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娛樂網(wǎng) > 電視劇 > 正文
中國娛樂網(wǎng)訊www.tianyan360.cn 為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北京市委宣傳部策劃,北京電視臺、北京衛(wèi)視《檔案》欄目攝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紀錄片《紅軍不怕遠征難》將從10月17日起,每晚19:30黃金時間在北京衛(wèi)視首播。
一年前的10月17日,《紅軍不怕遠征難》攝制組在長征出發(fā)地——江西于都舉行了紀錄片的啟動儀式。整整一年時間,攝制組重新走過這條牽引著中國歷史進程的漫漫征途,在每一寸刻骨銘心的遺跡現(xiàn)場尋找當年的蹤跡,記錄今天的容貌。他們查閱檔案,對話親歷者,尋找任何可以還原歷史的真實資料,記錄那些傾注血淚的長征故事。他們在歷史現(xiàn)場拍攝、在復現(xiàn)場景拍攝,為了將檔案中的長征與心靈上的長征,原原本本地講述出來。“重大題材看檔案”,曾奉獻過《偉大的抗美援朝》、《偉大的敵后抗戰(zhàn)》、《偉大的貢獻》、《西藏》、《解放——人民的選擇》等一系列大型歷史紀錄片,從未讓觀眾失望過的《檔案》欄目,這次將怎樣為我們講述長征的故事?
用一種青春祭奠另一種青春
用一段長征銘記另一段長征
長征是紅色東方的青春組歌。80年前,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的86000多人,指揮員的平均年齡不到25歲,戰(zhàn)斗員的平均年齡不到20歲,14至18歲的戰(zhàn)士占到了隊伍的四成,他們是革命理想最年輕的捍衛(wèi)者,也是紅色政權最青春的建設者。
80年后,一批與他們年齡相仿的年輕人,沿著他們當年走過的路,開始了另一次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導演組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從江西于都出發(fā),他們途經(jīng)廣東、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四川、甘肅、寧夏、陜西等省區(qū),翻越都龐嶺、老山界、婁山關、烏蒙山、夾金山、岷山、六盤山,渡過瀟水、湘江、烏江、赤水、金沙江、大渡河,穿越松潘大草地,祭掃了一百多處紅軍烈士紀念碑和無名烈士墓,采訪了兩百多位長征親歷者、見證人和紅軍后代。
這群年輕的紀錄片人,在將近一年的調研與拍攝中,重塑著80年前一群同齡人的故事。從未有一部描寫長征的作品,以“青春”為焦點,10歲的劉福昌、17歲的鄭金煜、19歲的石長階、22歲的鄧詩方……這些你可能從未聽說過的名字成為這部紀錄片的絕對主人公,為總共九集長達540分鐘的紀錄片灌注進青春的理想、朝氣、無畏和質樸。而“在路上”的創(chuàng)作方式也回歸紀錄片的原點,從原點出發(fā),從初心開始,嘗試用更加新銳和獨特的電視語匯,展開這段青春的對話。
在檔案深處還原真實歷史
在敘事之間解讀長征精神
《紅軍不怕遠征難》攝制組通過檔案揭秘和影像敘事相結合的方式,探索了一種突破傳統(tǒng)的“非虛構”創(chuàng)作。
檔案,是故事的靈魂。
《紅軍不怕遠征難》攝制組通過實地調研,以及對長征親歷者、見證人和紅軍后代的采訪,發(fā)掘出了100多份從未或較少被關注到的史料檔案。
有一些檔案是正本清源的重要文獻,比如攝制組找到了1934年9月,也就是長征前夕出版的《紅色中華》雜志,里面刊登了張聞天的一篇社論,其用意是向敵人釋放煙霧彈為轉移爭取時間,卻從另一層面證明了長征不是一次倉促的軍事行動,而是經(jīng)過策劃準備的戰(zhàn)略轉移。
有一些檔案是轉折關頭的重要決策,比如1934年湘江之役前,紅五軍團團長董振堂和政委劉伯承手寫給紅34師的一份作戰(zhàn)命令,命令他們要作為后衛(wèi)力量掩護全軍過江。
有一些檔案是飽蘸情感的歷史見證,比如19歲的紅軍戰(zhàn)士石長階在長征前夕寫給父母,卻沒有寄出的四封家書。比如紅軍戰(zhàn)士為了向一戶藏民家庭購買青稞充饑,插在田地里的一塊刻著借據(jù)的木牌。
故事,是檔案的延伸。
大型系列紀錄片《紅軍不怕遠征難》用敘事的方式還原了一個個血肉豐滿的人物形象,從多個角度講述長征的故事。
這里有親歷者的角度。紀錄片著重講述了將近100位長征親歷者的故事,每個故事都浸透血淚。有些是黨和軍隊的領導人,比如彭德懷在部隊穿越潘松大草地的時候,由于饑寒交迫,獻出了自己一路騎乘的大黑騾子給戰(zhàn)士們充饑,下達命令的他卻不忍直視牲口的目光。有些是連名字都叫不全的普通戰(zhàn)士,比如紅五軍團第37團的炊事班長“老劉”,由于跟隨部隊三過夾金山,不幸犧牲在山頂?shù)膰篮校N身手絹里還裹著他留下的黨費。
這里有敵對者的角度。比如通過蔣介石的多封電報和書信,讀出了他在圍剿紅軍的過程中幾次勝券自我、喜形于色,但事后又因國民黨的“窩里斗”而導致計劃落空,憤恨難平的心理。比如紀錄片講述了1931年國民黨第二十六軍起義的過程,刻畫出同樣一群二十出頭的國民黨年輕士兵,不滿于國民黨政權置抗日救國于不顧、堅持“剿共”的行為,憤然挺身揭竿而起,最終被收編為紅軍第五軍團,在長征中立下赫赫戰(zhàn)功。
這里也有旁觀者的角度。在長征的途中,哪里有人民群眾,哪里就是工農(nóng)紅軍的根據(jù)地。《紅軍不怕遠征難》用鮮活的語調,講述了一位位擁軍愛國的老百姓。比如搶渡于都河時,江西老表劉次垣把自家老宅的門板系數(shù)拆除,給紅軍搭浮橋。比如10歲的湖南少年劉發(fā)育,在湘江邊看到了順流而下的戰(zhàn)士尸體,如今已經(jīng)93歲的他清楚記得當年給一名奄奄一息的紅軍戰(zhàn)士喂水的場景。比如瑞金的謝桂生,半個世紀用生命保護一塊紅軍烈士紀念塔的殘片,讓歷史的豐碑得以在原地重建。
《紅軍不怕遠征難》用擲地有聲的史料構建出輪廓立體、面目清晰的歷史格局,又用飽含溫度的筆觸還原血肉豐滿的人物,讓主旋律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視角回歸普通人,為平凡者樹碑,用細節(jié)來說話,成為這部紀錄片觸動人心的關鍵。
雙講述人展開時空對話
虛擬技術重現(xiàn)真實場景
從去年播出的大型系列紀錄片《偉大的貢獻》開始,復現(xiàn)場景下的情境式講述,就成為《檔案》構建全新紀錄片語匯的重要標志。復現(xiàn)場景下的情境式講述,將傳統(tǒng)意義上的講述人穿越成為“史中人”,讓觀眾可以“親歷”歷史發(fā)生的當時當刻,產(chǎn)生強烈的情感帶入與視覺沖擊。此次,在《紅軍不怕遠征難》的拍攝中,《檔案》團隊再次突破自我,完成了復現(xiàn)拍攝的巨大革新。
一是設置雙講述人。熟悉《檔案》節(jié)目的觀眾都知道,石涼和譚江海是節(jié)目的講述人,但兩人從未在一部片子中同時出現(xiàn)過,直到這部《紅軍不怕遠征難》第一次實現(xiàn)了“雙講述人”的突破。兩個人各司其職,石涼擔當復現(xiàn)場景中的講述人,站位歷史親歷者的角度,進行第一人稱敘事。比如,“戰(zhàn)士”石涼會出現(xiàn)在紅一軍團第二師第四團的急行隊伍中,一邊奔向瀘定橋,一邊沿路講述“急行軍任務緊迫,來不及照顧傷員,只能把他扶到路邊,等醫(yī)療隊來救治,我們一刻不能停下腳步”。比如,在進入松潘大草地的時候,“戰(zhàn)士”石涼會發(fā)出這樣的感慨“我們站在草原上,如同一群闖入另外一個世界的渺小生物……”,這樣主觀視角的表達,令觀眾對情感的接收感同身受,創(chuàng)造出心理層面上的真實通感。另一邊,譚江海擔任現(xiàn)實場景中的講述人,站在從今天回溯歷史的宏觀視角,進行整體性敘事。
二是雙時空融合推進。在以往的《檔案》節(jié)目中,現(xiàn)實部分的講述絕大多數(shù)都是在演播室里完成的,即便像《西藏》這樣大量實景拍攝的紀錄片,也仍然需要在演播室里完成結構梳理和細節(jié)闡釋。但《紅軍不怕遠征難》大膽采用了全實景拍攝的方法,舍棄演播室,在真實空間里完成“雙時空”敘述,兩名講述人各自牽引一條時空線索,融合推進,又在故事情節(jié)中巧妙轉化,自然過渡,相信在觀看時能夠讓觀眾大呼過癮。
三是CG技術還原真實場景。如果你看過《阿凡達》、《速度與激情7》、《星際迷航》,或是最新上映的郭敬明新片《爵跡》,那你對CG技術一定不會陌生。先在真實場景中由演員完成真實表演,再通過CG技術增加一些現(xiàn)實無法呈現(xiàn)的虛擬場景和特效,這種技術被大量應用于大成本的商業(yè)電影拍攝中,而《紅軍不怕遠征難》將CG技術靈活運用在了電視熒屏上。
攝制組的殺青戲是在夾金山上完成的,石涼、譚江海和數(shù)百名群眾演員在山上復現(xiàn)拍攝了中央紅軍翻越大雪山的經(jīng)過。而后期CG技術的應用,則逼真還原出鷹擊長空、飛雪連天的場景。需要說明的是,在紀錄片《紅軍不怕遠征難》的拍攝中,一切CG技術的運用都是基于“復原”而非“夸大”的原則,所有元素的添加都取材自當事人的口述歷史或日記記載,讓所有虛擬技術都在為真實服務。
遠征、熱血、轉戰(zhàn)、星火、奇兵、飛渡、冰鋒、絕地、鐵流,北京衛(wèi)視九集大型系列紀錄片《紅軍不怕遠征難》以這九個詞提煉概括出兩萬五千里長征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用跨越14個省市自治區(qū)的深入調研,用延續(xù)一年時間的實地拍攝,用1500個小時的視頻素材,用540分鐘的極致影像,講述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偉大征途。
漫漫長征路上,那些青春的臂膀最終扛起了新中國的未來,也就是我們的今天。同樣的青蔥歲月,同樣的豆蔻年華,青春有浪漫清新的色彩,如生活在現(xiàn)今的我們;青春也有槍林彈雨的險途,如生活在80年前的他們。不同的是,他們用青春和生命所交換的東西,是紅色政權的火種,是共產(chǎn)主義的信仰,是民族解放的希望,是當家作主的未來,這讓他們的青春不再平凡。
長征已經(jīng)勝利80年,但行軍的腳步聲依然鏗鏘回響。在美國時代生活出版公司出版的《人類一〇〇〇年》一書中,來自世界不同民族、不同國家、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們,共同將中國的長征、火藥的發(fā)明、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選為一千年間影響人類歷史的百件大事。但長征又與火藥和帝國不同,它不為戰(zhàn)爭而生,也不為擴張而生,它為信仰而生。長征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留給世界的精神財富,它超越了對自然的征服,超越了戰(zhàn)爭的勝負,甚至超越了意識形態(tài)的界限,讓人類感受到信仰的巨大力量。
從這個意義上講,《紅軍不怕遠征難》是北京電視臺、北京衛(wèi)視獻禮長征勝利80周年的紀錄片,也是致敬青春的紀錄片,更是一部致敬信仰的紀錄片。信仰清晰,道路才能堅定;信仰清晰,革命才能成功;信仰清晰,青春才能無悔。
《紅軍不怕遠征難》首播時間10月17日19:30北京衛(wèi)視,希望有更多的年輕觀眾守候在電視機前,與80年前的那群年輕人一起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