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娛樂網訊www.tianyan360.cn 開播首日csm59收視率破1%,張譯用反特刑偵劇《光榮時代》打開了秋冬熱劇的大門。從無人問津的“龍套”到摘獲視帝,從劇集中的綠葉配角到如今的收視率保證,一路走來,張譯始終低調打磨自己的演技。有觀眾點贊他稱:“生活中,他是那個最低調的存在;但電視劇里,他卻是那個演啥像啥的‘變色龍’”。
從泥土地挖出來的張譯 被“嫌棄”的前半生
張譯曾在采訪中開玩笑稱,自己的前半生是被“嫌棄”的。據悉,張譯從小的理想是當播音員,他從高二那年開始就一門心思考北廣。第一年高考,張譯通過了專業考試,但是沒到畢業時間,遺憾錯過錄取;第二年高考,他躊躇滿志填了唯一的志愿“北廣”,卻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如愿。
以為與夢想擦肩的張譯,在家人的勸說下報名了哈爾濱話劇學院表演學習班。半年的專業學習之后,他發現自己喜歡上了話劇,并如愿成為了北京戰友話劇團的一員。但是,在話劇團,張譯依然沒能順心如意:別的同學都演上主角的時候,他只能在晚會中演雙簧;別的同學都忙得不亦樂乎的時候,他甚至連自己的處女秀都以失敗告終。
就這樣,張譯做過主持,寫過會議紀要,執筆過主持人串詞……終于,他決定自己開始寫劇本。正是這個決定,改變了張譯的一生。
完美詮釋小人物的“灰頭土臉” 演員張譯嶄露頭角
天生長相不占優勢的張譯,從話劇舞臺轉入影視圈的初期,只能用塑造人物的飽滿情緒來感染觀眾。所以,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張譯的劇中角色都是在現實里四處摸索的底層小人物,給人一副“灰頭土臉”的感覺。
比如,《士兵突擊》里出身農家、本分要強了老班長史今;比如,在《我的團長我的團》里地主少爺出生最后卻為了抗日事業獻出自己生命的孟凡了;比如《兵團歲月》開朗熱情、投東北兵團的小提琴天才喬海洋;再比如《北京愛情故事》中留在北京打拼的農村窮小子石小猛……張譯塑造過很多熒屏經典角色,但都無一例外透著一股子泥土孕育出來的田園氣息。但,也就是這樣小人物的飽滿張力,讓年輕的張譯開始漸漸嶄露頭角。
演什么是什么的“多面手” 演技爆發奪視帝
多年悉心打磨演技,讓張譯終于迎來了自己演藝事業的巔峰。2012年,張譯主演的年代溫商勵志劇《溫州一家人》開播,張譯在劇中飾演有點小文采,有點小倔脾氣的周麥狗。與以往的熒屏角色不同,第一次,張譯的角色氣質開始突破農民的憨厚倔強,而摻雜進了傷人的精打細算。由此,張譯開始了自己的“多面手”裂變。
2014年3月,張譯參演由陳可辛執導的打拐題材電影《親愛的》,那個一直困在丟失孩子中無法解脫,卻又要佯裝鎮靜繼續生活的父親韓德忠被張譯演繹得恰如其分。他也憑借該劇獲得了第30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男配角獎。
2017年,張譯的都市商業劇《雞毛飛上天》開播,這也成為了他表演事業的最大拐點。劇中,張譯事飾演孤兒陳江河,從小耳濡目染大人們雞毛換糖的他,很快學會了怎么快速對貨物進行估價交換,獲得最大利益。他走南闖北跑遍大半個中國謀生計,演繹了一段跨越半個世紀、跌宕起伏的商界傳奇。精湛的演技,讓張譯一舉攬獲第23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最佳男主角獎,榮登“視帝”寶座。
這段時間的張譯,通過不斷的作品輸出,完成了自我在觀眾心目中的重塑。從《山河故人》到《我不是潘金蓮》,從《紅海行動》到《攀登者》,經過大導演不斷地錘煉,張譯被磨礪得日漸光亮。于是乎,那個觀眾眼里略帶泥土芬芳的張譯,變成了能駕馭不同角色,能演出軍人的血性,屌絲的無奈,煤老板的張揚,演什么就是什么的“多面手”。
《光榮時代》里演技爆發 這次要做“變色龍”
正在江蘇衛視幸福劇場熱播的《光榮時代》,則讓張譯的演技得到了一次完整爆發。劇中,張譯飾演地下黨員鄭朝陽,作為潛伏在戰事開始前的北平我黨地下工作者,面對千變萬化的局勢,他需要時刻變換人物身份和角色,游走在各種勢力的絞殺與博弈之間,堪稱一條“變色龍”。
一方面,在劇中他飾演的是一個純正的好漢,面對敵人的圍捕,依然能夠談笑風生,不僅能夠掩護自己,還能利用手邊一切資源進行全城布局。另一方面,由于身份的特殊性,他需要時常“換裝逃亡”。這也讓鄭朝陽這個角色,在短時間內結合了之前所有張譯扮演過的角色的棱角。
在《光榮時代》中,張譯的對手戲演員是老戲骨黃志忠,既能在《人間正道是滄桑》等大劇里正義凜然,也能《家常菜》、《咱家那些事》等生活劇里接地氣。他飾演鄭朝陽的哥哥鄭朝山,劇中兄弟倆人上演各種糾纏與爭奪。
這一次,兩位實力派演員的同場飆戲將迸發出怎樣的花火?一起在《光榮時代》中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