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播出的《最強大腦》第二期節目中,繼“中國雨人”周瑋之后,出現了歷史上第二位滿分選手——最聰明的“迷宮行者”鮑橒!不僅選手天賦異稟的腦力讓評審和觀眾們訝異不已,同時“史上最強道具”,堪稱是世紀難題的“蜂巢迷宮”也引起了廣泛關注。在贊嘆鮑橒過人智慧的同時,“蜂巢迷宮的幕后黑手究竟是誰?!”、“是誰設計出這么變態的題目?”也成為了網友熱議的話題。迷宮背后的操控者——來自北京師范大學腦與認知學院的科學團隊接受了記者的深度采訪,獨家揭秘“史上最強道具”是怎樣煉成的。
擬出千張畫稿可辦展覽
這次電視史上的首次迷宮挑戰,是《最強大腦》幕后科研團隊做出的最“大尺度”的嘗試。“這是一場讓專家腦洞大開的創作!”來自北師大的李添教授透露。考慮到第一季的挑戰中,幾乎沒有純靠空間認知的挑戰項目,第二季中幕后“最強團隊”致力于創造脫離記憶的挑戰項目。在創作的最初,團隊的想法是打造一座前所未有的異“異形迷宮”。為了打造這一前所未有的挑戰,專家們可謂是集體“腦洞大開”。
專家解釋道:“我們在創作的過程中參考了不少科幻大片,做了成百上千種嘗試。比如管道式迷宮、‘潘神’式立體迷宮、‘心慌方’式移動迷宮都在考慮范圍之內。在沒有確立項目前,團隊先是分組展開了不同的圖紙創作。管道式迷宮的難點在于接口的多樣化,接口種類多達幾十種;‘潘神’式立體迷宮的出口具有上下左右四個方向,形態千變萬化,三維度的組合方式多達四位數;另一種移動迷宮以著名科幻片《心慌方》命名,其中更是變化萬千。”究竟選擇哪一種迷宮?面對鋪滿了整個實驗室地板的畫稿,專家既要考慮到挑戰難度又要把握展示效果,糾結到難以取舍。
隨著2014年諾貝爾獎的頒發,其中獲得“生理或醫學獎”的Moser夫婦的研究,給了團隊極大的創作靈感。“他們的研究對我們有很大啟發,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為六邊形,而大自然中的蜂巢正是六邊形結構!六邊形會打亂人類的判斷方向,身在其中只能靠純粹的空間感知能力摸索,這一舉突破了常規迷宮的概念。”李教授興奮地說,專家們一拍即合,決定以蜂巢結構為藍圖,打造一座巨型蜂巢迷宮!在接下來的300多天里,專家們開始逐步確立蜂巢迷宮的規模以及挑戰規則,過程中畫出了幾千張稿子,足有大半個人高,“整個實驗室就好像是一個變態迷宮展覽!”李教授笑著說。
從雛形到成品“億步之遙”
蜂巢迷宮竟難倒創始人!
“蜂巢迷宮從雛形到成品真是足有億步之遙!”李添教授笑稱。
蜂巢迷宮的關鍵詞就是“變態”,在其創作過程也是專家們對自己想法的不斷挑戰,作為科研團隊的主力隊員,李添教授表示自己和設計團隊的成員都煞費苦心,“想出陷阱之后就想著能否再難一點,路線確定之后就開始較真迷宮規則。從讓選手先看圖紙再走,到盲走迷宮,最終決定讓選手走出來并復原要最短路徑,我們在頭腦風暴中不斷地修改規則,目的就是要消除所有的運氣成分。”
然而專家們還不“過癮”!不入“陷阱”,焉得指令牌?李教授說:“如果只是復原最短路徑,那么想出的所有陷阱就沒有用武之地了。于是我們在挑戰前三天突發奇想,又加入了最‘變態’的猛料——尋找指令牌。四個指令牌都完美的錯開了正確路徑,所以要挑戰者深入死胡同和死循環。”李教授無法直觀地告訴所有人蜂巢迷宮到底有多難,而是只能感嘆,“在蜂巢迷宮里,上帝也幫不了你。”
李添教授還向我們透露了一個有趣的小花絮,“別說觀眾看不懂了,雛形出來的時候連我們都沒能走得出來!”在迷宮初步搭建19個蜂巢時,專家顧問團的劉嘉教授帶領了一幫博士生進去規劃路線,當時還拿著路線圖。真是“不識蜂巢真面目,只緣身在蜂巢中!”最終一幫人暈頭轉向,也不知身處何處,只能開鎖走出。連“親爹親媽”都不認的蜂巢迷宮,真的有人能完成挑戰嗎?團隊專家們既期待又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