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娛樂網訊 www.tianyan360.cn 優良的家風,不僅能對家庭成員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更會對社會做出巨大的貢獻。
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謝謝了,我的家》3月31日(周六)19:30即將播出第十一期節目。在本期節目中,我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90后設計師范石鐘、航天火藥雕刻師徐立平以及著名琵琶演奏家吳蠻現身講述了他們的家風故事。
“嫦娥之父”歐陽自遠講述探月歷程 坦言自己“不夠格”
眾所周知,探測月球并非易事,一個國家要想成功探月,必定離不開大批專業、執著的科研人才,而要想成為這樣的人才,也必須要有過硬的“真本事”。
作為我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在科研方面無疑算得上是一個有“真本事”的人。而談及他是如何練就這般“真本事”的,歐陽自遠透露是因為自己一直將父親的那句“一定要學好真本事”銘記于心。數十年間,歐陽自遠也一直學習、鉆研,努力學好真本事。
“年輕的學子,你們應該去喚醒沉睡的高山,讓它們獻出無盡的寶藏。”在當時中國礦產資源極度匱乏的背景下,面對這樣的號召,歐陽自遠毅然決然地選擇北京地質學院,渴望從中學習“真本事”,并將它投入到祖國的發展建設中去。
又是同樣的理由,為了讓國家實現月球探測,歐陽自遠鍥而不舍地探索奮斗了四十五年,光是前期準備的過程就長達35年,而后又經過了十年的論證,“嫦娥一號”才正式進入實施階段,可以說,歐陽自遠的大半輩子奉獻給了科研。
節目里,當主持人敬一丹談及人們稱呼他為“嫦娥之父”的時候,歐陽自遠卻謙虛地說自己沒有這個資格,他坦言“這是我們全體共同努力的結果,成千上萬的人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正是因為有無數歐陽自遠們報效國家的赤誠之心,祖國的“探月夢”才成為了現實。
他們究竟付出了多少心血?“嫦娥一號”背后還有什么奮斗歷程?
徐立平暢談“嚴謹”家風 大國工匠原來是這樣煉成的
與歐陽自遠一樣,徐立平也有著一身常人難以企及的“真本事”。作為一名航天火藥雕刻師,徐立平可謂是“用生命在工作”。因為迄今為止,沒有任何足夠精細的機器可以為導彈固體燃料發動機的火藥進行微整形,只能通過人工調整,而只要雕刻的火藥藥面精度超過了0.5毫米的誤差,就很有可能使導彈武器偏離軌道。在火藥上動刀,稍有不慎就會引起燃燒甚至爆炸,這個被稱為“在炸藥堆上工作”的崗位,其危險程度可想而知。
盡管這項工作的難度與危險程度都超乎尋常,但經徐立平之手雕刻出的火藥藥面誤差卻不超過0.2毫米。因為對于他而言,秉承嚴謹細致的工匠品質一直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做事就要做到最好”,這是父親從小就教導他的。
對兒子有如此高的要求,是因為徐父自身就是個做事不含糊的人。作為一名航天導彈車駕駛員,徐立平父親除了每天對車子進行檢修,還會保持著車子的里外一致干凈,因而他的車在審驗的時候常常被評為“范車”。不只是徐父,從事航天統計運算工作的母親也是極致細心。節目里,徐立平透露,出自母親之手的賬本不僅從來沒有過錯賬,而且非常的整齊漂亮,常常被當作范本展示。在如此嚴謹整肅的家庭氛圍熏陶下,徐立平也繼承了父母的好品質。
更令人敬佩的是,徐立平自曝一家子都是“航天人”,除了三個在上學的孩子,徐立平一家11口人都默默地在各自的崗位上為航天事業奉獻力量。他們又是怎樣對待工作的呢?這樣的嚴謹家風對徐立平的孩子又有什么樣的影響?
“設計天才”范石鐘現場展示“能救命的設計” 爺爺的一句話竟影響了他一生?
盡管是一名90后的年輕設計師,范石鐘在設計領域取得的成績可不容小覷。
1992年出生的他迄今為止已經包攬了120多項國際設計大獎,這其中還包括了有全球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德國“IF國際設計大獎”和全球設計界公認最高獎項的德國“紅點獎”。2015年,范石鐘更是榮登《福布斯》“中國最具發展潛力設計師30強”榜單,其設計水平可見一斑。
而范石鐘的作品之所以能得到世界的青睞,當然不止有創意這么簡單,更關鍵的一點是“有意義”,對社會有意義。
正是秉承著爺爺那句“人這一輩子要做很多有意義的事”,范石鐘才設計出了許多對社會有意義的作品。節目里,他現場展示了自己設計的作品——“生命滑梯”。據范石鐘介紹,它可以高效地運用到火災的高層救援中去。救援時,只需要五秒,人們就可以像玩滑梯一樣從高樓中安全滑下。而談及設計靈感,他透露,自己經常看到火災新聞報道,發現“高層救援”是一項世界性難題。為了攻克這一難題,范石鐘在歷時兩年歷經無數次失敗后,終于完成了這項“能救命的設計”。
除了“生命滑梯”,他還設計了運用于靜脈注射的定位注射器、幫助挖掘機駕駛員降低安全風險的“尊掘者”挖掘機…其每一件設計作品都具備了實際的社會意義。
節目里,他還會分享哪些有意義的經歷?爺爺對范石鐘設計之路還有哪些影響?
“琵琶女王”吳蠻分享成長經歷:與父親吳國亭“蠻”勁相承
范石鐘憑借“有意義”的設計讓世界看到了這個獨具匠心的中國90后設計師 ,而琵琶演奏家吳蠻則憑借自己的“蠻”勁讓琵琶這件中國傳統樂器為西方世界所熟悉。
1999年,受美國總統克林頓之邀,吳蠻走進白宮演奏,讓白居易筆下“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美妙之音走出國門。2006年,對世界都有極高影響力的《紐約時報》更是用整版篇幅報道了吳蠻的音樂成就。而觀其成功的背后,除了有精湛的演奏技藝與深厚的傳統音樂造詣支撐,更離不開她骨子里遺傳的那股“蠻勁兒”。
原來,吳蠻的父親吳國亭也是個“蠻”人,作為中國花鳥畫創新派的領銜人物,吳國亭從前竟一直畫的是油畫,直到50歲那年才開始突然轉畫國畫的。對此,吳蠻笑稱“他‘蠻’在我前面了”。而正所謂有其父必有其女,吳蠻的“蠻勁”毫不亞于父親吳國亭。受到小提琴大師斯特恩的啟發,她帶著琵琶和蠻勁兒只身一人去到美國闖蕩。對于她來說,卡內基音樂廳和林肯藝術中心一直是她夢寐以求的演出舞臺,而經過不懈的努力,她最終成功登上了這兩座音樂殿堂。
吳蠻在談及成功經歷時,大展笑顏,不僅是為自己自豪,更是為祖國自豪,因為她憑借自己的蠻勁兒讓世界聽到了琵琶聲的美妙。
除了這些,吳蠻背后還有什么勵志“蠻”事?父母對她還有怎樣的影響?更多精彩,敬請期待3月31日(周六)19:30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謝謝了,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