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電影市場高開低走,在春節檔驚人火爆過后,就掉頭一路下行低迷不振。暑期檔更是出現九年以來的首次零增長,中秋檔短暫的回暖后又迅速冷卻,9月前兩周票房慘淡,上周大盤再創年度新低。
然而,在電影市場遭遇小寒流之際,互聯網+電影市場卻依然如火如荼,幾家互聯網電影票務平臺新招迭出謀求突破,貓眼電影更是率先宣布實現盈利。
近日,貓眼CEO鄭志昊在接受“一起拍電影”專訪時透露,從今年6月份起,貓眼已經開始盈利,在電影宣發、品牌廣告、在線賣品等業務方向取得了強勁增長,并以39%的市占持續領跑市場保持第一。
這一切,貓眼是如何做到的?
四大平臺構造電影產業未來生態“價值濕地”
今年電影市場增速放緩,很多人都認為票房增長乏力與互聯網電影票務平臺的票補力度減弱有關。
然而在鄭志昊看來,其實并非僅僅如此,今年電影市場增速放緩是一個綜合因素導致的復雜現象,背后有三個層面的原因:
- 今年宏觀產業投資環境和消費環境,都比去年要冷;
- 今年影片質量普遍不如去年,從貓眼的評分數據可以看出,去年貓眼電影觀眾評分9分以上的影片有11部,今年才4部,今年影片的觀眾滿意度比去年明顯下降;
- 票補力度的確有所減弱。去年業內全年票補大概在四五十億,而今年大幅減少。
在這種大環境下,鄭志昊強調,互聯網+電影市場跑馬圈地的階段已過,目前貓眼更看重的是服務電影產業鏈每一個鏈條環節的能力,比如如何服務于片方、如何服務于院線、如何服務于從業人員。他認為,只有服務好合作伙伴,一起扭轉目前的市場形勢,把行業做好,貓眼才會有成長的空間和機會。
為此,貓眼推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互聯網產品和服務,從電影行業的作業流程、供應鏈、營銷與服務等各個環節上,用互聯網、大數據的方式幫助電影行業實現升級、轉型、提效的發展目標。比如,貓眼專業版上新推出的秒級實時票房、人工智能票房預測服務“阿爾法貓”、影視圈信息資源對接平臺“找合作”、衡量電影宣發效果的票房指數等一系列新功能,以及貓眼與大地、中影合作新推出的聯名會員卡等新服務。
鄭志昊稱,貓眼推出這些產品和服務,從整體上講是在按照一橫一縱的戰略展開布局。橫向是貓眼建設四大平臺加強核心能力,縱向上就是貓眼憑借核心能力深入整個產業鏈里面,包括制、投、宣、發、影院、票務、營銷等每個產業鏈環節,幫助行業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這其中,重中之重是貓眼圍繞四大平臺的核心能力建設:
1、交易平臺,即票務、賣品、衍生品在線交易平臺。貓眼背靠新美大的獨特優勢,有著天然的適合交易的消費場景。
2、大數據平臺。大數據平臺不只幫助貓眼交易,還可以幫助合作伙伴(比如片方、院線),實現他們的營銷目標。
3、宣發平臺。基于前面的交易平臺、大數據平臺,也給宣發創造了肥沃的土壤條件。
4、媒體和信息平臺。這方面貓眼比較低調,但事實上貓眼已經構建了超過100萬部的電影、電視劇信息庫,以及超過200萬人的從事影視行業的藝人、明星信息庫。
貓眼從新美大拆分獨立運作的幾個月以來,發展狀況呈現了比較大的改變,盈利能力逐步提升,在鄭志昊看來,主要是由于貓眼“最早回歸業務本質”,集中精力做好平臺能力建設、同時運用平臺能力深入到產業鏈各個環節解決行業痛點、貢獻產業價值。
因此,貓眼迅速從票補大戰中抽身出來,通過精細化運營牢牢占據票務市場份額第一。據鄭志昊透露,除了電影票務,貓眼在盈利方面增長最快的還來自于兩部分:一部分是幫助電影院、片方實現他們的價值,來自賣品和宣發服務的收入增長很快;另外一部分就是媒體信息平臺的品牌廣告業務,不僅成長迅速,而且使得公司收入不再受限于原有的票房天花板。
鄭志昊認為,中國電影票房的天花板是多少已經不再重要,以中國電影熱點為基礎的整個產業所輻射出去的市場空間更加巨大。與其在有限市場空間中去分切票房蛋糕,不如通過平臺能力的延伸和生態擴展把這個蛋糕做得更大。
恰如克萊·舍基 (Clay Shirky)預言的那樣,“未來是濕的”,貓眼“最早回歸業務本質”,其實是在通過互聯網平臺建設與擴展,構筑一片電影產業未來生態的“價值濕地”。
與光線重組后乘積效應顯著,生態布局加速
“拿票補、拿現金去砸市場占有率,這是最容易的事情。我們曾經也困惑過、疑惑過。但是團隊堅持一點,就是堅定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容易的事。服務好用戶、服務好片方、服務好院線、服務好伙伴、服務好從業人員,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產業生態,這是我們最大的訴求。”鄭志昊說。
貓眼所推出的所有產品和服務,事實上都在解決很多從業人員,或者行業的痛點,這樣才能體現貓眼的價值。鄭志昊表示,如果單純地靠砸錢、票補來維持市場占有率,不僅解決不了行業的根本問題,公司也不可能實現盈利。
互聯網有一句話:“產品型公司值10億美金,平臺型公司值100億美金,生態型公司值1000億美金”。
從貓眼接受光線戰略投資的事件就足以看出其往影視產業上游發展,完善平臺型布局,并加速往生態公司轉型的決心。
王興在郵件中也透露:貓眼的目標是依托領先的電影票務平臺和用戶社區,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綜合電影公司之一。
貓眼本身的優勢在于互聯網產品、技術、大數據、用戶運營等方面,而光線的強項在于內容識別、制作、投資以及宣發能力,貓眼當下所希望成長的能力,正是光線所擅長的方面。鄭志昊認為二者正好是一種非常和諧的互補關系,未來能產生一種“乘法效應”,讓貓眼的能力和潛力得以進一步釋放。
鄭志昊稱,貓眼在分拆和戰略重組之后,一方面邀請光線的智囊團,給貓眼團隊內部進行業務培訓,另一方面也在持續引入人才,加強團隊能力建設。在與光線重組后,得到光線資源和運作經驗的支持,對于電影項目的運作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暑期檔整個市場低迷的背景下,貓眼聯合宣發的《大魚海棠》《寒戰2》等均取得了不錯的票房成績,貓眼參與主要宣發工作的《哆啦A夢:新·大雄的日本誕生》也成功破億。更值得一提的是,《使徒行者》在貓眼的助力下,成為暑期檔的最大黑馬,上映一個月,票房已破6億。
貓眼電影宣發平臺,可以依據大數據指導試映、路演、排片發行等全部宣傳發行環節,做到精準的用戶識別和用戶觸達,此前貓眼電影就曾參與《心花路放》、《唐人街探案》、《美人魚》等40多部影片的聯合出品或聯合發行,有不少影片是檔期票房冠軍。
鄭志昊透露,接下來貓眼還會進一步加強主控發行力度,最近在多倫多國際電影節和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電影節上獲獎的馮小剛新片《我不是潘金蓮》,以及開心麻花第二部大銀幕作品《驢得水》也都將由貓眼主控宣發。
更關鍵的是, 正如鄭志昊最近在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演講中強調的那樣,貓眼擁有的這些平臺能力,可以全部開放出來,通過價值的開放、服務的開放,鏈接一個良好的生態,幫助合作伙伴成功。
互聯網+電影下半場,決勝生態滲透力
鄭志昊稱,從4月份分拆后到現在,貓眼的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到了9月份,貓眼的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了39%,依然位列行業第一。
不過,其他平臺也一直沒有放松。在微票兒與格瓦拉合并、淘票票相繼完成融資后,時光網也宣布被萬達100%收購,在線票務平臺的動作一直不斷。市場的集中度越來越高,各方的競爭也就愈發激烈。
2016年上半年,在線票務市場已形成巨頭壟斷格局。但是隨著整個產業的升級,互聯網+電影在線票務平臺的玩法發生了質的變化。一開始的在線選座訂票的競爭漸漸演變為低價票補的肉博火拼,但當線上購票人數遠遠超過線下購票人數成為主流,各大競品迅速走完跑馬圈地階段,這個時候,行業競爭就會進入全新的生態鏈和價值鏈競爭。
因此,將自身業務從在線票務領域拓展至影視產業鏈更多環節,實現競爭優勢從“價格”到提供更多“價值”的質變,才是在線票務平臺的未來。
“如果今天大家關注的僅僅是賣票的環節,我認為那還是處在互聯網+電影上半場。我們在下半場,重點是要在做好基礎能力的同時,深入到產業鏈里面去,為行業賦能,為合作伙伴創造價值。“鄭志昊說。
“容易的將不容易,苦逼的要會苦逼。”在鄭志昊看來,做互聯網+電影平臺,不能只做容易的事。只靠票補圈市場很容易,只靠講故事融資也很容易,但是,短鏈條的生意雖然容易但是成長的機會太少,而只有做電影全產業的長鏈條,從上游的投資制作到中間的宣發以及下游的院線、售票、用戶、服務、結算,都要參與其中的每一步,苦逼做活,才能將市場做大。
2015年,貓眼一年的交易額就達到了156億,這對于電影行業的大佬公司們來說,已經是個令人吃驚的數字。
到現在,貓眼電影其實早已不僅是一個售票選座平臺,而是一個圍繞電影產業上中下游產業鏈各個環節提供互聯網產品和服務解決方案的互聯網+電影綜合平臺。從圍繞消費者展開的媒體資訊、在線選座購票服務,到圍繞影院的電子商務、用戶運營、宣傳營銷服務,再到面向片方/發行方的電影宣傳、發行服務,每個環節都有貓眼的業務布局,用鄭志昊的話說是,貓眼有了“勾住各個環節的鉤子”。
未來,電影行業會出現原來華誼、光線、萬達、博納這樣的傳統影視巨頭,以及以貓眼和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影視巨頭兩大陣營。這兩大陣營代表著不同的思維,不同的商業模式。
但是,它們的未來一定不是此消彼長的過程,而是兩大陣營會繼續碰撞,互相競爭融合,最終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產業鏈布局的巨無霸,就像好萊塢六大一樣,而成為六大之一,這也是王長田和王興為貓眼設立的發展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貓眼電影正在悄悄地從平臺型公司向生態型公司升級,未來,它能夠順利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綜合電影公司之一嗎?
對于貓眼來說,未來遠不止于想象。
于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