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影時代林寧內部信啟示:如何做一個成功的互聯網企業
從1994年至今,中國互聯網發展的這22年里,歷經門戶為王、網游興起、戶外媒體崛起、搜索勝出、網絡文學問世,電商混戰、千團大戰、網絡視頻爭雄、社交熱潮、P2P爆發、O2O潮涌等諸多創業風口。這中間,一敗涂地者有之,功成身退者有之,傾家蕩產者有之,一夜暴富者有之……“一將成名萬骨枯”幾乎適用于每一段互聯網發展歷程。而剩下的企業還要經歷殘酷無比的淘汰之爭,未來“剩者為王”之路才剛開始……
信心滿滿的A輪,戰戰兢兢的B輪,四處奔跑的C輪,歷經無數的風云起伏,諸如e租寶在張揚、奢侈的企業形象中轟然倒塌,砸碎了千萬百姓的生活。但在少數幸存者之中,社交專家騰訊、發燒之友小米等都是彌足珍貴的證明,讓我們也清晰地看到,雖然創業成功是小概率的事件,但也存在化腐朽為神奇的“必然道理”在其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騰訊,國內千萬家公司的偶像,無數人望其項背,以即時通訊起家,產品遍及游戲、門戶、搜索、電子商務、博客、郵箱、空間、娛樂等,甚至因此得到一個“行業公敵”的綽號,這可能是由于其每個產品都能做到領先于同業。但按正常的商業理論來說,產品線做長之后,就無暇精細化,而騰訊卻能在每個產品中保持極高的競爭力,這和它們以產品為導向的企業文化分不開。
不像羅永浩、馬云四處演講,企鵝帝國的精神領袖馬化騰顯然是理科出身,不拋頭露面,不侃侃而談,只是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產品上,體驗自己公司的產品。光是這一點,就顯得極為可貴。因為這年頭,扛著大旗死在前線的比比皆是,拿著一點點成績搖旗吶喊的成千上萬,卻唯獨缺少腳踏實地、干實事的真漢子。殊不知,生存法則第一條就是要低調,第二就是鐵杵磨成繡花針,無往不利。或許也正是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身在高位的馬化騰,會給幾百個產品之一的QQ郵箱產品提出300多項改進,卻很少四處演講、大談自己公司商業模式的先進和投行券商對自己公司價值認識的不足。
但在低調的公司氣質下,騰訊卻走了一條開放的道路。2011年,“QQ登錄功能申請”向第三方開放,馬化騰在騰訊開放大會上宣布“扶持所有合作伙伴再造一個騰訊”愿景。從此開始,騰訊開放平臺的成績就大跨步攀升,2012年的單款應用月收入超過2000萬元,到2015年,第三方總收益超過100億,青騰創業營一期學院項目總估值近1000億,擁有30個總面積超100萬平方米的眾創空間,成為名副其實的“未來物聯網世界的助推器”。而今年4月23日,騰訊又在此敲響開放的鳴鐘:聚合生態圈資源,再造一個市值3000億的“雙創”服務平臺,讓騰訊開放戰略變得“更開放”。
如此越來越開放的發展道路,打通了每個層落,編織出一個更強大完善的服務網絡,打造出一個更具支撐能力的平臺,愈發貼合2012年馬化騰和《連線》創始主編凱文凱利的高峰對話中的一段表達:“更多的選擇、更多的機會、更多的聯系、更多的多樣性、更多的統一、更多的思想、更多的美”。
當然,在互聯網的風潮下,成功的公司都必然具備“開放”的品質,比如小米。在國產手機和外國品牌手機夾擊下,可以突出重圍,成為百萬米粉心中的NO.1,小米的成績理所應當。因為和蘋果、三星、華為相比,小米的道路就是在開放中誕生的“佳品”。說是佳品,就是因為小米開放了手機的設計環節,讓手機成為粉絲創意的結晶,而不是一幫設計師意淫的作品。除了手機,小米的戰略布局也是逐步擴大。2013年6月小米決定以投資的方式進入硬件周邊領域。目前為止,小米投資了55家公司。借用小米聯合創始人、小米生態鏈負責人劉德的話來說,“小米生態鏈企業本質是一種“戰略結盟”,而不是以回報為目的的投資”。此番解釋和騰訊的戰略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均劍指“開放”。
前有古人,后有來者
近幾年,在互聯網+影響下的電影行業也走進了黃金發展時期。2015年中國電影市場整體票房超過400億,其中在線票務平臺就達到70%的票房占比,推動行業向前邁了一大步。最受關注的是剛完成C+輪融資的微影時代,作為騰訊參股的公司,伴隨著電影行業的發展,也成為了行業內的領先者,但卻一直秉承著低調、開放的良好傳統。微影時代CEO林寧在融資后寫了封內部郵件:“我們要做產業價值和用戶價值的創造者,要低調做事,盡快完善產品,為用戶提供最好的娛樂購票體驗;我們更要保持開放的心態,真誠的去對待合作伙伴。只有保持低調和開放,企業才有可能獲得長遠的發展。”由此可見,微影時代作為騰訊系的佼佼者,其認可的成功因素即是:要資源,要產品,要低調,要開放。
根據資料來看,算上新近完成的30億C+輪,微影時代歷經4次融資,估值已過百億,也成功連接到更多的強大股東,包括騰訊、萬達、華人控股、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文資華夏等,給了微影時代崛起的有力支持,真真是讓無數因融資而摔倒的公司艷羨不已。而微影時代也沒讓股東們失望,憑借低調的心態、開放的做法,也是玩出了花。
在“連接一切”的打法下,微影時代微影時代在電影上下游產業鏈布局,連接到更多資源。根據相關資料,微影時代陸續參投了貝客文化、大神圈、以夢為馬、君舍文化、暖流、中環、喵特動漫、萊德馬術等40多家企業,涉及原創內容制作、營銷與發行、影城管理、演出、體育等多個領域,將彼此的優勢連接在一起,搭建“生態電影平臺”,使得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翹楚共享行業資源,為傳統娛樂提供更多可能性。
開放也同樣表現在影片合作上,微影時代憑借天然的移動社交屬性,與諸多影視機構達成了戰略合作,通過互聯網營銷發行的方式助推了不少優秀商業片。除此之外,微影時代希望電影行業能更多元化,保持著對優質國產電影的關注,希望為市場創造增量。連續出品或發行多部佳作,如《大圣歸來》、《心迷宮》、《喜馬拉雅天梯》、《師父》等,并在今年成為北京國際電影節的獨家票務平臺,以及獨家冠名北京展映單元。
而作為綁在一條線上的伙伴,院線是在線票務平臺的生存之本。微影時代秉持著低調做事的態度,在全國范圍內與五千余家家影院達成合作,并推出智慧影院系統,致力于幫助影院智慧化升級改造,幫助傳統影院更好地適應“互聯網+”的趨勢,讓用戶真正體驗微信購票取票、休閑互動、快樂體貼的一站式服務。同時逐步完善微票兒票房分析APP,利用實時數據為院線提供了專業科學的依據。這些與院線的互惠合作,實現了價值最大化,也是林寧內部信所言非虛的有效佐證。
由此可見,一家想要為行業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致力于為用戶提供更多的價值的互聯網公司,必然具備低調做事的心態、開放合作的姿態。我們也期望各行業在互聯網+的帶動下,都秉承著此做法,走向更好的未來。