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音樂時代,每當遇見歌荒,我們更喜歡去找歌單。
把愛聽的音樂,收集到一個列表,取名“我喜歡的音樂”,這就是最初歌單的樣子。可以按音樂屬性、心情、場景劃分;也可以隨著性子,創建一份專屬樂庫,歌單代表了一品味、個性,也成為數字音樂平臺的“標配”。于音樂人而言,歌單的興起,更讓每一首歌都有了成為“主打曲”的機會,帶來更多推廣。
歌單的魅力有多大?國外數字音樂平臺Spotify曾宣布每周的歌單總播放量達到10億次,在國內酷狗音樂也可以看到,有17個歌單播放量過億。業內曾有預言,繼數字專輯版權爭奪戰之后,歌單或成為音樂產業的新戰場。
版權戰接近尾聲,幾家音樂平臺的競爭逐漸清晰:深耕差異化服務,細分版權內容,讓用戶對平臺形成“粉絲”一般的忠誠,最終找到平衡的商業模式。
歌單,是將版權內容實現靈活搭配并細分的最佳方式。它的創建、收聽基于場景化,相比專輯而言,內容多元、自帶標簽、彰顯個性。尤其是對于一些比較注重自我風格的小眾音樂來說,推一張數字專輯帶來的人氣,不如將歌曲加入“場景化”歌單,更適于推廣。
酷狗音樂“古風”標簽歌單中,可以看到用戶創建的個性曲庫。即使是小眾的音樂領域,也有近千份歌單,及幾千萬的播放量。用戶對歌單進行評分、收藏、分享,大大增加了歌曲的收聽率,哪怕是一些極為小眾的冷門歌曲,加入同屬性歌單,也更容易被大眾聽到。
同時,一些剛剛進入樂壇的藝人,比如從綜藝節目嶄露頭角的歌手,為了避免“熱不過三分”的窘境,歌單為他們提供了更為持久的推廣途徑。
酷狗《中國新歌聲》的合輯歌單,收錄了徐歌陽、蔣敦豪、李佩玲等學員的參賽歌曲,也有導師庾澄慶、周杰倫、那英、汪峰的獻聲,一份綜合了大牌歌手、樂壇新秀的歌單,獲得了超過2億的播放量,超11萬人收藏。在另一份《蒙面唱將》的合輯歌單里,則收錄了周深、楊丞琳、金志文等唱將金曲,當前的播放量超過2千萬。
近日,周深在微博為自己的新單曲《你》做宣傳,并截圖獨家首發平臺酷狗音樂的彈幕做回應,在粉絲心中好感倍增。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音樂綜藝舞臺走出的藝人,會這么傾向和酷狗平臺的粉絲互動。歌單的播放量及傳播度,確實可以為這些新秀帶來可觀的曝光度。同時,再配以活躍粉絲的互動行為,他們在酷狗《蒙面》的專題頁面,參與聽歌、投票、競猜、評論,為某個喜歡的歌手發彈幕、表忠心,這些粉絲也恰恰正是藝人所需要的。
當藝人粉絲和平臺用戶形成了高度重合,以歌單為載體,社交為傳播,帶來的社群效應對藝人、音樂平臺來說是一種“共贏”,也為今后的商業探索奠定基礎。不可否認,音樂平臺都已不是單純的做內容發布,而是綜合了社交、聽歌,連接了綜藝、藝人的重要樞紐。數字音樂環境在變的更好,雖然商業模式還在探索,但作為娛樂文化的“必需品”還是很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