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電影O2O行業依然風生水起,阿里影業旗下淘票票以130億估值完成A輪融資、微影時代以116億完成C+輪融資、貓眼電影引入光線完成戰略重組,在線票務市場格局穩定之后,各家都在竭力向產業鏈上下游擴展謀求戰略轉型,電影O2O競爭逐步進入深水區。貓眼電影作為電影O2O龍頭老大,通過復雜的交易設計完成戰略重組后,在業內引起激烈反響。有人擔心,在 BAT大舉進入電影業的形勢下,貓眼嫁接光線后的發展前景可能不太樂觀。
就此,貓眼CEO鄭志昊近期在接受媒體采訪中給出了這樣的答案:貓眼將憑借自己的獨特優勢,贏得這場互聯網+電影的長跑和競爭。
鄭志昊認為,盡管BAT資本實力強大,但是電影本質上還是一個“以內容為核心”的行業,對于內容判斷、掌控、運營的能力是光線這樣資深電影公司的優勢,反而并不是BAT的固有優勢。BAT即使有資本、有入口、有流量,但在進入一個以創意和內容為核心的產業之時,很多能力也需要重新構建。互聯網+電影深入發展,需要參與者擁有新的能力,既需要懂互聯網、更需要懂電影本身,業務邏輯和資本邏輯需要并行,最終懂互聯網、懂電影、懂資本的公司才會有核心競爭力。單純資本強大,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在構建自身“懂互聯網、懂電影、懂資本”的能力方面,貓眼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與BAT同臺競爭并不擔心。
關于業內關心的“貓眼嫁接光線之后,是否有實力應對BAT票補”的問題,鄭志昊認為對于票補問題應該理性看待。他認為票補畢竟是一種階段性促銷手段。過去為了進行消費者教育和市場培育,幾家電影O2O平臺紛紛展開票補,極大地提高了電影購票的線上化率,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電影購票線上化率就從30%達到去年底的70%。如今,互聯網購票已經成為主流購票模式。這時候運用票補的價格競爭手段,爭奪的對象都是價格敏感型用戶,這樣的用戶獲取方式顯然效率極低。事實上,今年上半年乃至暑期檔票補退潮驗證了鄭志昊的觀點,票補已經不再被作為主要競爭手段。
鄭志昊進一步以貓眼電影為例說明問題:“貓眼從去年上半年就主動停止了票補,但在其它幾家平臺下半年瘋狂票補之下,一批價格敏感型用戶去了其它平臺,我們的份額因此有所下降,但是今年業內票補停止了之后,用戶還是回流到我們平臺上,我們的份額回升到將近40%。今年一二季度和暑期檔我們沒有票補,市場份額還是第一。”他表示,即使其它市場參與者要通過票補掀起競爭,貓眼也有充分的準備,并不懼怕競爭。
同時,鄭志昊作出判斷,從行業整體發展態勢上看,目前電影O2O模式的上半場其實已經結束了,現在正進入下半場。上半場那種粗曠的通過瘋狂補貼跑馬圈地搶市占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下半場考研的是產品能力、精細化運營能力以及對商業本質、對價值鏈的把握。
貓眼其實對此有著較早的認知與準備,選擇與光線傳媒的戰略合作,就是在進一步夯實上游影視IP、動漫、藝人經紀等產業資源和上游產業運作能力,向著打造一個綜合性電影娛樂平臺的方向演進。通過與光線做乘法學宣發、主發行、重內容、慎保底,力求將貓眼潛力最大化發揮。
目前,貓眼電影已經在多個方面顯示出明顯的優勢,鄭志昊在采訪中透露:在大數據平臺方面,貓眼實時票房的更新及時性、數據覆蓋5600家影院、基于人工智能的阿爾法貓票房預測,做到了第一;在交易平臺方面,貓眼僅票務一個業務版塊,市場份額長期保持業內第一;貓眼電影的宣發營銷平臺,發行影片的單片票房產值保持第一;除此之外,貓眼的媒體信息平臺,目前涵蓋92萬部影片資料、擁有100萬藝人信息、超過4000萬用戶評論,無論從內容的豐富性和用戶參與程度,也做到了業內第一。
鄭志昊認為:“我們始終堅持做好最基礎的產品和服務,打造堅實的平臺能力,服務好用戶和上下游合作伙伴,這是我們能夠越走越遠的根本。”
正因如此,貓眼電影憑借新美大平臺綜合消費場景優勢、光線雄厚產業資源和專業能力支持、以及在電影O2O領域的先發優勢和對年輕用戶群體的影響力,鄭志昊表示,和BAT處于統一起跑線上,貓眼有信心贏得這場互聯網+電影的長跑和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