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訪談都叫《藝術人生》
仿佛昨日重現
那個汗津津的放學后
急匆匆地敲開家里的門
把書包野蠻地扔到地上
然后打開電視
眼神中充滿了期待
《動畫城》、《曲苑雜談》、《大風車》、《小神龍俱樂部》……這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刻寫在一代人的童年回憶中。然而,隨著近年來真人秀等綜藝節目的風靡,很多老牌綜藝已和時間一起遠去。那些曾經讓我們魂牽夢繞的電視光影,也漸漸失去了它們儀式般的意義。但是有些綜藝節目卻在川流不息的媒體城池中,化作一股不爭的清泉,溫情地陪伴我們左右。比如這檔已經開播了十六年的訪談錄——《藝術人生》
不是所有的訪談節目都叫《藝術人生》
用藝術點亮生命,用情感溫暖人心
2000年12月22日晚9點,一檔名為《藝術人生》的中國電視文藝節目在央視三套首次拉開帷幕,也第一次打響了“用藝術點亮生命,用情感溫暖人心”的口號。而這樣一檔經典節目,其誕生也摻雜著許多酸甜苦辣。
朱軍曾在《藝術人生》十年回眸特別節目中,深情解密了這位老朋友的歷史:2000年4月,因為很偶然的一次機會,朱軍與電視策劃人徐小帆在中央電視臺旁邊的小酒館里相逢。此時正處于世紀之交,兩人把酒言歡,也難免回首過往。徐小帆表示可以做一個“懷舊”的節目,兩人不謀而合。在琢磨咀嚼過《再回首》、《回眸》等多個欄目名稱后,兩人終于拍板決定,這檔節目就叫《藝術人生》。
延續著從上個世紀承載的激情、幻想、懷舊,《藝術人生》在新世紀的第一個年頭發布了一則真誠的“尋人啟事”,瞬間聚合起了中國最主流的名人明星以及被他們的藝術影響了人生的現場觀眾。十多年來,千余位文藝界明星走進了演播室與主持人朱軍和現場觀眾一起回憶過去的藝術與生活,討論人生與世界。
回顧數百期過往節目,2004年的《紅樓夢再聚首》無疑是令觀眾印象最深刻的一期節目。殊不知,它也是《藝術人生》創辦以來嘉賓人數最多、動用工作人員最多、通訊設備最多、時間最長的一次錄像。節目組聯系且最終確定的名單上,劇組人員有50余位。87版央視《紅樓夢》的總導演王扶林作為嘉賓主持,配合主持人朱軍一一介紹各位演員所飾演的角色。
從寧國府的賈珍、尤氏、賈蓉到榮國府的賈赦、賈鏈、金陵十二釵及眾丫鬟,二十年久別,物是人非。他們有的還在演藝圈闖蕩,有的則下海從商,每一位人物的登場都勾起一片回憶的唏噓,笑聲與淚花混合成一首悠揚的協奏曲。節目尾聲,大家更是一起合唱了《枉凝眉》,追憶從前。人生在繼續,故事在發展,更多的精彩,是否還能等到下一個二十年的聚首再展現?
2004年紅樓夢劇組在《藝術人生》再聚首
“溫暖”的回憶
為了全方位地展現中國文藝界最具影響力、最溫暖人心的年度人物、作品及事件,從2002年起,《藝術人生》欄目組連續在歲末制作了年終盤點節目——“溫暖”系列,對普通觀眾息息相關的明星、事件進行現場訪談之外,還對社會關注的熱點進行了專題采訪。
“每年到歲末的時候,我們駐足回望,會有很多的感慨,有時我們感嘆時光匆匆,有時又會抱怨不遂心意之事。時間就是這樣,當你想留住它的時候,它跑得很快,當你想趕緊過去的時候,它會用它的那份韌性來磨礪你,讓你更加堅強。如果你用陽光的心態看待世界,這個世界就一定充滿陽光,你用溫暖的心態去對待別人、對待工作,你就會感受到溫暖!而生活當中一定有更多美好!”主持人朱軍如此評價“溫暖”。
作為“溫暖”系列的首航,2002年的“溫暖”匯集眾多演藝界名人,相聚在舞臺上,與觀眾進行了一次心與心的交流。回首過去一年,嘉賓們紛紛講述過去的往事,也讓觀眾看到了他們拋去社會身份背后真實的品格與人性。比如大導演陳凱歌的詩歌情懷,“白毛女”陳愛蓮的執著舞魂,演員濮存昕的英雄情懷……在眾多受訪者中,或許趙季平、趙麟父子是最鮮為人知的,但趙季平為《美麗的大腳》創作的主題曲——《和你在一起》卻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旋律。而就在趙麟憑借《和你在一起》獲得第22界金雞獎最佳音樂獎提名之時,他的母親卻永遠的離開了人世。2002年,對于這對才華橫溢的父子來說是怎樣一段艱難的里程?他們又是如何重振旗鼓,面對每一個新的明天?
一段話語,一段記憶,一種心情,一種表達。2008年的“溫暖”和新浪博客聯手,邀請百位名人和百萬草根博客,記錄經年的溫暖和感動、來年的喜悅和憧憬。經過評選,六位博主來到了央視800平米演播大廳,參與了“溫暖2008”特別節目的錄制。
他們有的是名聲在外的行業領袖和著名作家,有的是默默無聞的草根百姓。其中,潘石屹的一篇追憶母親、追憶故土的思文《明年這里的石榴花會開的更漂亮》以樸實無華的筆調感動了萬千讀者,也讓大家認識到了一個叱咤商海的硬漢柔情;北川中學的唐高平老師,作為“5.12”汶川地震的親歷者,寫下《我們要勇敢面對》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但是異曲同工的是,他們都在2008年用自己有關溫暖的故事打動了讀者。節目中,主持人朱軍聲情并茂地朗誦了他們的文字,并和作者們一起回憶文章背后的故事。
2015年,一部同名網路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瑯琊榜》引發了“瑯琊”熱,不光讓胡歌化身“梅長蘇”重出江湖,也捧紅了王凱、靳東等一批“老干部”演員。而這“古裝劇的一股清流”的幕后推手——被稱作“鐵三角”的侯鴻亮、孔笙、李雪也在15年底的“溫暖”中登臺亮相,講述視覺盛宴的背后影視人的堅持和耕耘。
瑯琊榜劇組做客《溫暖2015》
這一年,很多像“鐵三角”一樣的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精益求精,潛心創作,努力創作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藝作品。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和文藝工作者的代表在“溫暖2015”中紛紛亮相,與大家一起分享收獲的溫暖。
溫暖2016
又要到了2016年辭舊迎新的時刻,回顧過去的365天,又有哪些人和事觸動過你的心弦呢?
2016年末,一部《湄公河行動》亮相熒屏。它用激情與溫情并存的敘事手法,真實地記錄了這些行走在生死線上的無名英雄的故事,最終實現了口碑與票房的雙豐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緝毒戰警拼搏在一線,在隱蔽戰線上默默奉獻著。《湄公河》的成功,不僅開啟了主旋律電影的新格局,也給電影行業帶來良好的風氣。對于它背后的主創人員來說,2016年最溫暖的時刻是什么呢?
“風雨彩虹,鏗鏘玫瑰”,三十多年前,中國女排首次奪得奧運冠軍,“女排精神”給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注入強勁的動力;2016年8月20日,里約奧運賽場,郎平帶領的中國女排以3比1戰勝塞爾維亞隊,重返世界之巔,讓國人為之叫好,為之瘋狂!這支由惠若琪擔任隊長的中國女排,平均年齡未滿24歲。郎平大膽起用新人,幾場艱困比賽磨合出冠軍隊伍。這群稚氣未脫的姑娘,是如何在笑聲、淚水和汗滴中度過每一天?她們又是如何溫暖對方、照亮對方的?
2016年,一部點擊量接近200 萬、集齊6萬多條彈幕的紀錄片橫空出世。這部“意外走紅”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看似非常平靜,卻在平均年齡不到17歲的觀眾中產生了強烈反響。是修理師傅們專心于技、潛心于藝的精神打動了年輕群體,還是他們獨具的匠心感染了每一個人?或許正如馬未都先生所說,文物證明歷史,器物釋放靈性。一份認真的堅持,足以溫暖你我。
馬未都做客《溫暖2016》
敬請關注2016年12月31日《藝術人生》年終特別節目《溫暖2016》,讓我們圍爐夜談,溫暖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