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的宣發思維
院線電影的導演是不管宣發的,宣發工作由宣發公司來做。而網大由于制作成本較低,用于宣發的經費很少,甚至沒有。如何利用互聯網思維,用較低的成本把影片在全網有效宣傳推廣出去,成為擺在全體網大電影人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
奧創世紀網絡影視發行有限公司作為新媒體領域的影視發行專家,公司負責人孫立科認為,傳統院線電影搞線下活動和到處鋪海報的宣發模式對網絡電影既不適用,又沒啥效果。網大的導演應具有宣發思維,除了生產影片,還要生產適用于在新媒體上傳播的視頻物料。否則,等成片出來后再想制作宣發物料就太晚了,成本也會大幅度提高。
2015年網大市場總額是3.5億元人民幣,影片為700多部,平均每部影片約收獲50萬元票房。據愛奇藝的數據,2016年的網大市場總額將增長到10億元,約有200部影片可收獲100萬以上的票房。但是,由于今年中國電影生產能力被全面激發,全年將生產出3000多部網大,平均每部影片收獲的票房僅為30萬元,反倒比去年有了較大幅度的下降。目前,很多網大的影片投資額都在百萬左右,收回成本的概率不到7%,對片方構成極大考驗。如果不把宣發功課做足,等待的結果只能是“炮灰”。
緊緊扭住網大特性
網絡電影與院線電影的區別絕不是換了一個播放渠道那么簡單,二者之間存在這巨大差異。
一個人走進電影院看電影,他首先有一個目標電影,選擇的依據往往是喜歡的明星。只要讓觀眾坐到電影院里,無論這部影片好與不好,不管觀眾看不看完這部電影,片方都能收獲票房。
而網絡觀眾在視頻網站則面臨著海量影片的選擇,由于網大中基本沒有什么大明星,觀眾選擇的依據往往是感興趣的題材、醒目的片名和勾人的海報。如果他發現這部影片沒啥意思,他隨時可以更換影片看。而網絡票房產生的標準一般是要讓觀眾持續看到6分鐘以上,所以前幾分鐘影片必須要做得盡可能精彩,不能讓觀眾隨隨便便走掉。這是網絡院線特點和平臺分成政策決定的。
此外,網絡電影號稱“得屌絲者得天下”。跟有沒有明星參與或者投資額大小沒有什么必然關系。最近一段時間,也出現了一些明星參與拍攝的網大,結果播放效果并不理想。而一些從來沒有拍過電影的“草根”拍片愛好者們,用很小投資拍出來的網大,制作也很不精良,例如《唐山風云》,上線不久就達到近百萬的真實點擊量,后臺數據的有效轉化率更是奇高。這就是一個有沒有抓住“屌絲”心理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網感。
因此,評判一部網絡影片質量的標準,第一是網感,第二要看是否符合網絡院線特性,第三才是演員陣容和拍攝水準。影片質量是宣發的基礎。只有有質感的網大才會讓宣發工作事半功倍。
宣發是網大成功的關鍵
無論是傳統院線電影還是網絡電影,宣發對于票房來說都是至關重要,貢獻率要超過一半。在目前階段,多數網大影片的導流依靠平臺,但在未來,一定會轉為靠宣發公司從全網導流,由市場來決定影片的好壞。
網絡導流與院線宣發也有很大的不同。線下流量很難導到線上,二次轉化成平臺的會員或者讓其付費觀看難度也較大。總體來看,線下的宣傳對網絡票房影響不大。網大的主要宣傳陣地還在線上,通過網絡新聞、貼吧、論壇、百科、知乎、微信、微博、紅人、朋友圈等新媒體手段系統性推廣影片。
院線電影由于存在排片率問題,所以都是提早宣傳造勢,讓影片一上映就有足夠多的觀眾來看,否則排片率就上不來,甚至會出現院線“一日游”現象。而網絡院線的容量足夠大,不會出現下線問題,在付費期內可以持續從容地進行宣傳。一般來說,由于網絡熱點轉移快,網民記憶較短,影片上線前僅會進行一般性宣傳,上線后才會展開集中轟炸。這時,宣傳需要的重點物料往往來自于制片方,制片方準備的彈藥越多,這場仗打得就越激烈。
今年,由于網大片源數量增長速度過猛過快,市場容量并不支持。據了解,目前僅有不足十分之一的片方可以獲利,宣發的重要性愈發凸顯。網大該怎么拍,除了尊重受眾,也應該多考慮一下宣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