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個小時的腔鏡手術剛剛結束,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普通(新生兒)外科主任醫師馬麗霜的手上滿是手術手套的勒痕。如果不是病人家屬提醒,她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發白僵硬的雙手,此刻她滿心掛念的全是剛剛搶救回來的膈疝寶寶。在馬麗霜的醫者生涯中,這樣的場景可以說是家常便飯,奮戰在生死的最前線,拼盡全力地去搶救每一個膈疝寶寶,“救人”是馬主任從醫的初心,也是她為醫三十多年來堅定不變的信念。
“我做新生兒手術不是耍帥??幔且槔?,要精準,要柔和地去操作”
從2000年開始,馬麗霜開始接觸腔鏡手術,之后的十幾年時間,她一直致力于推廣腔鏡手術治療新生兒膈疝。因為相比大孩子,尤其是成人來說,新生兒的組織非常嬌嫩,在實際的手術過程中,操作空間可能只有一個雞蛋大小。對比傳統外科手術,需要將手伸進腹腔去修復缺損,腔鏡手術對孩子的打擊傷害更小,同時對醫生的要求也就更高。“我做新生兒手術不是耍帥???,是要麻利,要精準,要柔和地去操作。”手術過程中的每一刀、每一剪、每一個精細的動作都需要醫生憑借自己的經驗,精準、柔和地操作,若稍不留神器械戳到哪兒可能就是一個洞。每一次的手術,不僅是對膈疝寶寶的生死考驗,也是對醫生醫術的嚴峻挑戰。
2018年12月,馬麗霜及其團隊為出生僅24小時的膈疝寶寶小唯一進行了微創腔鏡手術,她手持著30厘米的腔鏡在身長只有50厘米的膈疝寶寶身上進行手術,如同走鋼絲,容不得半點出錯。經過4個小時的生死較量,馬麗霜拼盡全力,終于搶救成功。她再一次用雙手為膈疝寶寶贏得了生的機會,也為一個瀕臨絕望的家庭帶去了希望。
“這些孩子如果沒有人治,我來治”
新生兒膈疝,是一種先天性嚴重結構畸形,因其40%~60%的死亡率,至今仍被稱為世界性難題。在高死亡率面前,很多父母都望而卻步,很多醫院也都束手無策。當胎兒剛被查出膈疝的孕媽媽找到馬麗霜時,幾乎每個人都是滿臉愁云,憂心忡忡。面對那些可能都沒有機會降生的孩子,她不忍心,更不甘心。“可能好孩子很多人都能治,那大家都去治,但是這些孩子如果沒有人治,我來治。”馬麗霜的話猶如一道微光點亮了所有膈疝寶寶家庭,“特別絕望的時候,是她給了我們希望”。
考慮到技術問題,在高達70%的致死率面前,很多醫院和醫生出于醫療安全指標等原因,不敢接收膈疝寶寶,但對于馬麗霜來說,“我想救人”就是第一原則。在救治膈疝寶寶的這些年,即使遭受過質疑和不解,經歷過失敗和遺憾,但她也從未想過放棄,因為在她看來“生命是無價的,是不能拿任何指標去衡量的”,每一個膈疝寶寶都值得全力以赴。正是那些一個個被馬立霜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的小生命,給予她莫大的精神鼓勵,支撐著她不懼壓力,在救治膈疝寶寶的道路上繼續勇敢前行。
“關愛可能很微小,像拂曉的晨曦一樣,但希望它能夠關愛孩子的一生”
什么是醫學的使命?在馬麗霜看來,醫學使命不僅僅是對病況的施救,還有對生命全周期的關注。這種關注不單一是指生理上的健康,還包括心理上的健全。普通外科手術留下的刀痕最少也要四五厘米,而且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拉長。突兀刺目的傷口就像是一個“夢魘”,時刻提醒著膈疝患兒自己是有病的孩子,對他們的成長產生陰影。“我們治病,首先是要把孩子生命挽救回來,但同時也要對孩子將來一生的健康負責任”。選擇微創腔鏡手術,不僅在生理上最大程度減輕手術對膈疝寶寶的傷害,在心理上也長遠照顧到膈疝寶寶的健康。
馬麗霜立足于眼下,著眼于未來,竭盡所能地為每一個膈疝寶寶一生的健康而夙夜匪懈。但是對于重癥膈疝患兒來說,有時候遺憾還是可能會發生,那些沒有被救治回來的寶寶也成為了馬麗霜心中永遠抹不去的痛點,每每提及這些,馬麗霜都忍不住哽咽落淚,“這些永遠是我的內心深處的痛,永遠會非常清晰的”。
2014年,膈疝寶寶小西在術后沒有挺過恢復期遺憾離世,為了紀念小西,也為了能幫助到更多的膈疝寶寶,馬麗霜和樂予基金會共同成立了“曉曦新生兒膈疝專項基金”。“曉曦,拂曉的一縷晨曦,這個關愛可能很微小的,像拂曉的晨曦一樣,只是那樣一線的關愛,但它也是希望能夠關愛孩子的一生,”馬麗霜希望能通過這個基金會呼吁更多的人加入關愛膈疝寶寶的行動中來,給予膈疝寶寶們一些力所能及的關懷。
作為一名醫生,尤其是一名兒科醫生,馬麗霜難免會遇到不理解和不信任。每當困難的時候,她就把那些寶爸寶媽發來的短信再拿出來看一遍,“每次看的時候就是覺得做這一切都值得,那些日日夜夜看著孩子、守著孩子,都值得。”馬麗霜真情實感地把每一個膈疝寶寶都當做自己的孩子來對待,從術前評估到術后觀察,堅持親力親為,如同媽媽般為孩子全身心付出。“因為熱愛,你就可以堅持下來。”她的真情付出讓膈疝寶寶們親切地稱她為“馬媽媽”,她的醫者精神更是獲得網友由衷的點贊感慨:這才是中國需要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