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的是情歌,訴的是情懷 聽的是我們每個人自己的生活
在歌迷們苦等8年后,楊宗緯首次內地巡演“帶一首詩來”,12月12日晚在上海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如期舉行。12000個座位在開演前一周便告罄,主辦方臨時加座,這也讓人對之后的北京、廣州、福州站充滿期待。
這一次,“太會唱”不再是標簽,在人文氣質大道上篤定前行的楊宗緯,像他承諾的那樣,用近30首甄選,組成5種不同風格的詩歌故事,娓娓訴說給觀眾。
白色系的淡雅舞臺,不妥協于商業準則的選歌,以及華語演唱會史上最壯觀的“詩歌彈幕”……構成了一個遠離塵囂的純凈維度。是情歌,更是情懷。
“我喜歡你是寂靜的,仿佛你消失了一樣;你從遠處聆聽我,我的聲音卻無法觸及你。”這句聶魯達最著名的詩句,在楊宗緯的歌聲里顧盼生姿。唯一不同的是,它觸及了每個人心底最柔軟的部分。
舞臺設計如溫潤詩集 出道第一首單曲《多余》拉開個唱大幕
沒有張牙舞爪的裝置,沒有華麗繁復的舞美,整個舞臺像一本溫潤靜謐的詩集。大面積的白色,配以幾條原色橡木的點綴,LED大屏幕則被別出心裁設計成一扇巨型窗戶,由無數水灰色木格“小窗”組成。交織著白色亞麻布條的“時間盒子”,“墜”在舞臺右側,象征時空的流轉。
一個不性感、不妖嬈的舞臺,卻讓人有一種突然很想去翻閱它的沖動。就像他的主人,從不顯山露水,但每個音符都足以攝魂。
開場后,一團墨水滴入大屏幕,然后肆無忌憚地漾開、穿行,猶如一幅音樂潑墨山水畫的序曲。楊宗緯從舞臺中央緩緩升起,唱起開場曲《多余》。這是當年他正式進入歌壇后,發行的第一首單曲,第一對首次,他用這種方式,出現在期待已久的歌迷面前。
這時候,連本應山呼海嘯的尖叫,都變成了禮貌、克己、小心翼翼的掌聲。因為大多數人還來不及從剛才的詩意中回過神,又生怕打破了這番清恬意境。
直到一曲唱罷,歡呼和頌嘆,才從四面八方涌來,在場館中央匯聚成滔天駭浪,猶如即興賦詩前的百轉千回,終揚起。
精心選歌構成5大章節 入耳的是情歌,入心的是情懷
《尚書·堯典》里說:“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把音樂與詩歌互為鏡像的交融性,刻畫得淋漓盡致。
之所以演唱會命名為“帶一首詩來”,楊宗緯說,一直以來他自己選歌的標準就是“觸動人”,而好的歌大都充滿詩意,“那就是送給聽眾的詩”。每首都是一個小小的世界,你的我的,每天在生發的,淺練或深邃的詞曲背后,是文藝心,也是人生路。
第二首歌,當墨水化雨,木心的《從前慢》在大屏幕上徐徐書寫。楊宗緯溫暖而略帶沙啞的聲音適時淡入,又把你輕輕拽回現實中;當你跟著音樂漸漸進入自己的情緒軌道時,它又將你送回“車,馬,郵件都慢”的詩境,奇妙地回轉往復。
這是真實的楊宗緯。不妥協、不敷衍、不盲從,也不將就所謂的標準。他可以出道不到一年就在臺灣小巨蛋開唱,也可以突然拋下一切,在各種舞臺上輾轉、演繹自己喜歡的歌,把經典拉回到世人耳中。對他來說,只不過是換了一個江湖。
所以不必覺得驚訝,首次內地開唱,為什么沒有唱全所謂的經典情歌,為什么毫無顧忌地揮灑人文色彩。如果迎合有用的話,樂壇還需要楊宗緯干嗎?
初聽,覺得整場演唱會是一首詩。但隨著演出進行,觀眾逐漸發現,近30首歌又被劃分成不同的篇章,那又是不同情境,不同人生,不同際遇的詩,被楊宗緯用或幾無修飾,或如泣如訴,或念白吟詠的方式賦予流轉音律。
演唱會的音樂總監mac chow也是《原色》專輯的制作者,他太懂楊宗緯的音色和能力,也太明白如何讓樂隊和人聲融合一起,把這些特質在一個上萬人的場館里發揮得淋漓盡致。
《初愛》《一次就好》,“世界還小我陪你去到天涯海角”,那是思念之詩;《告別》《Mercy》《對愛渴望》,“無盡無盡的夜晚,不打烊的小酒館”,那是行旅之詩;《向往》《誓言》《什么都不必說》,“我有天經過你的身邊,找不到你的視線”,那是幻想之詩……
而在故事之詩的部分,蘊藏了不少對時對事的喟嘆之心,比如,最新的單曲《天燈》,比如被很多人用來做朋友圈備注名的《我變了,我沒變》。而讓楊宗緯本人最為得意的“選歌+翻唱”技能,在這一篇章中達到了“詩樂合一”的完美境界?!读骼擞洝贰犊瞻赘瘛贰堕L鏡頭》已是經典,但陳綺貞的《告訴我》,王菲的《夢醒了》,張學友的《她來聽我的演唱會》,林憶蓮的《聽說愛情回來過》……像是串連起大片零碎的夢境,但每一句歌詞都正好落在心臟的正后方,讓你聽到心跳以外的殘響。入耳,是情歌。回味細嚼,更是雋永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