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源自以色列、進而風靡全球的大型音樂真人秀節目《Rising Star》之中國版終于開播,節目名為《中國正在聽》,這是一個緊貼地氣的名字。和我們在迷你英劇《黑鏡子》中《一千五百萬的價值》看到的情節類似,挑戰歌手最初站到舞臺的時候,他身前只有一面巨墻,他必須通過自己的歌聲,讓觀眾們為自己點贊。當集贊超過了一定比例后,巨墻升起,坐在評委席上的大牌明星聽審才得以出現在選手面前。如果選手的演唱不足以打動人,那“《中國正在聽》一日游”便到此為止。于是,巨墻升起與否,便成了這個節目最揪心的點。
只不過,《中國正在聽》的看點,絕非僅僅是這一面墻而已。
“車禍現場”頻發的背后:習慣修音的耳朵
節目首期播出后,微博上掀起了一波“我行我上”的高潮。“某某某唱的還不如我!”“這不就是KTV的水準嗎?”網友們的自信源自于不明真相。許多人喜歡在洗澡的時候唱歌,尤其是男生宿舍里最為常見,他們大多都唱得很不錯,“浴室歌王”由此誕生;很多人在KTV里面同樣表現出很高的水準。可殊不知這是因為空間的狹小所造成的混響掩蓋了聲音里的無數瑕疵,如果真要拉去錄音棚里溜一把,在專業的錄音和監聽設備里,絕對是慘不忍睹。另一方面,國內電視音樂真人秀節目中長期以來普遍存在的過度修音情況已經讓這一行業走入妖魔化,以《中國好聲音》為例,這里頭每一個學員的演唱都讓人驚為天人,可到了總決賽的時候,他們的表現又大打折扣。無它,不過是修音技術從中作梗罷——因為總決賽的時候是直播、沒法后期修音呀!可《中國正在聽》恰恰就是一檔堅持不修音的節目,電視觀眾所聽到的就是現場原汁原味的轉播實況。慣聽“完美聲音”的聽眾,一時之間未能接受“素顏”,也在情理之中。
實際上,錄音、錄像技術最初被應用到音樂行業中,其目的就是為了“把表演記錄下來,讓那些無法親臨現場的樂迷也能感受音樂的魅力”。技術不斷改進,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還原現場,由此也衍生了所謂“發燒”概念,我們在評論某張發燒唱片的時候也常會說:“感覺唱歌的人就站在我的身前。”隨著數碼錄音技術的發展,不僅能夠在錄音室中炮制更為龐雜的音軌,關于歌手本身的演唱也有了潤色的可能。只要唱得別太離譜(別把Do唱到Re上),無論是音高還是音長,都能通過后期技術修飾得天衣無縫。由此,錄音技術逐漸偏離了初衷,還原度只是錄音師一個人的事,聲音到達聽眾的耳朵還要經過層層工序,現場的生命力也在流水線下被抹殺得所剩無幾。很快,電視音樂節目中也開始濫用修音技術,這種“黑魔法”還有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給觀眾帶來最好的視聽感受。除《中國好聲音》外,由眾多實力派組成的《我是歌手》也難免流俗,于是又有網友吐槽說:“《我是歌手》和《中國好聲音》這種錄播節目每次最后的決賽都是一個感覺——拉闊不修音,鳳凰變成雞。”
或許有人會問:如果歌手們唱現場都這么不堪的話,為何我去看演唱會、或者是livehouse里的演出,還真沒覺得有多大問題呢?這其實是因為,當一個人身處現場的時候,他會受到周遭環境的影響,尤其是狂熱的氛圍。而現場不僅僅只有歌手的演唱,燈光、舞美以及樂手精彩的演奏,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們無不會分攤你的注意力,因此對音準相對的會寬容許多。演唱會強調的是整體感,并非只有歌手演唱時的音準問題。就算只是拿歌手說事,他的“表演”除音準之外,還包括調動氣氛的能力、肢體動作、對舞臺的控制力,甚至虛一點兒的“氣場”,這些都是音準之外的事情。當然,把音唱準了是歌手的本分,但用一個調音表去測量歌手的音高,強調“絕對的音準”,聽起來就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