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談癥結:live文化急需惡補
在臺灣的綜藝節目里,包括《康熙來了》也常有歌手在發片期上來打歌的情況,如果真要用大陸的標準,這里頭十有八九都是“車禍現場”。一首歌下來,其中出現的能用肉耳分辨的走音,少則兩三次,多則不下十次。對此,資深樂評人愛地人直言不諱地表示:“觀眾對人聲演唱音準普遍的高要求,都是給唱片慣壞的。在唱片里,歌手能夠把這首歌唱許多遍,然后把最滿意的段落拼貼起來,再進行修補,這樣不僅省時,也在整體上更完美。而現代流行音樂歌手常用的演唱方法,其中就包括了錄音設備、后期技術等環節,錄音師及后期設備也是現代流行音樂重要的組成部分。但到了唱現場的時候,又是另外的一種邏輯,這種邏輯對于只聽唱片的人來說,一時半會是無法接受的。因此,現場的后期制作也只能采用錄唱片的方式。像《中國好聲音》盲選時期的錄制,除了保留一些現場獨有的‘現場瑕疵音’之外,它的整個程序和錄制唱片幾乎無異。高音上不去的可以修上去,聲音不夠圓潤的可以‘加點水’,總之就是音響師用類似于音樂美圖秀秀的硬件及軟件,把歌手現場演唱時出現的問題都盡可能修掉。所以,修音這碼事,歸根結底是因為華人流行音樂尤其是內地流行音樂,長期以來缺乏現場live文化,導致對音樂現場常識了解的嚴重缺失,從而被迫對觀眾做出的妥協。”
著名廣播人、同時有著豐富音樂節現場策劃經驗的翟翊也對此深有同感:“類似修音的現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就像我們每天讀到的報紙,每一個平面媒體記者、編輯都想用新聞照片,即攝影記者在現場拍到的照片,它可能是有很多噪點的,甚至有可能是模糊的;但明星或許更希望用寫真照片,這樣看起來更漂亮。可誰也無法否認,新聞照片是更真實的,更生動的,更豐滿的。電臺也如此,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收聽率排行靠前的,無一例外是直播節目。電視節目中的修音現象可以存在,但不能一味存在。就像電臺有直播,也有錄播。歸根結底,修音的泛濫只能折射一點:我們的制作能力和歌手能力存在兩方面的不足。制作能力包括軟件和硬件,包括電視播出設備、傳輸設備、以及現場的音響設計、調音、混音設備等。很可能現場非常不錯的聲音,壓縮后傳到觀眾面前,就失去了原有的震撼力了。在歌手能力我們也存在很大的不足。我們看過很多頂級的演唱會,比如滾石樂隊的米克·賈格爾,七十歲的人了,跳跳唱唱兩個小時,他的表演不是比聽唱片更有魅力嗎?為了掩蓋這兩方面能力的不足,修音技術開始盛行了,導致觀眾習慣了修音的方式,只要音準有稍微的偏差,都無法接受。我們早已習慣了正襟危坐、《同一首歌》的方式,我們的音樂現場就像傻瓜式地坐在臺下揮手,但現場并非如此。所以,我們首先要提高歌手的素質。內地很多歌手,即使所謂的唱將,和樂隊一起表演的時候也常會出錯。因為對他們來說,唱現場的機會太少了,我們的電視晚會模式培養的是一批對嘴歌手。在演出市場的經濟下,其實應該培養的是現場歌手。其次,我們也要提供更多地讓歌手直接面對觀眾的機會,培養觀眾對現場的認識。”
這樣看來,僅依托《中國正在聽》這一檔節目,便要扭轉大眾對于“現場”以及“真聲音”的理解,未免是有點過于苛求。但至少,《中國正在聽》邁出了這一步,它把現場交還給現場,把音樂交還給音樂。正如光線傳媒電視事業部總裁張航在節目播出后對媒體表示:“觀眾看過太多歌手無瑕疵的修音演唱、精心剪輯的故事,卻沒有真正感受過原生態的魅力……但只要堅持真實,觀眾會進入到這個游戲當中。”
因此,接下來,等待的則是觀眾的成熟和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