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徐州,有一個村莊,這里的村民幸福安康;人們臉上也都喜氣洋洋,這里就是遠近聞名的馬莊村。但三十多年前,剛剛上任的書記孟慶喜,面對的卻是一個貧困村,落后村。是他帶著村里的老百姓,艱辛付出,在經歷了許多個“春夏秋冬”后,把這里變成了一個祥和的、幸福的村莊。
成為馬莊村書記,帶領村民走上創業道路
1986年底,馬莊迎來了建國以來的第四任書記——養雞大戶孟慶喜。領導對他說了一句話:要是不困難,就不找你了。
擺在他面前的是一個村集體資產負債的"爛攤子"。全村只有4臺廢舊拖拉機和設備陳舊的磚廠,還欠下銀行46萬元。
孟慶喜沒有被這樣的景象嚇倒。為了全心全意建設農村,帶領鄉親們改變現狀,他自斷后路,把養雞場賣了。他首先召集了村里36名黨員,50多名群眾代表,開會理清思路,定下了“2年小變化,3年中變化,5年大變化”的發展目標。
在發展村辦企業的過程中,孟慶喜注重實事求是、量力而行。1987年,他依據馬莊村地下資源豐富的實際情況,提出興建一座年產10萬噸煤的中型煤礦,得到了上級政府和全村群眾的支持。沒有資金,立刻集資,沒有機器,就靠人力。兩三百人吃住在工廠,三班倒挖坑,用一個月的時間,移走了三萬六千立方米的土石方。由于當時中央提倡大辦鄉鎮企業,煤炭供不應求,馬莊村用三個月就還清了集資款和46萬欠款。1988年底,村里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后,孟慶喜帶領村民制訂了“地下積累,地面發展”的工業發展新目標。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馬莊村相繼落成石磚廠、水泥廠等,并于1991年成為徐州市表彰十大企業集團之一。
堅持文化立村,馬莊村文化與經濟快速發展
馬莊村的經濟發展逐步走上了正軌,但是由于馬莊村的知名度較低,招商引資無法進入,銀行貸款也無法審批,面對這樣的困境,孟慶喜想到了一條獨特的路。馬莊的文化底蘊比較厚實,每逢豐收或農閑,農民們常敲打鑼鼓、舞龍舞獅,開展文藝活動。孟慶喜因此心生一計,把目光投向文化產業,決定帶領全村趟出一條文化立村、文化搭臺、經貿唱戲的路子,試圖通過這樣一條路打響馬莊名氣,把馬莊經濟快速發展起來。
1988年秋,孟慶喜決定組建起農民銅管樂團。面對孟慶喜的獨辟蹊徑,村里村外都有人質疑:“樂團能吹來票子嗎?”孟慶喜用實際行動給出了答案:能吹出票子。成立后的樂團先是在縣里團拜會上演出,一鳴驚人后又受到徐州電視臺邀請,在春晚上表演了7個節目。一炮而紅的馬莊村樂團,吸引了大批的投資及洽談。
孟慶喜還以農民樂團為骨干,組織群眾開展了諸如升旗儀式、周末舞會、農民運動會等喜聞樂見、文明向上的文體活動,使村民們在寓教于樂的活動中,受到了潛移默化的教育,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馬莊現象”。
歷經波折,農民樂團再度崛起
2001年,國家為了可持續性發展,也為了改善生態,保護環境,陸續地關停了部分煤礦和粗放型企業,而馬莊村在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尋求轉型的同時,原本辦的紅紅火火的農民樂團,卻因為經費緊張,遇到了人員流失的問題,最窘迫時,一度只剩下7位團員。
在這樣的難關下,孟慶喜決定讓自己的兒子孟國棟加入到樂團管理樂團事宜,自己停薪留職專心做村里的企業。孟國棟將原本公益性質的樂團轉型成為有償樂團,不論大小活動都參加,常常出現連續趕場的情況。樂團里的所有隊員都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心力。因為大家的齊心協力,樂團再次得到發展。馬莊村的產業在孟慶喜的努力下,也逐漸往精密鑄造,摩托配件,紡織印染等方向轉型。
就在馬莊村的經濟擺脫了困境,再次發展之際,馬莊村的農民樂團也走出了國門,登上了世界的舞臺。2007年,馬莊村的農民樂團,受到來自意大利久里亞諾瓦市的邀請,參加這里的第八屆久里亞諾瓦國際音樂節。為此,大家早早著手準備,付出艱辛的努力。四個月后,他們站到了國際舞臺上,并為所有在場的觀眾和評委,帶來了一場精彩的演出。
孟國棟接棒父親事業,迎接總書記到訪
2007年,孟慶喜的兒子孟國棟接棒成為了馬莊村的黨委副書記。在孟國棟的努力下,馬莊村迎來了第三次轉型。孟國棟帶領村民,將村里特色的廟會、農民衍生品、元宵燈會等,和潘安湖景區結合,大力發展民俗文化體驗區,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同時帶來了大量的旅游創收。廟會中的香包,甚至成為了馬莊村的一大產業,申請成為徐州市“文化遺產”,在全國范圍內打響了名聲。
2017年,總書記來到馬莊村,參觀了馬莊村的陳列館,看了農民樂團的演出,對馬莊村的發展提出了表揚。孟慶喜說:“還是要感謝這個時代,才能讓新農村有機會去發展”
孟慶喜數十年如一日,始終不渝地堅持以民為本,走共同富裕全面發展的道路,和自己的兒子一起,為馬莊村的發展做了巨大的貢獻。今晚節目,讓我們一起認識馬莊村這兩位書記,共同感受馬莊村人的幸福和安樂!今晚21:10,江蘇衛視《美好時代》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