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貓眼成為美團的獨立子公司;2016年4月11日,正式拆分貓眼電影業務,完全獨立運營;同年5月27日,貓眼宣布戰略重組,光線取代新美大,對貓眼電影控股……連續大動作讓外界倍感驚訝,“被剝離”、“被拋售”、“被邊緣化”等論調四起。
近日,貓眼CEO鄭志昊在接受毒藥君專訪時表示,光線控股屬于戰略重組,不會影響貓眼的本職業務和發展趨勢。貓眼仍是市場老大和重量級玩家,也有信心贏得這場互聯網+電影的長跑。
和光線傳媒的戰略合作,貓眼電影將獲得影視IP、動漫、藝人經紀等產業資源和上游產業運作能力,向著打造一個綜合性電影娛樂平臺的方向演進。那么作為行業新手,貓眼將如何開展宣傳、主導發行、保底等各項已經超綱的專業問題呢?鄭志昊表示,與光線相乘,學宣發、主發行、重內容、慎保底,力求將貓眼潛力最大化發揮。
毒藥君:按貓眼的發展邏輯,除了做好數據運營及營銷平臺外,還要往上下游走,獲得宣發、制作、投資、包括IP孵化等能力。要獲得這些能力,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自己慢慢成長;第二種是嫁接行業戰略資源之上,依托強協同性,釋放潛力,增加價值。貓眼可以選擇嫁接自愿的影視公司有很多,為什么要和光線聯姻?光線控股貓眼后,對貓眼最大的好處是什么?
鄭志昊:我們一直在思考究竟什么樣的方式能夠讓貓眼走的更遠。有了豐富的上游資源,貓眼可以做得更好。因為上游是貓眼的抓手之一,能產生協同效應。
選擇的確很多,但整體分析下來我們認為,光線是最好的選擇。光線在IP、電影、宣發、藝人等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業務開發上,有非常大的優勢。光線前不久剛剛發布了上半年財報,又取得了電影全國票房第一的成績,顯示了在電影業務方面的強大實力。而電影專業能力,正是貓眼最需要進一步提升的。
貓眼的強項在于互聯網產品、技術、大數據、用戶運營,正好與光線是一種非常和諧的互補關系。我們希望這兩個團隊在未來能產生一種“乘法效應”,讓貓眼的能力和潛力得以進一步釋放。
毒藥君:貓眼作為電影行業的后起之秀,已經在宣發部分有了一些經驗的積累,但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您認為貓眼與行業大佬最大差距在哪里?
鄭志昊:對行業的理解是貓眼團隊、包括我本人都需要學習的:比如,如何看內容、如何判斷市場機會、如何敏銳地把握市場營銷點、如何引爆宣發點等等。
貓眼是電影產業領域的新兵。雖然我們有很強的互聯網基因,但在整個的宣發、制投等方面更應該踏踏實實去學習,這里面有一些我們更大的潛力還沒有釋放出來。
毒藥君:貓眼關于電影發行的工作是如何開展的?
鄭志昊:從2014 年《心花路放》開始,貓眼做聯合發行已經接近兩年時間,但一直是以聯合發行為主,而在主發行上取得成功,才是真正進入這個行業成為一個重量級玩家的標志。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大家會看到很多貓眼主發行的項目。
與此同時,貓眼同時保持互聯網票務領先。從今年四月份起,貓眼市場份額持續上升,現在已經接近40%。這個優勢可以幫更多的合作伙伴做好宣發服務。包括《寒戰2》、《大魚海棠》、《賞金獵人》這些已上映的國內大片,以及《魔獸》《X戰警》《獨立日》《驚天魔盜團2》等國外大片都有宣發上的合作。
過去貓眼參與的比較多的是聯合宣發,未來貓眼在全案宣發、整體操盤的項目上會有更多介入。
貓眼今后的目標是做一個互聯網+綜合文化娛樂平臺,而不是單點票務交易平臺。
毒藥君:宣發是電影行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適當的宣發會讓電影的價值最大化發揮,而很多電影的過度宣發就會適得其反。對于電影宣發,您有什么看法?您認為貓眼宣發成功的案例有哪些?
鄭志昊:電影最本質的是要回到電影本身內容的質量,這是源頭。
第一,電影是一種End to End(端到端)的體驗式消費,過度宣發會消耗觀眾預期、導致觀眾去影院體驗這個文化娛樂產品的價值降低,長期以來對行業不是好事。
第二,在互聯網與線下宣發相結合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路需要探討。貓眼之前做互聯網宣發積累了很多經驗,傳統宣發與互聯網宣發相結合,就會出現新的成功案例。比如去年我們做《煎餅俠》的時候,結合線上營銷,大量的地面鐵軍展開推廣,鋪了上萬個商家,在商場搞線下活動,消費轉化率非常高。
貓眼做的電影宣發中,過去出現了一些不錯的案例:比如《心花路放》、《智取威虎山》、《煎餅俠》、《美人魚》、《澳門風云2》、《唐人街探案》等等。
現在仍然在探索階段,未來更經典的案例還有很多機會出現。
毒藥君:無論是聯合宣發還是主導發行,貓眼選擇項目的標準是什么?
鄭志昊:我們選項目的標準就是選“好電影”合作,選擇內容優質的好作品,我們提供宣發服務。我認為,好看的電影不一定是傳統意義上的文藝范兒、評分、品質非常高的電影,而是那種消費者喜歡看的電影。有些好看的電影是震撼的題材、大的IP,有些好電影是喜劇,總之是要與我們自己生活能產生情感的共鳴、能滿足我們內心情感需求的電影作品。
毒藥君:現在“保底發行”這一做法在行業內非常“流行”。您如何看待保底發行?貓眼有沒有這方面的計劃?
鄭志昊:保底發行是在資本過熱的情況下,經常能看到的一種現象,這會使市場有些浮躁,并且會存在一段時間,甚至影響整個電影行業。
第一,保底發行的核心判斷是對電影的質量以及票房的準確預估。
第二,我不認可的是盲保,就是完全不看電影內容就進行對票房的保底。
第三,我也不贊成哄抬價格,這樣么做最大目的是轉移風險,把很多風險轉移到其它環節,這樣對整個行業健康發展有很大危害。
貓眼會謹慎作出每一個選擇,但保底發行不會是我們認為好的選擇。
在線平臺便利消費者、有利于發行方
2015年全國支持在線購票的影院比例已經占到了80%+,全國76.8%的票房來自于在線票務。作為成立時間較早、專業度較高的貓眼,在三四線城市有先發優勢。鄭志昊認為,在線票務不可或缺不僅能方便并補貼消費者,也能幫助電影發行方全面了解消費者需求從而提升行業效率。
毒藥君:您認為在線票務在電影市場不可或缺的原因是什么?
鄭志昊:在線票務在整個電影產業環節中成為一個重要環節,這要感謝這個時代為我們提供了站在風口浪尖的兩個重要支點:
一個是移動互聯網的產生,移動互聯網使所有消費者更快地接受到最新的服務資訊。早期,只有在電影院門口才能了解到有什么電影正在放映、一部電影的播放時間、播放影廳、座位和價格信息,現在這些信息和服務通過貓眼、美團這樣的服務類App,大家都可以很便捷地得到。
第二是整個中產階級消費升級和年輕人群的成長。新一代年輕用戶群體的消費習慣、意愿和消費能力成為主流,他們越來越愿意用一種更便捷的方式來鎖定一項產品的消費時間。
毒藥君:在線票務除了用戶補貼和方便快捷消費者,給電影發行方帶來什么利益?
鄭志昊:很多片方、發行方選擇我們合作,很看重的一點是,通過我們平臺,他們可以用數據理解用戶。之前很多片方、發行方運作一個電影項目的時候,不知道這部片子的目標觀影人群是誰、他們在哪兒活動、在什么地方做宣發營銷會有用。
那么,互聯網在線票務平臺出現之后,首先可以為片方、發行方提供的價值是:對用戶的理解非常清晰。結合新美大平臺消費數據,我們會很清晰地知道消費者最喜歡去哪個購物中心、喜歡什么類型的消費、最愛吃哪一家的外賣,這數據些在電影項目運作中對用戶、營銷、服務的理解都很關鍵。舉個例子,前不久有一個電影片方做年報時,要求我們對提供某一個片子觀影人群的綜合分析,包括用戶的年齡、收入、地域等數據,正是因為看到了我們的價值。
其次,在線平臺的服務便利性使得消費決策和消費選擇行為發生前置。在線平臺服務的出現,使得消費行為中的消費決策、價格判斷、消費選擇都不再依附于到店場景,而是在線就可以前置完成。比如,現在去電影院看電影,都不用去影院柜臺排隊選場買票了,而是在手機APP上就可以完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體會到消費者行為前置對整個影院系統的經營、對電影發行方式,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得行業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
所以,現在互聯網發行成為電影發行的標配,每部影片都會選擇在線平臺合作。
貓眼樂于拼數據,也擅長拼服務
貓眼的兩項新功能“秒級實時票房”和“阿爾法貓”為票房數據提供了“售前售后全方位服務”;評分系統也細化為大眾評分和專家評分。毒藥君以為貓眼的卓越優勢在于大數據,而鄭志昊說,大數據只是貓眼核心優勢之一,“橫要做廣,縱要做深”的戰略才是貓眼走得更遠的資本。
毒藥君:貓眼專業版推出了“秒級實時票房”和“阿爾法貓”兩項新功能,帶來的體驗頗為驚艷。能為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兩項功能的特點和意義嗎?
鄭志昊:之所以推出這項“秒級實時票房”服務,是因為貓眼大數據平臺可以獲得全國700多個城市超過5600多家影院的實時票房數據、還可以獲得超過1.2億用戶的實時選座、售票訂單數據,據此建立數學模型對整個電影市場票房數據進行實時模擬計算;同時,通過強大流式計算系統,實現了數據測算的同時實時推送給用戶,保證了用戶體驗的實時性和一致性。“秒級實時票房”有兩個特點,第一個是數據特別及時,第二是數據特別準確。這兩方面要做到非常深入,是貓眼對數據和場景有把握后形成的一種能力。
“阿爾法貓”做的是票房預測。人工智能通過排片、熱度、用戶選擇來匹配票房數據的可能性,對所有新片直接提供預測,現在還是Beta版測試期,歡迎大家來看數據的準確度。貓眼希望給行業提供更多信息。
“秒級實時票房”與阿爾法貓功能發布后,很多電影公司、投資人公司直接用IPAD打開貓眼專業版放在辦公室,更直觀地關注電影票房與預測,像作戰圖一樣使用。
毒藥君:是否能說,貓眼的主要競爭力在于平臺大數據?
鄭志昊:外界對貓眼核心能力理解還不全面,大數據只是其中之一。
在大數據平臺優勢上,我們實時票房的更新及時性、數據覆蓋5600家影院、基于人工智能的票房預測,都是第一;我們的交易平臺,僅票務一個業務版塊,我們市場份額長期是業內第一;我們的電影宣發營銷平臺,我們發行影片的單片票房產值,也是第一;除此之外,我們的媒體信息平臺,目前涵蓋92萬部影片資料、擁有100萬藝人信息、超過4000萬用戶評論,無論從內容的豐富性和用戶參與程度,媒體信息平臺我們也做到了業內第一。
我們始終堅持做好最基礎的產品和服務,打造堅實的平臺能力,服務好用戶和上下游合作伙伴,這是我們能夠越走越遠的根本。
毒藥君:對于一部電影,普通電影觀眾與專業從影人士的評判標準是不同的。貓眼也有自己的觀眾評分系統,最近又推出專業評分,那么這兩個評分系統究竟有什么價值和作用?
鄭志昊:電影評分對于貓眼、消費者乃至整個電影行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電影評分首先需要保持評分系統的公正,其次需要有專業的參考性。
貓眼需要客觀的大眾評分。我們需要消費者看過電影后真正的評分,無論褒貶,客觀反映影片上市后的觀眾口碑,后期通過大數據將評分精準化。
另外,貓眼也需要專業的專家評分。消費者和行業都需要專業電影評價,對電影的品質水準做出判斷。貓眼請了很多電影專家,比如周黎明、masaga等業內知名的影評人,以及幾大門戶電影頻道主編等媒體人士。這些專家和我們一樣,秉承客觀嚴謹的態度,對一部影片的質量和藝術水準給出評分和評價。
無論如何,貓眼的電影評分始終堅持公平、公正、專業,希望提供給消費者、媒體、行業人士一個有價值的參考系。
毒藥君:您能否給我們介紹一下現階段貓眼的工作重心呢?
鄭志昊:貓眼從戰略上強調“一橫一縱”。
橫向是幾個平臺的建設,包括交易平臺、大數據平臺、媒體信息平臺和電影宣發平臺,這很關鍵。我們互聯網票務第一,但在其他方面有很大提升空間。
縱向是對整個電影產業鏈上下游業務的拓展及提供的服務。我們除了要拓展IP孵化、投資、制作、宣發等業務外,還要服務好片方、院線和影院。
很多行業同仁對我們有誤解,大家了解我們是互聯網票務第一、用戶覆蓋第一,但不了解的是我們對整個行業的專業和服務能力也是第一。
“橫要做廣,縱要做深”,這是我們必須要做到的,在此基礎上我們希望回到根本:
1.做能力:繼續加強技術、產品、運營和服務的平臺能力,這是我們持續發展的基礎。
2.做服務:服務好我們的用戶,服務好我們的院線,服務好我們的片方伙伴,贏得更多信任。
3.做價值:不斷提升用戶體驗、降低行業運作成本、提高行業運作效率,為用戶、合作伙伴和行業持續創造價值。
4.做產業:圍繞產業鏈上下游積極創新,推動互聯網和文化娛樂產業的深度融合。
O2O貓眼優勢明顯,信心十足競爭BAT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坦言,光線控股后的貓眼電影,不會參與BAT支持的票補大戰。那么貓眼在O2O行業的優勢在哪?票補大戰中的獲利渠道是什么?面對BAT這些如此強勁的競爭對手,貓眼是否有危機感?鄭志昊給出了這樣的答案:貓眼將憑借自己的獨特優勢,贏得這場互聯網+電影的長跑和競爭。
毒藥君:票務類網站如此繁多,貓眼為什么能從電影O2O行業脫穎而出?貓眼的優勢是什么?
鄭志昊:在我看來,我們貓眼的優勢主要來自四個方面。
第一是場景消費優勢。新美大平臺的綜合消費場景,為貓眼電影消費提供了強大的支撐。新美大和貓眼日交易單數突破一千萬,中國沒有幾家電商網站能夠做到這點。在新美大平臺上產生的訂單最終都要在線下完成消費,在購物中心吃飯、KTV唱歌,這個消費場景內,餐飲、娛樂消費行為向電影消費行為的轉化非常順利,基本在同一場景內連帶完成。這個統一消費場景內,向電影消費的轉化率是非常高的。
第二是貓眼的先發優勢和對年輕用戶群體的影響力。在新美大覆蓋的全國幾千個城市內,我們發現三、四線城市年輕群體的消費能力在快速成長,吃喝玩樂消費需求強烈。看電影是年輕人最喜愛的娛樂消費方式。美團點評很早就發現了這一先機,貓眼更是在2012年就搶先開始展開業務探索和布局。我們通過電影票團購、在線選座、媒體資訊,為年輕人提供一站式的電影消費服務,得到了年輕一代觀影用戶的認同和青睞。這一領域我們做的較早,目前提供服務覆蓋地域最廣泛,現在有5600多家影院和我們合作為用戶提供觀影服務,在服務提供的深度和廣度上,我們有絕對的優勢。
第三是我們基于大數據獲得的洞察力。快速發展四年以來,我們平臺上積累了大量的數據,包括用戶的年齡、性別、地域構成等用戶屬性數據,以及用戶觀影偏好、評分、購票等消費行為數據,我們可以從海量數據中發掘價值、加深我們對行業的理解和洞察,幫助我們更好地往前走。
第四是我們的團隊。我們貓眼的團隊是一個十分年輕、有活力,同時又非常專注、非常擅于學習的團隊,過去在產品開發、運營,在電影項目出品發行等業務環節上有十分優秀的表現,在未來這些優勢都會在執行力和執行結果上得到體現。
毒藥君:票務平臺過去票補很多,“9.9看大片很常見”,那么貓眼獲利渠道是什么?
鄭志昊:理性來看,票補其實是一種階段性促銷手段。過去為了進行消費者教育和市場培育,幾家電影O2O平臺紛紛開展票價補貼,推出了9.9看大片的特價票,來吸引用戶使用互聯網平臺購買電影票。這樣做的結果是極大地提高了電影購票的線上化率,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電影購票線上化率就從30%達到去年底的70%,互聯網購票已經成為主流購票模式。這時候,再通過單純票補的拉新效應就不再明顯了。這時候運用票補的價格競爭手段,爭奪的對象都是價格敏感型用戶,這樣的用戶獲取方式顯然效率極低。
有媒體統計,去年430億票房中,大約有50多億是票補。但是票補對于用戶的吸引力其實是非常有限的,從我們市場份額的變化就可以看出來。我們貓眼從去年上半年就主動停止了票補,但在其它幾家平臺下半年瘋狂票補之下,一批價格敏感型用戶去了其它平臺,我們的份額因此有所下降,但是今年業內票補停止了之后,用戶還是回流到我們平臺上,我們的份額回升到將近40%。今年一二季度和暑期檔我們沒有票補,市場份額還是第一。
至于盈利的問題,回到商業模型上,貓眼現在的主要收入來源依然來自票務業務的傭金,隨著整個電影市場票房的增長,這部分收入是十分穩定的。但我們的電影發行業務、賣品、衍生品和廣告業務方面的收入增長目前也很快,這些業務收入會逐步成為貓眼的主要收入來源,之后在我們整體收入中的占比會逐步提高。隨著我們精細化運營能力的提高,進一步做好成本控制,擴大收入來源,貓眼的盈利前景是很廣闊的。
從行業整體發展態勢上看,目前電影O2O模式的上半場其實已經結束了,現在正進入下半場,下半場才是真正考驗我們產品能力、精細化運營能力以及對商業本質、對價值鏈把握的關鍵時刻。
毒藥君:BAT團隊資本支撐,貓眼資本并不豐厚,有沒有危機感?
鄭志昊:資本能參與很多事情,我們不否認這一點。曾經有業內同仁說“未來電影公司都將為BAT打工”,但隨著行業發展,越往前走越發現BAT不會壟斷影視行業。
電影本質上還是一個“以內容為核心”的行業,我們看到行業內有很多公司的團隊對內容掌控、把握和運營都做的很好,這些不光是BAT獨有的。BAT即使有資本、有入口、有流量,但是在進入一個以創意和內容為核心的產業之時,很多能力也需要重新構建。
互聯網聯網+電影深入發展,需要參與者擁有新的能力,既需要懂互聯網、更需要懂電影本身,業務邏輯和資本邏輯需要并行,最終懂互聯網、懂電影、懂資本的公司才會有核心競爭力。單純資本強大,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
所以,我們貓眼關鍵是要在新的形勢下,迅速培養我們自身的能力,既要懂互聯網、又要懂電影、又懂資本,在這方面我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我們并沒有特別的不安和焦慮。
我們有信心贏得這場互聯網+電影的長跑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