分貝》則將著眼點放在非常自由的“玩音樂、享受音樂”上,從而避免了大多數音樂節目形式上的雷同,在堅持音樂本質的同時,添加了“方言”的獵奇性,從而確保了節目的觀賞性和趣味性。
甚至很多場景都體現出“生活的味道”,節目雖是在演播室錄制,卻沒有傳統的舞臺,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兩室一廳”的住宅,汪涵、大張偉各居一室。在節目的配置上面,樂隊的樂器完全按照音樂人的具體需求來調配,而節目每一個環節都盡力做到最真實的呈現,主持人的臺詞有感而發、由情而生,選手的演唱和現場表現均是源于內心的真實表露,去掉了傳統綜藝節目的偽飾,真正的為觀眾呈現了一場純粹的、樸素的真人秀。
這種錄制方式的改變,不僅代表著網絡綜藝節目的形態化變革,更重要的是一種節目理念的革新,即綜藝要融入消費者的生活場景,作為音樂類的綜藝,“慢下來”的感覺其實會更好,在這種多線敘事過程中,展現更真實的主持人和選手,而懸念沒有套路,很多搞笑的片段往往都出其不意,其實更加貼近當前互聯網受眾的特點。
“邊播邊改”的節目模式
直播無疑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如何應用直播來增加節目的刺激感和新鮮感卻是綜藝節目的空白領域;更重要的是,直播對于一個節目組或是對于身經百戰的主持人來說,充滿了更多的未知性和刺激感。例如,從最早的《音樂不斷》到風靡一時的“超女”、“快男”再到今年的《我想和你唱》,擁有十幾年豐富音樂主持經驗的汪涵,在《十三億分貝》的錄制現場依然是陌生的,但是,通過網絡直播的方式,實時接收網友反饋的節目樣態,這對于一個老道的主持人而言也是一件非常刺激和具有挑戰的事情。因此,看主持人在這樣的狀態下是怎么樣的表現,也成為了這個節目的看點,主持人本身也成為了音樂綜藝節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節目結構也是《十三億分貝》值得關注的創新點。
而更重要的是,應用了直播的呈現模式,節目場上的局面除了編劇組預定的設計之外,還有來自直播上的無數觀眾的反饋與意見,在播出的過程中,經常是在接收到網友的“指令”后,隨即進行節目的形態調整。例如,在《十三億分貝》播出的第二期中,來自廣東的Morning組合本已進入大張偉的房間,有熱心網友覺得汪涵會喜歡這對妹子,便下達指令,讓汪涵去隔壁“挖墻腳”,結果汪涵、撒貝寧就真的把Morning組合搶了過來。
當觀眾和主持人的化學反應都透過直播真實的呈現出來,這不僅是對于傳統綜藝形態的挑戰,更是音樂綜藝對于受眾的終極信任和“第一次親密接觸”。
音樂產業的造星平臺
《十三億分貝》大膽啟用草根選手來唱出屬于自己家鄉的音樂旋律,用方言唱出自己的聲音以及對于家鄉的情感,可以說,這是真正的純粹的選手唱自己歌的節目。從《十三億分貝》中走出來的那些草根選手們,都是身懷才藝的地方青年,他們通過方言的形式,把自己的家鄉特色融入到音樂中,歌詞中的對白是每一個歌手眼中的家鄉模樣,更是屬于自己的專屬記憶。
《十三億分貝》打造出了新的“音樂網紅”,例如,廖佳琳演唱的湖南花鼓戲版《rolling in the deep》、高林鑫演唱的重慶話版《你要啷個》等選手創作的方言神曲,引發了朋友圈的刷屏狂潮,甚至諸多網友從音樂客戶端下載資源試聽。
一個優秀的節目平臺,本身也要有具備“造星”的能力,因此,可以想見的是,愛奇藝的造星能力非凡,《十三億分貝》將可能成為中國方言音樂的聚集地,而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明星在此誕生,這也為很多草根音樂人打造了一個新的舞臺。
《十三億分貝》在保證觀眾喜愛的同時力求承擔更多的社會、文化與人文責任,盡其所能開創一種全新的綜藝形態,在實現節目目標的同時踐行著行業的責任與文化的傳承,這是一檔節目的成功,更代表了綜藝節目的進步,從音樂出發,在地域文化中尋找中華文明的燦爛瑰寶,實為可貴。
同時,《十三億分貝》的創新之舉對于整個行業來說,都是一股清流。節目形態的創新、節目內容的原生、節目情感的把握、真人秀的極致以及它所展現的文化機會與舞臺效應,打造了一個全新的綜藝傳播生態,收獲了第一季的歡笑與感動之余,在愛奇藝平臺打造的新綜藝生態下,我們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第二季將會呈現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