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名字你我應該都知道,她叫江竹筠,是紅色經典讀物《紅巖》中“江姐”的人物原型,是在渣滓洞監獄受盡酷刑而堅貞不屈的革命女烈士。
2019年8月20日,是江竹筠誕辰99周年。大型文化紀實尋訪類節目《閃亮的名字》第二季走近江竹筠,制片人陳辰和演員宋軼帶領我們一起緬懷這位偉大而無私的巾幗英雄,緬懷她的革命事跡和紅色信仰。
故事從江竹筠犧牲前緊緊揣入胸前的一張老照片開始,照片上是她不滿兩歲的孩子彭云。在身陷囹圄之時,江竹筠內心深處最讓她放不下的是家中的幼兒。“假若不幸的話,云兒就送給你了,盼教以踏著父母之足跡,以建設新中國為志,為共產主義革命事業奮斗到底。”江竹筠在昏暗的牢房里給家人寫下這份托孤遺書,究竟是怎樣堅定不移的信仰,讓江竹筠拋下不足兩歲的孩子毅然赴死?
這份托孤遺書被世人稱之為“紅色遺書”,據稱是江姐在獄中用藏起的竹筷子就著棉花灰燼調制成的“墨水”,在一張簡陋的毛邊紙上寫成。書信里還有一句話讓人印象深刻:“孩子們決不要驕(嬌)養,粗服淡飯足矣。”這一字一句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江姐——除了是英雄之外,她還是一個有著自己育兒經的母親。她告誡大家對孩子切不可嬌寵溺愛,也希望孩子能繼承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那么,江竹筠的家教理念與她自身的成長經歷有沒有關系?
在節目尋訪過程中,江竹筠孫子彭壯壯一家、表弟李萬里、當年的好閨蜜何理立、戰友盧光特的女兒、渣滓洞獄友何雪松的女兒……他們都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追思江竹筠同志走過的人生足跡。97歲高齡的何理立老人正在北京友誼醫院療養,她患有阿爾茲海默癥十幾年,很多事情都記不清了。但是當陳辰拿出江竹筠和她兩人合照的老照片時,何奶奶很快便反應過來,激動地說:“這是我,那是江姐。”這樣刻骨銘心的革命友誼讓人感動,那又是怎樣深入骨髓的記憶,讓一個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九旬老人念念不忘?
今天是8月20日,恰逢巾幗英雄江竹筠的生日。今晚21:30,讓我們守候在電視機前,觀看這期《閃亮的名字》,深切緬懷江竹筠為新中國成立而壯烈犧牲的卓著功勛,對她說一句:“江姐,生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