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娛樂網訊www.tianyan360.cn 《山海情》,“山”代表寧夏,“海”代表對口幫扶的福建。
三十年時間,在福建的支援幫助下,寧夏西海固從“干沙灘”變成“金沙灘”,從“戈壁荒漠”變成了如今的“塞上江南”。
《山海情》在江蘇衛視幸福劇場播出之后,再度掀起一輪收視狂潮。觀眾感嘆于當年自然環境的惡劣和生存之艱,更感動于老百姓脫貧路上的奮斗不止。
“真實”,是《山海情》給觀眾的第一觀感。劇中幾個重要角色,都有原型可循。而據他們回憶,當年的真實情況,卻遠比電視劇更加艱苦復雜。
謝興昌(馬得福原型)
——“我們當年,比電視劇更苦更窮”
劇中,黃軒飾演的馬得福,是寧夏黃土之上無數基層干部的縮影。他的原型,就是閩寧村的第一任村支書謝興昌。1997年,西海固啟動吊莊移民工作,但是和劇中的情形一樣,起初開始得并不那么順利。
村民們不愿意搬,謝興昌就去附近農場掰玉米、高粱,“讓大伙兒知道,搬來這兒能種活糧食。”村民們搬遷途中往回跑,謝興昌就苦口婆心地勸,“要向前看,總會好起來的。”
《山海情》中,老百姓住地窩子、村民們在吊莊途中來了又回、種蘑菇等劇情,其實都是謝興昌的真實經歷。劇中馬得福們經歷過的沙塵暴,謝興昌至今都記憶猶新,“萬丈高的沙塵像戰車一樣滾滾向前,遮天蔽日的,真的非常恐怖。”
謝興昌表示,“《山海情》中看到這些場景,很真實。只是,我們當年比電視劇演的還要更苦更窮。”
但即便如此,謝興昌和村民們還是留了下來。買地、蓋房、發展生產……與此同時,福建的幫扶力量也源源不斷而來,帶著他們一起建大棚、做肥料、種蘑菇。
如今,閩寧鎮的常住人口已經超過5萬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超過15000元。鄉親們過上了好日子,謝興昌對當初的決定很是驕傲,“特別正確,非常正確的。”
林占熺(凌教授原型)
——“我要把論文,寫在農民的錢袋里”
劇中,閩寧村的脫貧之路,離不開“致富菇”。而說起種菇,“頭功”應該記給凌教授(黃覺飾)。現實生活中,凌教授的原型是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年近八旬的林占熺。
1997年4月,林占熺帶著6箱草種來到寧夏。一下車,他就被眼前的場景驚呆了,“天上沒鳥飛,風吹石頭跑”,林占熺這樣形容道。
他決定先幫農戶們種菇掙錢,但當時北方幾乎沒有栽培食用菌的經驗,加上寧夏天氣干燥寒冷、晝夜溫差大。到底能不能成功,林占熺也沒有把握。
實地考察過后,林占熺決定搭棚種菇。為了隨時檢查溫度變化,他干脆就住在了菇棚里。劇中,凌教授好幾天不洗頭、不洗澡,對林占熺來說根本就是常態。就這樣,半年后,第一批雙孢菇實驗成功。從此,蘑菇產業開始在這片戈壁灘上蓬勃發展。
如今,已經79歲高齡的林占熺,依然往返于寧夏、福建兩地。他說,“我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寫在農民的錢袋里。”
樊學雙(陳金山原型)
——“我想幫助更多寧夏人脫貧致富”
《山海情》中,郭京飛飾演的陳金山,承包了劇中不少笑點。有觀眾甚至戲稱,“他是整部劇的轉折”。而他的原型,就是清華大學博士畢業的樊學雙,一名普通的福建援寧干部。
劇中,陳金山通過聯系福建當地工廠,將閩寧村青壯年勞動力向外輸出,為老百姓尋得了一條務工之路。而現實生活中,樊學雙則是把生產車間建到了家門口,將工作崗位“送”上了門。
2016年,樊學雙掛職隆德縣,那里基本都是老人、小孩和留守婦女們。為了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樊學雙聯系一些工廠,把生產車間就建在了隆德縣。這樣一來,留守婦女們既可以打工賺錢,又可以照顧老小。
不僅如此,樊學雙還建立了當時寧夏第一家殘疾人托養創業中心,為殘障人士培訓職業技能,提供工作崗位。曾經無所依的人們,在樊學雙的幫助下,漸漸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劇中,陳金山掛職期滿后,離開閩寧村回到了福建。但樊學雙在2018年底掛職期滿后,依然選擇留在了隆德縣,他說:“他想幫助更多寧夏人脫貧致富。”
林月嬋(吳月娟原型)
——“我們跟寧夏,是兄弟姐妹情呀”
劇中,姚晨飾演的吳月娟,雖然戲份不多,但是卻成為了陳金山、馬得福等人最堅強的后盾。她為村民們申請無息貸款,為他們搭棚種菇免去了后顧之憂;她對接福建工廠,安排閩寧村勞務輸出……
她的原型,就是福建省扶貧辦原主任林月嬋。1997年,林月嬋第一次去到寧夏,雖然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但當地的貧困程度依然超出她的想象。“站在這片土地上,你都難以相信,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到底怎樣生存。”林月嬋表示。
有多窮?孩子們穿著到處是補丁的衣服,老師們蹲在地上用樹枝教孩子們識字,老百姓的家里連碗筷都沒有,井里打出來的水都是黃沙和苦味……林月嬋當時就下決心,“我一定要讓這個地方富起來”。
從移民吊莊到坡改梯,從井窖建設到勞務輸出,從菌草推廣到招商引資,從聯辦醫院到援建學校,林月嬋的身影,忙碌在閩寧村的每一個角落。
如今的寧夏西海固地區,早已看不到“苦瘠甲天下”的影子。如今的林月嬋,已經是一名75歲的花甲老人。2007年,林月嬋退休后,被返聘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顧問,依然為這片土地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說起過去這些年的付出,林月嬋的話很樸實,“我們跟寧夏,是兄弟姐妹情呀!”
從“一個困難接著一個困難,一個事情接著一個事情”到“那未來真的來了”。致敬,這片土地上每一個向陽而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