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變形計》中,高肖男這位與眾不同的城市主人公吸引了許多觀眾的目光。雖然這位城市少年家境優越,但是他與尋常孩子沒什么兩樣:一個星期只有300塊的零花錢,他不抽煙不喝酒,也沒有花錢如流水。
這一切都要歸功于高肖男的父母。對待孩子,高爸爸高媽媽一直堅持“苦難教育”。
但是對于父母的良苦用心,高肖男卻不能理解:“他們管我,供我吃供我穿,但是他們該給的真沒給我。”
這樣的情況,不止讓高爸爸高媽媽疑問,更是每位父母感到無力:孩子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日益增長的巨額教育成本,父母無奈妥協的現實狀況
其實本期城市主人公高肖男,并不是我們印象中極具典型的叛逆少年。雖然父母身價不菲,但是他的生活費跟普通孩子一樣,一星期只有300塊錢,本人也沒有任何不良嗜好,不抽煙不喝酒。
如果沒有參加本期的《變形計》,可能許多人都會稱贊高爸爸高媽媽的教育方式,認為他們教出來一個好孩子。不過事實卻并非如此,高肖男開始學會與父母爭執,學會了離家出走,他逐漸變成了父母眼中頭疼的“壞孩子”。在他看來,父母過于嚴格控制自己的花費,以及過多的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是“把錢看得比我重”。
其實在這個家庭中,并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在高肖男的眼里,這個17歲的大男孩不理解父母的用心良苦,并不令人意外;而站在父母的角度上,為了讓孩子創造最好的學習生活條件,高爸爸高媽媽只能不停的努力賺錢,同時他們也在盡最大努力管教高肖男。而問題真正的矛盾并不是孩子與父母的矛盾,而是父母在賺錢養家與陪伴孩子兩個選擇之間的矛盾。
事實上,這也是現今的社會中每一位父母都會苦惱的問題。沒有哪位父母愿意離開自己的孩子,不過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正在逐漸增加,這讓父母只能做出妥協。
曾經有人做過專門的統計,現今普通家庭養育孩子的成本十分驚人:
從懷孕時,各種各種營養品、孕期檢查和入手合適的孕期生活品,以及最后的生產費用,大約需要10000元左右。再到寶寶嬰幼兒時期,奶粉、紙尿褲、玩具、衣物等等各種花費,從0歲到3歲基本上都是每年30000萬元,一共90000元左右。3歲以后,每個小朋友都已經開始上了幼兒園,占主要部分的還是孩子的教育經費,這個大概需要100000左右。而一名孩子在學校時期的成長費用,從小學時的每月2500,到中學時的每月3000,再到大學時期的每月3500,逐次遞增。所有的費用加起來,也就是84萬元左右。
也就是說,一個普通家庭含辛茹苦的養大一個孩子,至少得花費八十萬以上,這還沒有算孩子進一步深造以及出國留學等費用。可想而知,作為中國父母,身上所背負的壓力是何等沉重。因此我們可以理解,高爸爸和高媽媽為何失約于高肖男的童年。這是他們不得已做出的選擇,更是無數父母在現實中無奈的妥協。
缺席孩子人生的苦果,魚與熊掌的兩難抉擇
對于孩子的變化,高爸爸高媽媽是最不解的兩個人。在這對中年夫婦看來,他們對孩子的金錢把控如此嚴格,沒有了金錢作為滋生惡習的土壤,高肖男理應變成一個好孩子,不過最終的結局還是讓他們意料不到。
其實高肖男生長中所遇到的問題跟金錢并沒有關系。因為想要給孩子一個優越的成長條件,高爸爸高媽媽一直投身于忙碌的生活中,而疏忽了對孩子的陪伴與關心。在成長的過程中,缺少了父母的陪伴,才是高肖男變化的最大原因。
而當高肖男長大以后,“陪伴”這個詞也成了他心中最大的痛楚。在節目中,他反復提及了父母缺少對自己的關心,對尚且年幼的妹妹,高肖男也表示出了自己的擔憂:“我不想讓妹妹變成我現在的樣子。”所以即使與父母的爭執再激烈,只要妹妹在場,高肖男都會選擇退讓。這樣的舉動,是他在遺失了自己本該有的溫暖以后,作為一個哥哥想把這份渴望的溫暖傳遞給妹妹。
在往期《變形計》中,已經出現了不少的案例。因為對父母離婚的不解,缺乏母親的陪伴與關心,陳新穎從一個成績優秀的好孩子變成了一個冷漠少年;因為孤身一人的童年經歷,讓馬藝華這位開朗的音樂少年變得暴躁易怒。這些孩子都因為“陪伴”這個問題,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不過在高肖男的身上,這一問題更為典型,當父母在事業上努力打拼時,他們也在盡自己最大努力指引孩子的人生。不過這種“忙里偷閑”式的教育方式,效果依然不佳,這樣我們更加疑惑,魚和熊掌注定不可兼得嗎?
對于孩子而言,父母縱使有著天大的理由,也不能解釋他們缺席自己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好的玩伴。不過在大部分的中國家庭中,許多孩子的童年都是與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一起帶大的。這段被父母忽視的時光,恰恰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如果孩子此時得到充足的心理呵護,就能獲得充分的安全感。否則,就有可能終生走在尋找的路上。在一個大流動的社會背景下,很多人如鐘擺一樣隨波逐流,并不都能過上想要的人生,有時確實很無奈、無力。但是父母無論如何也不能逃避自身責任,給孩子留下傷痕,給自己留下傷痛。
高肖男不止一次的提到,父母對自己的陪伴太少,父母對金錢要看得更加重要。但是作為父母,高爸爸高媽媽確實有自己難言的苦衷。說到最后,這也并不是一個誰是誰非的問題,在此也無法得出完全正確的答案。對于孩子而言,靈魂的陪伴與物質的給予,到底哪個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