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愛網游
有類似感慨的,還有騰訊泛娛樂的大師顧問團。
在2011年啟動對娛樂文化產業的創造性改造之時,傳統文藝領域的多位大師成為重要推手。那時,騰訊互娛開始努力為網絡游戲“正名”——盡管這個門類被定位于“第九藝術”,也被視作“社會肢體的延伸”,但還是被輿論另眼相看。
程武說,對于當時仍以“網游公司”為標簽的騰訊,這些在音樂、電影、漫畫等領域多有建樹的大師們并無排斥,“他們心態都很開放,很有興趣探究互聯網帶來的創作可能。”
2011年12月,“騰訊游戲中國風·譚盾武俠三部曲”音樂會在上海大劇院舉行。
程武覺得這次與譚盾的合作對于“泛娛樂”思路很有觸動,“網絡游戲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一部分,正是大師們的加入,使網絡游戲的文化屬性開始延展。”
2012年3月,騰訊游戲年度發布會上推出了“泛娛樂大師顧問團”:譚盾任首席音樂顧問,蔡志忠任首席動漫顧問,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任首席傳播學術顧問,陸川任首席影視顧問,Micheal Lau任首席玩偶設計顧問,韓國著名玄幻作家全民熙任首席文學策劃顧問。
2013年,圍棋九段古力加盟大師顧問團,騰訊互娛還與中國藝術文化領域最權威的三家機構——中國棋院、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舞蹈家協會達成戰略合作。
這年9月,騰訊文學創建,一并亮相的是由莫言、劉震云、蘇童、阿來組成的騰訊文學大師顧問團。
在當年底對外發布的主力網游產品《天涯明月刀》中,陳可辛、袁和平、奚仲文、吳里璐成為顧問團成員。
程武認為,大師為互聯網和傳統藝術的交叉融合提供了思路,也彌補了互聯網企業進入傳統娛樂文化領域的短板。
他最近關注的一個活動是騰訊互娛與中國舞蹈家協會合作的“QQ炫舞大賽”,這是一個由線上同名人氣網游延伸至線下的校園舞蹈賽事。
中國舞蹈家協會駐會副主席馮雙白說,在互聯網平臺上會誕生什么新鮮的、流行的藝術樣式,或者誕生怎樣的藝術新人才,都是不可知的、不可限量的。
1億美元的游戲要講什么故事
時間回到2011年,當騰訊互娛思考“應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互聯網游戲平臺”時,它已在內部作了足夠的體制調整。
騰訊互娛市場部在2005年初成立,前身是渠道平臺部,主要做渠道推廣,最初只有幾個人。如今這個部門超過400人。推動其擴張的關鍵因素是:品牌日益得到重視。
后來,市場部設立了品牌經理,專事品牌經營——也就是后來的IP建設。2009年時這個崗位不到30人,現在超過110人。
品牌建設的一個重要背景是,當時騰訊游戲從輕度、休閑游戲向重度游戲轉變。對于重度玩家而言,游戲的品牌和內容建構,已經不再是QQ這個LOGO所能取代的。
于是,騰訊游戲開始醞釀一個高品質的客戶端網游,一名叫今何在的網絡作家成為騰訊員工。這大概也是騰訊互娛第一次比較重要的“泛娛樂”嘗試。
精品游戲的特征之一是研發過程長,一般要三五年;投入大,通常國內一部網游的投入是三四千萬元人民幣。最后這部叫《斗戰神》的3D游戲,研發6年,投入成本遠超業內兩三倍。
最初,它打算以太空科幻戰爭為主題——這是歐美游戲界最流行的題材。
“2007年底做出第一個預研版本,用戶調研時發現國內玩家的接受度非常低。”除了專門的用戶調研部門和外聘公司,劉智鵬他們也會去網吧,“站在玩家背后,看他們怎么玩,聊一會。”
科幻戰爭題材被玩家否定后,騰訊互娛決定做國內市場流行的西游或三國題材,而一般3D游戲都要有“魔法”,西游記顯然更適合。
“當時市場上的西游題材網游很多,幾乎都是Q版的,一說西游游戲就是低幼的感覺。我們也曾經為要不要Q版而糾結。”劉智鵬回憶說,不同風格的西游人物手繪被交由玩家選擇。
最終“出線”的形象代表著玩家心目中的西游氛圍:寫實且較為壓抑。
“西游記是說一個師傅加三個徒弟開開心心打怪嗎?不是的。書里說他們到村里,所有的小孩都嚇哭了。我們設計的這組形象,開始也拿不準,用研顯示玩家非常喜歡。”劉智鵬說。
通常,一部重度游戲要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體系。玩家的體驗,除了玩法本身,還要能被這個“新世界”所吸引,不斷投入時間和精力。
然而,作為中國最著名的文學作品,《西游記》的衍生作品并不多,更不要說建立深層次世界觀這樣的復雜問題。
有人提到了今何在的《悟空傳》——一本2001年前后一度風靡的網絡文學作品,從陰謀論的視角構筑了顛覆性的西游記世界。
薄薄10萬字的《悟空傳》給《斗戰神》的世界奠定了基調、氛圍和邏輯——“我要這天再也遮不住我的眼”,整個團隊140多人,都在咀嚼著小說開頭的這句話。
“這次是先找故事,而不是先找玩法。”劉智鵬說,一般的游戲設計更重視玩法,劇情可能就分出半個人力簡單寫寫。而《斗戰神》有8個人的劇情組,文學策劃寫好一章,再交給原畫師去制作。
最終,由今何在和劉智鵬們一起描述的《斗戰神》世界,有超過300萬字的腳本。這也是中國網絡游戲行業最復雜的故事創作。
劉智鵬說,游戲制作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大量的數據調研支持,而最為核心的還是故事建構。
2013年9月,《斗戰神》上線,兩個月內達到60萬人同時在線的速度,創造了行業紀錄。
從《悟空傳》到《斗戰神》,就是一個強勢IP精心雕琢的過程。劉智鵬說,在游戲領域,也有開發者會借用知名武俠小說等IP,但有時只是“買殼”,甚至只把游戲角色改成小說中人物的名字,像《斗戰神》這樣充分演繹、深入解讀開發的并不多。
事實上,游戲的開發過程,甚至刺激著今何在寫出了《悟空傳》的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