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的《葉問1》開始到2010年的《葉問2》,2016年的《葉問3》似乎來得有點遲,然而“好事多磨”。三部電影將“一代宗師”葉問的形象全面立體地勾勒出來,一個可以比肩“黃飛鴻”的武俠人物被刻畫在中國電影史人物的長廊之中。甄子丹飾演的葉問武有武的勁道,文有文的味道,拳拳到肉,絲絲入扣。前兩部中的葉問是武夫,是英雄。“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葉問3》中的男人是丈夫,也是英雄。
然而多磨的也未必都是好事,樹大也必然招風。《葉問3》于2015年12月24日在香港舉行全球首映,其后在北美、東南亞等地上映,為避免加入內地賀歲檔的混戰,選擇了推遲到2016年3月4日這個不是檔期的檔期上映。電影改檔、撤檔是一個再正 常不過的商業考量和發行策略,然而被不少“有心人”解讀為“崇洋媚外”“不尊重內地觀眾”。“未映先火”本是一部影片的幸運,然而對《葉問3》來說成了第一把“黑火”。電影在海外收獲了票房和口碑,不知道有沒有美國人說自己的觀眾“崇洋媚外”。
IMDB中《葉問》系列的評分分別是8.1、7.6、7.9,豆瓣電影中分別是:7.6、7.3、6.8,我們所熟知的IMDB TOP 250 中最低分是8.0分,有《天空之城》《羅馬假日》《侏羅紀公園》等等。前兩部中抗戰時期在佛山與日本人決斗,在香港和英國人比賽,就這樣展現民族氣節、愛國精神的電影單單因為上映不同步就被說成是“崇洋媚外”也實在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葉問3》首日報收1.5億,是進入三月后首部實現單日破億的影片,不過對片方來說這并不是“喜報”,“買票房”“偷票房”“幽靈場”等不散的陰霾開始籠罩,之前《港囧》、《美人魚》遭遇到的“暗黑術”這一次輪到了《葉問3》 ,也許樹大就會招風吧。
《葉問1》內地票房8280萬,《葉問2》內地票房2.31億,截至3月7日《葉問3》票房過5億,“遠超前兩部票房總和”竟然成了 “原罪”。然而,2008年全國票房43億,2010年剛破100億,2016年是要沖擊600億的,這樣一個簡單的算術和邏輯問題,怎么就被拿來當做攻訐《葉問3》的證據了呢?
就像影片中張天志(張晉飾)擺好了擂臺、請好了嘉賓、邀足了記者等待葉問來應戰一樣,那時候葉問卻在舞池跳舞、在醫院奔忙、在廚房煲湯,“最重要的是身邊的人”,這是《葉問3》帶給觀眾最樸素的道理,拳打全世界、腳踩大宇宙又有何用呢,當你回頭還是家里留的燈、鍋里熱的飯最暖心。對于電影來說,觀眾才是“最重要的身邊人,他們買票,他們在影院里陪著人物苦笑,為人物捏一把汗,叫一次好。好不好看并不是票房說了算,而是觀眾說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