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娛樂網訊 www.tianyan360.cn 8年前,江蘇衛視《非誠勿擾》首播,這檔以相親為主要模式的節目不僅觸及了大齡男女“恨嫁恨娶”的社會熱點,引發極高關注度,最高破5的收視率,也成就了中國電視史上的一出奇觀。
8年后,江蘇衛視《新相親時代》占據每周日晚的黃金地盤,透過父母在臺前為兒女相親這一方式,再次將國人的婚戀紋理搬上熒屏研磨細究。
動機
再做一檔相親節目的背后邏輯:還父母參與其中的權利
知乎上,“你相親遇到過哪些奇葩事”有1800多個回答。“父母逼婚”和“剩女現象”,加劇了時下青年人的“婚戀焦慮”,與之相伴的是單身青年在適婚青年中的比例日益上升,大齡青年的“不婚”情況愈發普遍。甚至于不久前一部莫須有的《淑女的品格》,只因觸及了“大齡單身女性不婚”這一炸點,就立馬燃起萬千網友為之沸騰。深耕情感婚戀市場多年的張紅巖堅信,“相親是一個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的剛性需求”。在她看來,再做一檔相親節目既是順勢而為,也是剛需所致。
據民政部公布的相關數據顯示:每一分鐘里,中國有22對新人拿著戶口本走向民政局,進入婚姻生活;同時,8對夫妻在另外一個窗口簽下宣告分道揚鑣的離婚協議。眼下,中國的結婚率和離婚率曲線漸漸逼近一個閉合的大于號。而在婚姻的圍墻之外,還站著2億單身者。
對于中國社會來說,“相親”這種步入婚姻的前奏自古綿延從未有過休止符,只不過在延續到現代生活中后,又滋生出迥異的價值觀和評判標準。從子女單槍匹馬上陣,到由父母親人簇擁達成集體作戰,不同年齡、不同立場的個體以及家庭來看待“相親”和“擇偶”,五光十色的價值觀碰撞,自然而然激發出真實的情感和理念沖突。
“如今90后全面進入‘相親時代’,95后已加入被催婚行列,這一代的年輕人,具有鮮明的追求獨立、強調自我的氣質,因此他們在婚戀選擇上,往往容易忽略父母的感受。”基于這樣的“新時代”氣候,張紅巖將“撮合”子女帶父母相親這一形式,視為促成兩代人親密對話的一個契機。
突破
三個現場最大化發酵真實沖突,懸念和起伏貫穿始終
放眼國內電視平臺,江蘇衛視絕對屬于單身汪的“救世主”之一。誕生于2010年的《非誠勿擾》開播八年,依然捍守著龐大的受眾市場,去年通過整體環節的改裝升級,以及“心動區”與“觀察區”的細節創新,跟隨觀眾需求的更迭走出了生活服務的新路徑。由同一個團隊操刀的《新相親時代》,在構建節目骨架時保留了“前輩”標志性的亮燈與滅燈設計。“這部分的邏輯是一脈相承的,讓具有選擇權的父母先保持觀察,根據雙方交流溝通的情況,再來決定是否為嘉賓留燈。”與此同時,為保證節目的懸念性,給予子女為心儀嘉賓“爆燈”的權利。如此一來,父母在把關時淘汰掉的人選,可能因為兒女的情有獨鐘,而出現“起死回生”的局面。
站在臺上等待六組家庭考察的男/女嘉賓,不再孤立無援,節目組為留在“第三現場”觀察的嘉賓父母特設“上帝視角”——不僅能將“第一現場”六組父母長輩的表現盡收眼底,還能一睹“第二現場”單身嘉賓的顏值儀態,并在子女作出最終選擇之前,擁有一次“淘汰”權,替兒女去掉一名在父母看來并不合適的對象。當然,在終身大事上具有最終決定權的,始終還是當事人。所以不管“爆燈”也好,還是有權利對父母的選擇say no,都被制片人張紅巖認為是節目原則所在:“婚姻大事上,父母應當擁有表態的機會,而成年子女也應為自己的終身幸福勇于作出決斷。”
借助“三個現場”的相互作用,《新相親時代》希望既能展現父母和子女各自鮮明的立場,也幫助他們在矛盾與沖突中尋求理解與共鳴。
思考
關于中國式婚戀,任何時候都有被探究的價值
中國的相親類電視節目,興衰輪回,其實已經有三十年的歷史。1988年國內出現第一檔電視相親節目,到2010年《非誠勿擾》的誕生,電視熒屏曾經涌現出一輪又一輪相親節目熱潮,然而大浪淘沙之后,只余《非誠勿擾》繼續經營。
“我們想在這樣一檔節目里,讓觀眾看到中國當前社會背景下,最真實、全景的婚戀市場畫像。”幾年來面試過成千上萬男女嘉賓,張紅巖笑稱自己和團隊里的小伙伴都可謂百煉成鋼,她相信熱衷扎堆公園推銷兒女的父母有之,為兒女求一幸福歸屬而挑戰電視節目的爸媽同樣有之。在單身子女和他們的父母因為“脫單”“成家”而苦惱時,張紅巖和她的小伙伴們對《新相親時代》寄予的,是能為這樣的整個家庭帶來機會和希望,“相親節目無論形式如何發展,節目內核要落足于展示、引領正確婚戀觀和價值觀。我們節目呈現出來的效果是笑中帶淚的,希望能借此還原‘相親’本身的美好與真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